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朋友對於工作的超中肯建議

強者朋友對於工作的超中肯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先說一下我強者朋友Cindy是資深媒體公關人,曾服務於數位時代、商業週刊、區塊鏈、AI物聯網等科技公司,也是台大新聞所的高材生

她一路順利跨界轉職,對於工作的觀點我覺得非常實際也很中肯!

以下節錄訪談片段:

很多年輕人會想說:
“哎~反正我再努力工作也沒有用啊”
“再怎麼努力工作我也買不起房啊”

實話說大環境是這個樣子沒有錯
但是從職涯發展的路徑來看
我還是蠻建議全力以赴的

手頭上的每一份工作
都做到極致然後取得成績
取得每一個人的信任
然後留下好的名聲
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因為它會成為你
進入下一個職場的一個敲門磚
你職場上過去認識的每一個人
同事或以前的主管
可能都會是你未來的引路人

但後期啊(如工作5到10年後)
大家還是可能要Work Smart
不要把自己燃燒殆盡
因為工作之路是很長遠的

如果一開始就把
自己全部給燃燒殆盡的話
你後來也走不遠
畢竟身體還是
最重要的


IG Reels版本 👇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xhXLhHSvk9/?igshid=MzRlODBiNWFlZA==

avatar-img
我是S姐的沙龍
19會員
3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是S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週被爆紅的Friend.Tech洗板 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Web3社交平台 以往傳統行銷漏斗不外乎: 知道Awareness → 想要Desire → 使用Adoption (或稱 行動Action) → 擁護Adcovate 往往大量資源花在讓市場”知道”以增加品牌能見度
「山道猴子的一生」最近網路聲量爆炸 出於好奇我把上下兩部看完 劇情實在是太寫實太真實 難怪能夠取得廣大共鳴 上下集最後各有一句警世格言 後座力好強… 跟「山道猴子的一生」男主一樣 30歲以下年輕男性 也是Web3的主要人群 鏈圈幣圈都是如此 Web3熟悉的造富神話
Web3每個賽道的受眾不同 行銷策略和做法也會有不小的差異 想轉職Web3的行銷人 可以先著手了解Web3分成哪些領域 目前Web3項目大概有這幾類
你面試曾經緊張甚至腦袋空白嗎? 明明事前準備充分為什麼還是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根本原因是因為"放錯焦點" 太在乎自己的表現是對是錯 反而忘了: 雇主只在意你能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
投過履歷的朋友都知道 比較有制度的公司會發送拒絕信 有一次我收到一封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拒絕信 信件前面也是用模板依樣畫葫蘆 不過最後多加了一段畫龍點睛 看完真的有被啟發的感覺 也會讓人瞬間鬥志破表
什麼時候開會變成打太極和攻防的戰地? 怎麼樣才能在會議中不帶情緒就事論事高效解決問題? 會議這麼多,組織的績效真的有比較好嗎? 耳熟能詳的"這個方法" 原來就是減少會議時間增加溝通效率的好工具
這週被爆紅的Friend.Tech洗板 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Web3社交平台 以往傳統行銷漏斗不外乎: 知道Awareness → 想要Desire → 使用Adoption (或稱 行動Action) → 擁護Adcovate 往往大量資源花在讓市場”知道”以增加品牌能見度
「山道猴子的一生」最近網路聲量爆炸 出於好奇我把上下兩部看完 劇情實在是太寫實太真實 難怪能夠取得廣大共鳴 上下集最後各有一句警世格言 後座力好強… 跟「山道猴子的一生」男主一樣 30歲以下年輕男性 也是Web3的主要人群 鏈圈幣圈都是如此 Web3熟悉的造富神話
Web3每個賽道的受眾不同 行銷策略和做法也會有不小的差異 想轉職Web3的行銷人 可以先著手了解Web3分成哪些領域 目前Web3項目大概有這幾類
你面試曾經緊張甚至腦袋空白嗎? 明明事前準備充分為什麼還是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根本原因是因為"放錯焦點" 太在乎自己的表現是對是錯 反而忘了: 雇主只在意你能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因此最重要的是
投過履歷的朋友都知道 比較有制度的公司會發送拒絕信 有一次我收到一封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拒絕信 信件前面也是用模板依樣畫葫蘆 不過最後多加了一段畫龍點睛 看完真的有被啟發的感覺 也會讓人瞬間鬥志破表
什麼時候開會變成打太極和攻防的戰地? 怎麼樣才能在會議中不帶情緒就事論事高效解決問題? 會議這麼多,組織的績效真的有比較好嗎? 耳熟能詳的"這個方法" 原來就是減少會議時間增加溝通效率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