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實

2023/09/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篇舊文﹝吾愛吾師﹞,昨晚在方格子竟然有讀者留言,於是筆者也再閱讀一遍,就發現當年(2015年)講到「真、假、實」的問題,「實」這部分才是中華道統文化的思維模式——合。另外,前幾天的哪篇﹝過好每一天﹞,一連二次提到「實理」,為什麼不用「真理」呢?蓋所謂「真理」,往往都只是人世間的真理,而不是絕對的真理,甚至乎只是一廂情願的真理而已。故此,筆者一向都在講實理,所謂眼見者為實,當然眼見者未必為真啦!茲重刊此篇舊文,雅俗共賞:

 吾愛吾師

提起「吾愛吾師」一語,讀過西洋哲學的人一定會說「我更愛真理」。

以前筆者也曾修讀過西洋哲學史,常常看到學生與教授爭論不休,他們不是在賭氣,而是學生在爭論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西方的思維模式———分。

怎麼講?西方一直把「敬師」與「愛真理」分開,必要時更可對立;換句話說,西方的思維往往是二分法的,不真就是假,不假就是真。舉個例子,當機倉服務員問「tea or coffee?」時,你要不就說tea,要不就說coffee。但,在中華道統文化可不一定是這樣,可能會回答說「隨便」。

再者,當你問古董店的服務員這古董是真的嗎?他會回答說「不假」。可「不假」不一定是真的,這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粹所在。這又怎麼講?在中華道統文化裡,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同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且當真與假部分重疊時,相交的那部分往往是比較多的;相反的,純真或純假的那兩部分往往是比較少的。這就是中華道統文化的思維模式———合。

所以,在中華道統文化裡,「敬師」與「愛真理」不是二分的,更不是對立的,因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語出韓愈‧師說)。

1957年,唐君毅教授在夏威夷出席「東西方哲學會議」時,曾向外籍學者介紹方東美教授說:「He is my teacher」。那外籍學者有點詫異———為什麼不是was?另外,在李光耀先生的惜別會裡,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追悼辭中有句話——He always be my teacher。

這兩個實例,正正體會出中華道統文化有句話———「一日為師,終身為師」,這因為師之所存,道之所在啊!

(寫於2015年4月15日)

    49會員
    770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