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指數型投資(ETF)

2023/10/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很多人問投資,但通常對研究時間不多的人而言,
我通常只介紹指數型投資的概念。
.
而若是有篇文章可以介紹,這樣大家都方便不少。
在這邊簡單說明概念,實際上內容有興趣再多研究。

大家投資第一最怕本金不見,第二想賺高於定存,
但又不確定自己賺不賺的到。

簡單歸納原理

  1. 投資的長期”平均”報酬一定要比定存高,不然投資這件事情就沒意義, 
    世界根本不需要推廣,也不可能成為主流。
  2. 投資上最大的風險就是遇到套牢跟變成壁紙,本金完全不見。

-------------------------------------------------------------------

而指數化投資正好解決兩項問題,還附贈第三項

  1. 長期獲取”平均”報酬率
  2. 不會倒 (除非國家倒或戰爭爆發)
  3. 費用低廉,因為採簡單被動方式。

指數化基金概念是這樣的,

假設構成大盤加權指數的股票有600檔(現在破萬的那個指數),
指數型基金很簡單的就是把錢按比例投在這600檔股票裡,
以求跟指數走勢接近,通常相似度會高達九成以上。
這樣一來,除非這400家公司都倒閉,

這400家裏面有台積電、鴻海、中華電、台灣大、富邦金、國泰金、宏碁和華碩……等等,
這些公司都倒閉,這樣你的資金才會變壁紙。

.

再來,如果投資這件事情,"平均"報酬一定要高於定存,你全買不就等於平均了嗎?
若長期的平均報酬還賺不贏定存,基本上可以大聲跟世界宣布,
投資這件事情根本沒有意義。(但當然若分散不同國家更好,避免冰島….)
最後有人會說,我投資在其他基金不是一樣嗎?
但其他種類的基金,費用上加總起來至少高一倍以上,
整體年限越長,越有差距,而且下市或整併的基金數量…其實不勝枚舉,
最後都會淹沒在歷史長河裡。(消失就找不到了)

.
不怕倒」,代表你可以放心的在價格低時加碼買進,

要是單一公司你價格越低加碼買進,搞不好最後真的倒閉,
但指數型基金不會,
你反而可以享受到往後價格回升時的甜美報酬。

---------------------------------------------------------------------------


指數化投資第一次聽到,要追溯到當初寶來投信的學長,
他也是台灣ETF的重要推手之一,最知名的是台灣五十。

在那十年前聽到指數化投資,其實還是很新穎的概念,
聽到這想法,我馬上去網路跟實體書店,
把當時有關於指數化投資介紹的書都買下來。接著在回測十年以上的資料,
奠定畢業後決定採用的投資方式,那時想法很簡單,

一邊工作,但不想花太多時間理財,
想把時間拿去做其他有興趣的事或增進職場能力。
研究後發現,原來指數化型的投資在國外已盛行許久,
許多美國州政府的退休基金採用,
而且績效來說,長期絕對會排在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水準之上,
最後打動我的是,

巴菲特從不推薦任何股票或基金,但只有指數型化的基金例外,還推薦數次,
他認為這是最適合一般人的方式,尤其大多人都無法花大量時間或精力做研究。
甚至他還建議老婆在他去世後,把90%以上的資產都投入指數型基金。

.

時至今日,其實指數化投資的觀念已經在台灣蓬勃發展,
已經不需要再詳細說些甚麼﹐

Google一下願意花幾小時都能很快的找到資訊,
但金融這行業就是很特別,很喜歡把簡單的概念用複雜,

不複雜好像不顯專業,指數化投資已經有很多變形,
但建議還是遵循最基本的概念就可以。

概念很簡單,但其實花很長時間去讀背後資訊,若真誠搞懂的話,
套一句查理蒙格說的話,有很多自以為是聰明錢的都是笨錢,徒勞無功。
但諷刺的是,當承認自己是笨錢時,錢就變聰明了。

------
備註: 文章本人原本發於matter
-----------
僅為自身資訊紀錄
過多訊息對投資有礙身心健康,看完就忘即可
守護自己判斷為最佳策略~
----------

觀察者
觀察者
分享週遭事物觀察跟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