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雨天收傘的行業。」
在實業家的成長背景下,都是一步一腳印慢慢耕耘,視自己的能力去擴大,因此知道要跟銀行保持關係,但還是不清楚為何需要融資,讓銀行賺利息,真的划算嗎?
直到這兩年受致瑋老師輔導時有提問,這週又上了陳宗賢老師的課,再次深入了解大企業的運作以及融資應用,漸漸有一些眉目。
每個企業都需要資本,但為什麼有些企業能夠輕鬆獲得融資,而其他企業則感到困難?這不僅關乎企業所需的資金,還關乎與金融機構建立的關係。
而過往我以為融資是為了擴廠,但其實當遇到黑天鵝事件時,融資是為了讓企業能夠活下去;以下是幾個融資的情境:
1. 業務擴展和增長:企業可能需要資本來擴展其業務,開設新的產線、增加設備、擴大生產能力等。這些擴張計劃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
2. 營運資金需求:有時企業需要短期資金來應對日常營運開支,如支付供應商、薪資、庫存購買等。
3. 新產品或服務開發:企業可能需要投資於研發和創新,推出新產品或服務。
4. 處理負債:企業有時需要融資來償還現有債務或改善財務結構,例如降低債務利率或改變償還條件。
5. 應對不穩定經濟:在經濟不穩定的時候,企業可能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減緩風險,例如應對銷售下降或經濟衰退、新冠肺炎等。
試想你是銀行,手上資金是固定的,一個平常就有跟你往來融資的客戶跟都沒有跟你打過交道的客戶,在需要用錢之餘你會給誰?
過去可能誤解融資僅僅是資金緊張時的最後手段,而忽略了這是一種策略性工具的價值。同樣,也低估了與銀行建立長期關係的利益。
自己的前是「本金」應該不要動,是做企業緊急預備金使用,而確定有投資報酬率或者能夠在一定時間回本的,就用「銀行」的錢融資,付出的利息也許都比你的毛利低過很多,因此就是錢滾錢的過程。
所以與銀行建立好關係,可以提高融資的機會,同時增加信用的分數,知道過往借過資金且你還得出來,甚至可以拿到更有利的貸款條件,可能是更高的貸款成數或者是利率。
記住也不要只跟一家銀行往來,至少要有3-4家。
真的在緊急的情況時,能避免被銀行收傘。
融資和業務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風險管理、資本結構、財務規劃等領域有關。
甚至在購買機台設備也可以找租賃業務,透過租用的方式,可以達到報稅,企業也不必一次付龐大的重機械資產金額。
這一個觀念,放在內心,作為企業經營的一個選擇,背後其實還是回到風險評估以及應用,若有做好詳細的策略規劃以及投資藍圖,確認沒有問題,就可以去執行,同時在進行的過程還是要做多家銀行的比較,以確保得到最好的利率以及貸款成數。
這個概念想起來可能就像是個信用卡的信用額度,會隨著你刷卡使用的金額以及還款的確實度,而提高銀行對你的信賴關係。
有機會要再深入研究跟實際執行,若有經驗的前輩也歡迎交流指導!
⎯⎯◌◍◌◍◌◍◌⎯⎯
我是安宏,喜歡寫作抒發工作以及記錄成長。喜歡這篇貼文嗎?你可以
• 按愛心喜歡
• 追蹤我的帳號
• 分享這篇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