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具代表性的品牌東芝(Toshiba),有上市74年的歷史,若日本企業聯盟對東芝實施股票公開買賣,東芝將於今年下市。
東芝主力有半導體、核電與家電,許多產品都是日本首家製造商,包括雷達、電晶體電視與微波爐等,世界上第一台筆記型電腦也是出自東芝之手,昔日榮光歷歷眼前。
然而,東芝卻在2015年爆發會計醜聞,之後陷入了困境。為了緩解財務問題,它接受海外投資基金,但這群維權股東對經營團隊不甚信任,在營運策略上屢屢干涉。
為擺脫這群維權股東,並加速實踐提供數據服務為主的新商業模式,東芝決定改革,將股票私有化。
近期執行公司私有化改革的,還有馬斯克買下的Twitter。當市場還在霧裡看花,李學文先生與我就在《科技賽局:數位趨勢醬子讀》播客節目中大膽預測,馬斯克必將大刀闊斧的改變Twitter,步驟不脫改名、私有化和改革後的借殼上市。
收購若只為了維持原有模式,則不須大費周章,馬斯克深知社群平台最大的價值,就是會員數。
截至2023年6月的統計,推特活躍用戶約有5.35億人,加上累積17年的數據,當然就成為測試新創意的理想之地。
東芝跟Twitter都以私有化為目標,企圖改革原有的商業模式與創意,其實改與不改各有利弊,都面臨不同的挑戰。
東芝以硬體起家,未來企圖以數據服務為收益主幹,是硬體轉向軟體的改革。值得欣賞的是,東芝沒有想重返過去硬體帶來的榮景,而是轉為投入服務導向的軟體。
但日本企業有「在地服務」— —開發出好產品服務國人的習慣,其「全球皆市場」的概念相對薄弱,因此許多日本大廠在開啟數位匯流時代後,便逐漸沒落。
以數據服務為主要收益,需要大量數據,若東芝仍鎖在日本國內,恐怕難以實現理想收益;而數位產品具有先進者優勢,東芝屬市場後進者,該提供什麼樣的創新服務爭搶用戶,是未來的難題。
還記得之前擔任某企業的顧問,一次會議上,一間享譽國際的硬體公司前來提案,希望企業將產品上架。當時我的疑問是:貴公司在硬體經營上有很多客戶,在軟體是新進者,該如何確保企業產品有足夠的露出機會?而硬體會員轉到軟體的比率如何?
當時,來提案的硬體公司主管面有難色,也間接證實,硬體到軟體會員轉換上的困難。
馬斯克收購Twitter,改名為X,是私有化的範例。私有化確實能屏除平台經營上相左的意見,執行更大膽的嘗試。
廣告目前仍是X重要的收入來源,但自馬斯克接任以來,其在美國廣告的收入,較同期下降60%。因此馬斯克陸續推出許多試行的商業模式,從付費可獲得系統認證的藍勾勾外,近期也傳出考慮會員訂閱制,主要用來打擊平台上的假帳號與垃圾郵件。
有鑑於馬斯克過去一直讚賞中國的Super App「微信」,X未來的發展會以Super App為藍本嗎?
相較於微信,馬斯克有特斯拉作為載具,X作為軟體,還有衛星能作新的訊號端,X的未來其實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力。
老企業轉型有多種途徑,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數位轉型了。但若眼光不夠精準,產品不吸引人,數位轉型也只是走向衰亡的加速器。
東芝選擇從硬體走向軟體,X積極發展其他有金流的商業模式,能否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提供更好更新的服務?
排除大量市場派股東的意見,企業私有化固然可以重新定位公司的未來走向,但成功與否,仍取決於判讀局勢,精準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