【專題二:器物大觀】
8/23(三) 13:00-15:00
依序帶領與會者觀賞各個時代的玉器,從戰國到西東漢、西晉至北宋,再到南宋與明清等,透過照片逐步分析並整理各時代的玉器特徵與藝術價值;觀者藉由講者之眼,逐步建立對於玉器的欣賞與系統,理解了講者探詢與叩問古物的軌跡,最終論證了本次演講的命題。
老師從開場就先給觀者欣賞兩種玉器,問我們知曉差異嗎?不知道沒有關係,一個多小時演講結束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分辨。
西漢玉器:藝術原型為蛇身,因而強調蜿蜒身形、頭部與足爪。
唐代玉器:藝術原型轉為龍身,足尾難分、三爪與龍身上翻。
明清帝墓出土的玉器:既有漢代形式,也有唐宋形跡,因而證明此出土品為漢代,而是明清仿古。
非常喜歡老師的論證題。
整堂課下來雖然講了很多但卻是一步步帶著觀者去理解學者如何謹慎去探究與推測作品的年代。看見了做學問的嚴謹與細膩,也學會了欣賞古器的邏輯。以後會忍不住仔細觀察器物,希望能夠整理成自己的鑑賞系統。
最後推薦老師之在故宮的策展影片「實幻之間—感知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對話」,超級用心且詳盡紮實;若還有時間可以再觀賞「深入故宮看古玉~~中國玉器藝術新觀點 Part.1 戴忠仁的國寶檔案」,一樣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