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觀察者效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觀察者效應是什麼東西啊?

在上一世紀中,有兩派科學家一直在爭論著"光"這種現象到底是粒子還是一種波

對一般人而言,光就是光啊,怎麼會是什麼粒子,什麼波啊,有必要那麼故弄玄虛嗎

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萬物都是由原子中子電子以及各種粒子所組成的

就如我們在天空中看到的閃電,也都是一大堆的正負電子在運作所產生的結果

所以光肯定也是電子粒子運作所呈現的現象

但科學家們觀念分歧的癥結點在於,有一派認為光是粒子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是一堆光子投射出去產生的結果.另一派卻認為光其實應該是像水中的漣漪一樣,是一種波,所以光才會產生折射繞射的現象

但愛因斯坦在深思熟慮之後,下了一個結論: 光不只是粒子同時也是波,這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

於是後來的科學家為了證實光波粒二象性的正確性,便做了許多實驗

其中一個舉世聞名的物理實驗,叫做雙縫實驗

科學家們準備了一塊板子,板子中間有兩條直線的縫隙,然後把板子立在一面白牆前面,接著在板子前方架設了一台可以單獨發射光子的儀器

實驗開始,發射光子的儀器不斷的朝板子連續發射一堆光子,在發射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光子被板子擋下來,而少數會成功穿過縫隙,投射到牆壁上,隨著越來越多的光子被投射到牆壁上,牆壁上竟然出現了干涉條紋,所謂的干涉條紋,意思就是光就像水波紋一樣,當我們把一顆石頭丟到湖水中,湖水面便產生了一道波紋,但我們若同時把兩個石頭丟到湖水中呢? 便產生了兩道波紋對吧,而這兩道波紋會在水面上相交,形成了互相干涉的波紋形狀

所以光其實真的就是一種波的現象嗎?

為了更進一步證實,科學家這次改成一次只發射一顆光子的方式來做實驗,明白地說,就好像我們一次只朝湖水丟一顆石頭,而不同時丟兩顆石頭,因為只要我們不同時丟兩顆石頭,那水面就不會出現干涉條紋了對吧,就像我先丟一顆石頭,水面出現了波紋,等到波紋消失了,我再丟第二顆石頭,只要不同時丟石頭,那麼水面就不可能會出現干涉條紋了,你說對吧

但是神奇的事情是,即使現在變成都只有單獨一個光子通過板子縫隙,但牆壁上卻仍然出現了干涉條紋,這令科學家很不解的是,如果一次只有一個光子通過一道縫隙,那麼就表示並沒有其它光子會去與它產生干涉,但為什麼牆壁出現的結果卻呈現出干涉條紋呢?

於是為了搞懂微觀世界中這麼神奇的現象,科學家便決定在光子行進的路線上架設攝影機,好觀察每一個光子在單獨通過縫隙時,究竟是與什麼東西互相干涉了

意外的是,結果竟然超乎科學家的邏輯之外,因為當科學家架設攝影機來觀察光子的運動之後,牆壁竟然沒有出現干涉條紋了,而是呈現兩條光線由板子上縫隙穿過照射到牆壁上的兩條光條,這種現象是粒子才會呈現出的現象啊?!

簡單來說,科學家們發現的就是,光子似乎有它的想法,沒有人觀察它的時候,它就以波的形式存在,但是當我們去觀察它的時候,它卻以粒子的方式存在!

於是科學家們在做了許多實驗後,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結論就稱為"哥本哈根詮釋",哥本哈根詮釋把這種上述光子在牆壁上形成干涉條紋的現象稱為"疊加態",而在觀察者介入實驗觀察時,光子在牆壁上呈現粒子運動的現象稱為"波函數塌縮"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看不懂上面寫的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讓我用非常中文白話的方式來解釋

在一次閒聊時,愛因斯坦因為哥本哈根詮釋的關係,對證實了哥本哈根詮釋的一眾科學家中的老大 波耳說了一句話,他對波耳說:上帝不擲骰子. 波耳反回愛因斯坦說:你不能指示上帝要如何去做

對愛因斯坦而言,因果是不可逆的,他後來也質疑的問說:難道我們不看月亮的時候,月亮就不存在了嗎?

愛因斯坦會問這樣問題的原因在於,我們現在眼中所看見的一切宇宙物質萬物,其實都是"塌縮",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有我們存在,也就是觀察者的存在,所以才會有這個宇宙物質萬物的形成,也就是說...沒有我們,就沒有這個世界,量子力學發現的這個事實,對科學家而言卻像玄學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愛因斯坦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只要人類意識都不存在了,那麼這一切就會恢復成"疊加態"

薛丁格的貓講述的就是關於這樣的一個實驗,把一隻貓關在一個箱子裡面,箱子裡放了一種化學元素儀器,當儀器中化學元素若是衰退時,會釋放毒氣把貓毒死,但是化學元素也有另一種可能會發生,就是不會衰退,所以貓也就不會毒死!

於是當貓被關在箱子裡面時,此時的貓對科學家們而言,其實是又是"生"也是"死"的,"疊加態"講述的就是一種還沒有形成一種結果的未知狀態,直到當我們,也就是所謂的觀察者介入之後,於是疊加態塌縮了,講白一點就是形成了一種結果! 當我們打開箱子,看到的可能是一隻死貓,也有可能是一隻活蹦亂跳的活貓!

================================================

================================================

量子力學發現了這些現象,其實已經離真實世界運作法則非常接近了,科學家們現在還無法理解的事情,其實,釋迦摩尼,耶穌,穆罕默德等聖者都已經領悟出來了

愛因斯坦說:難道我們沒在看月亮時,月亮就不存在了嗎?

不!我們不去看月亮,月亮當然還是存在的,但是這並不是重要的關鍵

真正重要的重點是.....當我們還沒誕生出來,還沒有意識的時候,這世界還存在嗎?

因為當我們意識出現的那一刻,所有未知的疊加態全部都塌縮成為了我們現在五官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宇宙物質現象

也就是說,地球月亮宇宙,在我們還沒有意識的時候,這一切都不存在,直到我們有意識之後,觀察者出現了,於是波函數便塌縮成了干涉條紋,也就是宇宙萬物就跑了出來

但是薛丁格的貓是生是死,又是什麼來決定的?

也就是說.....這個宇宙世界萬物會呈現出什麼樣子,是什麼來決定的? 是什麼決定了疊加態會塌縮成什麼狀態?

答案就是....組成我們這個身體的能量,也就是所謂的"業力"

意識就是"觀察者",我們的身體,也就是所謂的"業力",就是決定疊加態會塌縮成什麼狀態的關鍵,講白一點就是業力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所以貓是生是死,每個人看到的結果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命運,為什麼有的人財運亨通,有的人卻窮困潦倒

好家在.....我們的確是有能力去改變自身的業力,進而改變自身的命運!

雖然身體是固定的,也就是生來是什麼狀態,後來也會維持一樣的狀態,但內在許多業力程式仍然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去釋放化解刪除,身體包括內在的任何感受都是能量,所以它們都會吸引與它們能量相符的人事物來到我們身邊,變成我們命運中的一個遭遇,身體不能改變,但內在是我們唯一唯一可以去改變的地方

身體不能改變,這表示我們還是的確會遭遇到一些注定要發生的命運,但只要改變我們的內在,其實就可以改變我們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命運

或許有人會想要反駁我說,身邊的某個人去世了,但是我們都還存在啊?這是不是證明了就算我們死去了,這客觀的宇宙萬物還是會繼續存在!

對我們的意識而言,我們永遠都只能是主觀的,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還未誕生之前,或死去之後,這個宇宙物質萬物會不會變回原來的疊加態(一切未知的狀態),誕生在這個世界,這就好像我們戴上VR眼鏡,瞬間進入到一個遊戲的世界中,在還沒戴上VR眼鏡前,這個遊戲中的世界都還只是一堆電腦程式罷了,直到我們戴上了眼鏡,觀察者出現,於是電腦程式才將世界的模樣顯現在我們的感官之中

如果你能看得懂上面所講得這些東西,那麼你應該也能明白什麼是萬法唯心造~諸法空相了


avatar-img
6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淨葉無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各位有沒有實際去計算過,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平均會發生多少事情讓我們感到不爽,不管是有人抽菸二手菸飄來讓你聞到,或者是在超市買東西時有人插隊,還是開車騎車在路上遇到不守規矩的用路人,甚至是自己住家上下左右的鄰居三不五時發出吵鬧的聲音,等等等....反正只要有事情會讓我們心裡感覺不是很好,這些事情就算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嗎? 我相信這個宇宙中一定有"神"的存在,但我相信的這個神並不是我們社會上宮廟裡神桌上擺放的木雕神像所呈現出來的樣子 我所相信的"神",其實指的是推動整個宇宙運行背後的那股力量,如果你是個無神論者,覺得"神"這個字眼對你來說很難接受,那麼你可以自行用"無窮智慧"或"
我們的人生是由我們內在所蘊含的所有業力能量所投射出來的,就好像一台投影機把畫面投射到布幕上那樣,然而假設你此時在布幕上看到了一整塊汙點,看了很礙眼,於是你便拿抹布去擦拭布幕,想說試看看能不能把汙點擦掉,但你擦了老半天,清潔劑都用上了,可是布幕上的汙點還是存在,為什麼?因為布幕上的汙點是投影機投射出來
內在到底是什麼東西? 許多人所說的心碎指的就是我們身體內所產生的內在感受嗎? 當你正在看著螢幕上這篇文章的文字時,請把注意力稍微分一些到你身體的感受上 對你而言,這可能是一個很不怎樣的小舉動,但你不知道的是,就是這麼簡單的舉動,卻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我們在生活中一直都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事物資
很多宗教都說我們這個人類世界是個"苦境" 說我們生下來就是來受苦的 這樣的話其實說對也不太對 因為我們的人生並不全部都是感受不好痛苦的,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過得還挺快樂的 而這其實就是這二元物質世界的本質,那麼二元物質世界是什麼意思呢? 二元的意思就是陰陽,痛苦快樂,高矮,美醜,富有貧窮,熱冷
會點進來的人,應該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煩惱困難問題的人吧! 所以點進來後,會懷疑這個作者寫的內容是否有可以幫助自己解決疑難雜症的知識 但是請先有耐心一點,在那之前,我要先提供自己的背景資料,以及揭露想要來此創作的動機 就如標題所言...所有問題都能解決,這並不是我隨便寫寫,還是什麼想要把人騙
不知各位有沒有實際去計算過,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平均會發生多少事情讓我們感到不爽,不管是有人抽菸二手菸飄來讓你聞到,或者是在超市買東西時有人插隊,還是開車騎車在路上遇到不守規矩的用路人,甚至是自己住家上下左右的鄰居三不五時發出吵鬧的聲音,等等等....反正只要有事情會讓我們心裡感覺不是很好,這些事情就算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嗎? 我相信這個宇宙中一定有"神"的存在,但我相信的這個神並不是我們社會上宮廟裡神桌上擺放的木雕神像所呈現出來的樣子 我所相信的"神",其實指的是推動整個宇宙運行背後的那股力量,如果你是個無神論者,覺得"神"這個字眼對你來說很難接受,那麼你可以自行用"無窮智慧"或"
我們的人生是由我們內在所蘊含的所有業力能量所投射出來的,就好像一台投影機把畫面投射到布幕上那樣,然而假設你此時在布幕上看到了一整塊汙點,看了很礙眼,於是你便拿抹布去擦拭布幕,想說試看看能不能把汙點擦掉,但你擦了老半天,清潔劑都用上了,可是布幕上的汙點還是存在,為什麼?因為布幕上的汙點是投影機投射出來
內在到底是什麼東西? 許多人所說的心碎指的就是我們身體內所產生的內在感受嗎? 當你正在看著螢幕上這篇文章的文字時,請把注意力稍微分一些到你身體的感受上 對你而言,這可能是一個很不怎樣的小舉動,但你不知道的是,就是這麼簡單的舉動,卻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我們在生活中一直都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事物資
很多宗教都說我們這個人類世界是個"苦境" 說我們生下來就是來受苦的 這樣的話其實說對也不太對 因為我們的人生並不全部都是感受不好痛苦的,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過得還挺快樂的 而這其實就是這二元物質世界的本質,那麼二元物質世界是什麼意思呢? 二元的意思就是陰陽,痛苦快樂,高矮,美醜,富有貧窮,熱冷
會點進來的人,應該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煩惱困難問題的人吧! 所以點進來後,會懷疑這個作者寫的內容是否有可以幫助自己解決疑難雜症的知識 但是請先有耐心一點,在那之前,我要先提供自己的背景資料,以及揭露想要來此創作的動機 就如標題所言...所有問題都能解決,這並不是我隨便寫寫,還是什麼想要把人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一個是嚴格的科學,另一個則涉及主觀體驗——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開始探索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交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邁向更為全面的宇宙觀,重新定義我們在這個多維宇宙中的位置。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量子是什麼,有什麼特性 1. 波粒二象性 這是量子力學中最奇特的概念之一,指的是粒子(如電子、光子)具有同時顯示波動性質和粒子性質的特性。譬如,光在某些情況下表現為波(如干涉和衍射現象),而在其他情況下又表現為粒子(如光電效應)。 2. 不確定性原理 由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我們不能同
Thumbnail
這是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的書籍,作者認為科學和美感可以相輔相成,並且提供了豐富的思考角度,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科學對世界的理解和詩意的關聯性,以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Thumbnail
精彩內容請點擊觀看:宇宙的終極之謎:科學家眼中的上帝存在論證;希格斯玻色子的上帝粒子、量子糾纏、宇宙微調論、康托爾的數學無限論、哥德爾本體論的數學邏輯證明、阿奎那的神學五路證明 (youtube.com) 在浩瀚的宇宙間,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追問一個永恆的問題:“萬物萬象的根源是什麼?”歷代哲學家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咱知影反射定律,知影折射定律,毋過遮个攏無講入來的光有偌濟會反射,偌濟會折射。筆者佇遮會用「一寡」數學運算,予讀者知古早的物理學家已經算出來矣,而且佇生活當中嘛有應用的產品。
透過光的波粒二相性,佐以光速不變的違和感與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科技,對個人形成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溝渠,彷彿時刻都能擁有兩個世界,像光一樣活著,生命既豐碩又美麗。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一個是嚴格的科學,另一個則涉及主觀體驗——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開始探索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交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邁向更為全面的宇宙觀,重新定義我們在這個多維宇宙中的位置。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量子是什麼,有什麼特性 1. 波粒二象性 這是量子力學中最奇特的概念之一,指的是粒子(如電子、光子)具有同時顯示波動性質和粒子性質的特性。譬如,光在某些情況下表現為波(如干涉和衍射現象),而在其他情況下又表現為粒子(如光電效應)。 2. 不確定性原理 由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我們不能同
Thumbnail
這是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的書籍,作者認為科學和美感可以相輔相成,並且提供了豐富的思考角度,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科學對世界的理解和詩意的關聯性,以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Thumbnail
精彩內容請點擊觀看:宇宙的終極之謎:科學家眼中的上帝存在論證;希格斯玻色子的上帝粒子、量子糾纏、宇宙微調論、康托爾的數學無限論、哥德爾本體論的數學邏輯證明、阿奎那的神學五路證明 (youtube.com) 在浩瀚的宇宙間,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追問一個永恆的問題:“萬物萬象的根源是什麼?”歷代哲學家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咱知影反射定律,知影折射定律,毋過遮个攏無講入來的光有偌濟會反射,偌濟會折射。筆者佇遮會用「一寡」數學運算,予讀者知古早的物理學家已經算出來矣,而且佇生活當中嘛有應用的產品。
透過光的波粒二相性,佐以光速不變的違和感與大型粒子對撞機的科技,對個人形成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溝渠,彷彿時刻都能擁有兩個世界,像光一樣活著,生命既豐碩又美麗。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