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十四講》摘要

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Robert Sokolowski。譯者: 李維倫。心靈工坊2004/03。


重要概念:


意向性(intension) 現象(phenom) 面(side)面相( aspect) 和 輪廓(profile/sketch)在場顯現(presence) 片段(piece)環節(moment)多重表象(manifold of appearances)具體者(concretum)主體間性/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直觀(intuition)空虛意向(empty intension)滿實意向(filled intention)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現象學態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 世界信念(world doxa)懸擱(suspend)諦實的(apodictic)諦當的(adequacy) 存有學還原(ontological way to reduction)存有學區分(ontological difference)笛卡兒式的還原(cartesian way to reduction)存而不論(epoche)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放到括弧中(bracketing) 超越的(transcendental)超越語言(transcendentalese)超越現象學還原(transcendental-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所意(noema) 能意(noesis)表達意向(signitive intension)圖像意向(picture intension)指示意向(indication intension)範疇意向(categorial intention)範疇直觀(categorial intuition)經驗自我(the empirical ego)超越自我(the transcendental ego)真理的去引號理論(disquotioanl theory of truth)反思(apophantic)本己領域(the sphere of ownness)生活世界(living world) 確然之真(the truth of correctness)顯露/去蔽之真(the truth of disclosure)明證(evidence) 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本質還原(eidetic reduction)

摘要:


Ch1 什麼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每一個經驗活動,都是具有指向性(intentioanl)的,意識總是『對於某事物的意識(consciousness of)』,經驗總是『對於某事物的經驗(experience of)』….每一個朝向(intending)總有它朝向的事物(intended object)」p24

朝向/意向並不是打算(我打算建造一座橋)、意圖,而是知識論意義上的,說明我們與事物間的意識(conscious)關係


笛卡爾主義:心智是封閉的、知覺並不指向外面的事物(能推論但並不直接接觸,與事物的關聯是心智的推論而非來自事物直接的呈現)p26

意識不被認為有結構的不同,就只是覺知(awareness),然而對現象學來說意識的意向性有很多種,例如對文字來說,有文字的意向也有圖畫的意向等等。回憶、判斷、分類等也涉及不同的意向性結構。p29

「現象學承認現象,即現身(appeared)事物的實在(reality)與真實(truth)....她們現身的方式即是他們存在形式的一部份,Things do not just exist; they also manifest themselves as what they are。至於幻覺與錯誤,.....是把某物當成另一物的現象。舉例來說,把冰塊看成玻璃而後來才發現,冰塊與玻璃的現象都是實在的,我把冰塊看成玻璃是以不同的方式與冰塊(沒看出來)以及玻璃(聯想到的是玻璃)發生關係。幻覺與錯誤也有,也必須要有其實在性的基礎(不認識冰塊也不認識玻璃有可能看錯嗎?)」p31-32

「表象就是存在的一部份,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就是因為它現身(appear)」p33


Ch2立方體範例


每一次的知覺對同一物都是部分的(不完全的)

知覺由滿實(filled)與空虛(empty)的意向構成,也就是說由不在場與在場共同構成p36

一個立方體(p38)

  • 面(side)面相( aspect) 和 輪廓(profile/sketch)(abschattung)
  • 我一開始看到一個面
  • 我移動位置,視野中原本的面變形了,我發現原來一個面有不同的面相(不同呈現)。
  • 我扎眼,時間過去了,我沒有移動的話仍舊看到同樣的面向,但是在不同時間點上,這是輪廓。
  • 輪廓是私己的(subjective),只屬於當下的我(甚至涉及我當天的眼睛狀況、情緒等);其餘則是主體間的(intersubjective)。
  • 立方體的同一性(identity)來自以上多層次的綜合。
  • 「如果按照笛卡爾說的,所有事物都只是單純內在於我們,我們所擁有的就只能是輪廓。然而其他層次的存在正說明對象是向外(out there)讓我們知覺.....同一性是公共(public)的。」p41


Ch3 三個形式結構(Formal Structures)


部分與整體(parts and wholes)、多同樣態中的同一性(identity in manifolds)、在場顯現與不在場顯現(presence and absence) (p44)

1.parts and wholes p44

片段(piece):可與整體分離(detached)存在與呈現(present),可獨立部分(independent part )e.g.劇團的演員

環節(moment):無法脫離整體而存在和呈現的部分。不可獨立部分(nonindependent part )E.g.顏色(無法脫離空間表面)音高(無法脫離聲音)

有的環節依據特定方式組成整體,一些環節立基(found)於一些環節上。


整體(whole):可稱具體者(concretum),可存在(exist)並在場(presence)自己,使得可以被經驗為一個具體個體的東西。

具體者(concretum)vs 抽象者(abstracta),環節永遠只是後者,可以被思考但不可存在並顯現。是語言讓我們能把環節分出來思考。p47

模糊環節與片段是危險的,區辨(distinction)會變成分離(sepration)


2.identity in manifolds p51

「同一個事實(fact)可以用多重形式表達,而事實本身不等於表達形式....事物總是可能以未知的形式presented,也就是說,事物的appearence(顯現?出現)總是有所保留」

「同一性並非多重表象(manifold of appearances)的總和,其超越了表象(appearance)層次,不是表象之一,不只是表象的總和。」p54

「現象學分析:描述特定事物的多重樣態」p56

另一個層次的identity in manifolds: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

3.presence and absence

直觀(intuition):面對事物在場(present)intuition is simply having the object actually present to us。

另一個人內在經驗總是不像我們在場的

不在場顯現(absence)的哲學重要性:過去總是創造諸如概念或想像來解釋不在場顯現。要認識到不在場顯現也是種存在形式p63。事物的同一性總是跨過在場顯現與不在場顯現的差異p65。

在場顯現是以消除不在場顯現的方式給予的。p64

從空虛意向到滿實意向p66:

逐漸增加的滿實:e.g.我看報導,我看照片,我到球場想像,我真的看到他(進入直接知覺)。直接知覺=最後的滿實=直觀沒什麼特別的,不過不在指向新的意向。這時已經不會「更滿實」了,但還會意向到更多的輪廓。


Ch4 現象學是什麼

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

世界:「世界不是一個大東西,而更像脈絡(context)、設定(setting)、背景(background)、界域(horizon)....以圍繞著所有事物的方式給出,只有一個世界.....關係著直接經驗的概念,支持經驗的具體實際整體。」p74

自我(the self/ego/I):「認知地擁有世界( in the world that also cognitively has the world),世界對其來說連同所有事物示現自身為一整體(the thing to whom the world as a whole, with all the things in it, manifests itself.)」

自我有很多個,但最凸顯的中心是我(me)。終極的雙生極,支持所有事物的環形脈絡。p74


我們接受事物的方式是信念(doxa,belief),我們先將各種東西經驗為存在、真實、具體的。先相信就是如次這樣存在,再加上一些樣式上(modalities)的修正。各種錯誤會讓我們修正,但並不會引起我們根本懷疑信念。P75

最突出的信念是「我們在一個整體的世界中」=世界信念(world doxa)(打閉鎖心智論:如果沒有世界信念怎麼可能覺得有些東西在世界外面),從人的最開始就有了。

「在自發的自然態度中,我們總是朝向每種事物,也向著支撐事物的世界。與世界相互關聯的是自我,自我是自然態度的施行者,世界(與其中的東西)對自我呈現,自我同時擁有世界又屬於世界。」p78


現象學態度

「完全脫離自然態度以及其中認定的事物,包括世界信念」p79

「必須有一段距離,將正在考察的意向性懸擱(suspend)」p80

諦實的(apodictic):經過現象學觀點驗證後的truth。是必然的=不可能有別的樣子,但不是諦當的(adequacy)=命題中所有模糊與面向都被釐清。e.g.每個當下都涉及過去與未來是apodictic的,但要釐清過去與未來的意義才是adequacy的。p92

現象學還原(penomenological reduction):現象學態度。懸擱正在關注的意向性,存而不論(epoche)。放到括弧中(bracketing):保留事物在自然態度中對主體示現(has for)的樣式與狀態。「我們look at 一般會look through的東西」p80-82

海德格存有學區分(ontological difference):也就是在現象學態度中,我們區分了事物以及表象(appearance)(在自然態度裡我們往往把表象實體化或僅僅變成idea)。p83

兩種還原:

1.存有學還原(ontological way to reduction):p85-87

簡單來說討論科學的主體極

當我們對一個領域內存在事物科學考察的時候,我們獲得了其知識與判斷的系統,但我們對知識主體都還未釐清(e.g.所考察物的意向性、體系判准、研究方法、學術社群模式),停留在客體面的科學就迷失在實證性(positivity)中。「科學遺漏了關於這個世界,也是關於自己的最重要部分.....現象學史廣大的整體脈絡恢復,克服了個別科學的自我遺忘。」

2.笛卡兒式的還原(cartesian way to reduction)

笛卡爾一生一次的懷疑,把所有自然信念變成懷疑,然而他僅僅是轉移到唯一一種自然樣式—徹底的懷疑—之中(p88)。他貶低了自然態度中的同一性與經驗,所有事情都需要證明的事情是毫無道理的,只有無法顯明的真理才需要證明(p90)。現象學的笛卡兒還原則是採取一種準備(attempting)去懷疑。與前者的差別是,我不是要去質疑而是要進行質疑前的考察,藉由這個考察我們啟動盡如現象學觀點中立化的運作,而這並不需要那些使我們懷疑這個東西的理由(p88)。

舉例還說,笛卡爾看到燈寶在春日影,他說:為什麼要彈奏春日影!(懷疑)但懷疑是自然態度之一,他需要理由而不是說懷疑就懷疑。反之,attempting是我的自由選擇,我藉此將我對mygo的意向性懸擱起來,考察到底有沒有彈奏春日影的理由。


超越的(transcendental)p93:現象學還原與現象學態度,going beyond(超出)的意思。字源學:transcendere爬過去、超出;trans超過;scando攀爬、意識。「意識,即是再自然態度下也是超越的,因為它超過自己抵達在其之外的事物。」為什麼現象學態度是超越的,我的理解是由此我們超越了(包含對象與主體的)世界,意向性之外了屬於是。

超越語言(transcendentalese):應現象學態度改變的自然態度語言=俗無常語言(mundanse)。e.g. science在現象學態度要求一種嚴格的精確性94

超越現象學還原(transcendental-phenomenlogical reduction)(每次看都覺得這個詞很屌,可能是因為很長)


所意(noema):(現象學態度下的)意向性客體極,也就是自然態度意向性指向的任何事物p94。字源學:noein去思考去考量去覺察,noesis思考的動作,npema被思考的對象。「人老是把所意當成我與世上之物的一個中介項,但現象學來說所意就是世上事物,由於沒有把所意當成事物顯現的一個環節,他們反而把它具體化,當成心與物之間的中介項。p96」

能意(noesis):(現象學態度下的)意向事物時的意向活動(知覺、動作、空虛與滿實意向、判斷、記憶等)p95


「超越還原不只是知識論,更提供了一個將哲學與前哲學經驗連結的重要方式....使前哲學的生活、經驗與思考=常識獲得正當有效性—真理在哲學之前就已經成就,自然的意向性的確抵達滿實與明證。p97」


CH5 知覺、記憶與想像


回憶/記憶:

也可以獲得同一性p104

某種absence狀態,與知覺不同的所意層(noematic layer)。p105

習慣解釋記憶為某物的心理影像,和看照片沒什麼不同。然而回憶不同看照片,看著一個物體描繪另一個物體,而是簡單知覺到那個物體,和知覺更像。「我們記憶的東西並不是知覺過物體的影像,而是知覺本身。我們回憶時,召喚出早先的知覺,再一次活動。p106」

回憶中的自我:「先前的知覺再度活化必然包括了當時知覺的我的再度活化.....回憶中有正在回憶的我(remebering self),以及被回憶帶出的我(remebered self)p109。」沒有哪個是真正的我,應該說我是兩個我所建構出來的同一者。我不侷限於此時此地,正是透過回憶我能活入過去p110。


想像與預期(anticipation):

跟回憶很像,但想像的彼時彼地並不特定,信念樣式(doxa modality)也不一樣。回憶直接伴隨著doxa(我確信過去是....),想像卻充滿對doxa的懸擱(不是現象學還原徹底的那種,後面乘載的世界還是真實的。東西的同一性也仍然存在,其限制(讓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的)也是,例如貓不能被如詩歌朗誦) p111-113 emm我覺得是程度問題

有一種想像要回到真實,那就是預期。在想像中找回真實感,找回信念,就能回到預期p114。

自然態度中的過去就是走了,回憶像是找替代品。但現象學承認了不顯現與顯現都是存在,進而過去能夠透過回憶在場顯現,彼時彼地能夠透過想像在場顯現。

Ch6 字詞、圖畫與符號


一些新的意向性,不是直接知覺。p120


字詞:

表達意向(signitive intension),賦予標記(文字)意義。因為依賴標記,是有所利基(founded)的意向也是空虛意向,是非獨立部分。表達意向指向的不是某個影像,而是真正的事物。「意向著不在場顯現者的能力是人之為人的眾要條件p122」

與空間知覺意向不同,前者是持續且不斷變換的,言語則是截然有分且不連續的。一次就指向一個完整的目標,是斷開、可個別確認的p123。當我們看到紙上寫「burritt hotel」,表意意向1.直接指向這家不在場顯現的旅館2.把標記看成文字3.把意義賦予文字:牽涉到1.指涉(reference)2.字詞(word)3.意義/意涵(meaning of sence)p125


圖畫(picture):

圖像意向,與讓意向穿過自己指向一個不在場事物的表意意向不同,它將被意向的對象具現的(embodied)在此時此地出現p127。意向著的畫中人在此時此地顯現了。圖像意向更具體(有角度光線之類的條件)、很知覺、是持續的、並不只奠基在相似性上,重要的是成為米會物的顯現(presentation)p129。


指示(INDICATIONS)、符號(SYMBOLS)或信號(SIGNALS)(聯想過去、直接反映):

其他翻譯問題:象徵(significant)(有點像顯現,小東西象徵背後的大東西)符號/記號(sign)(被固定成一個符號了,直接就是)

「我爬山看到石頭,用來指明方向,他是一個記號(sign),在現象學禮,這樣的表徵稱為指示(indication),我們也能稱之為符號(symbol)或信號(signal)。」哇真是謝瞜翻譯一鍋粥

有點像字詞但不完全,同樣是指向一個不在場的事物,但沒有給予性質或說明。且不進入句法(syntax),一連串符號之間關係只是順序而非句法。


Ch7 範疇意向(categorial intention)與對象


範疇意向(categorial intention):

「把對象加以談論勾畫(articulated),將句法帶入經驗的意象動作p136。」

範疇是指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從整體注意到部分並將其當作整體的一部份,勾畫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建立了一個範疇。舉例來說,注意到一台車子(1),打斷知覺流(flow)、注意到刮痕—還指示作為車子的一部分表象那樣注意到(2),將刮傷當作車子的一部份,得以宣稱:這台車有刮傷(3)。在(3)時分範疇建立完成p138。當然這只是一個很具體的例子,更多的「這是石頭而不是化石!他在陷害我!」都是範疇的建立,甚至那些不在場的東西「海德里希屯兵施勞佛高地!這個牙醫師好嗎?」。

形構(constitution):範疇對象的建立(帶到光亮之處、待到前面來、勾畫出來、使其真實落實)p141

範疇對象的意義:進入範疇領域必打斷先前知覺的連續;範疇對象的同一性可以被話語、保留與傳遞;範疇對象的同一性,也就是整體與部分是同時給出的。並不是先有整體再勾畫,這是一個勾畫中出現的整體(p141);範疇是知覺到理性的轉折點,邏輯、思考、語言與句法從此可以參與活動(p144);範疇對象確實是對象,不是理念的安排整理,也不是心理內部的東西,是事物現身的方式(p145)。

「現象學讓我們並不需要把判斷與意義解釋為新禮物,或是心靈與事物的中介項(常發生在處理不在場之物時)。p149」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命題(proposol)出現,我對其懸擱並反思(apophantic)/進入命題態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於是命題從事態變成僅是一個「某人的認為」,在過程中呈現(presentation)樣態改變、新樣態的顯現,正是你的思考所致,就這樣世界變了。p150-1(我看不懂這段rrrr)


真理的去引號理論(disquotioanl theory of truth):別人的判斷/意向-->我放進引號裡反思-->發現你是對的於是我回到直接意向,但這個意向已經是被我檢查過的事實p152。

模糊(ambiguous):伴隨談話而來的範疇活動沒有適當地建立起來。嘗試卻沒有抵達的思考p158。模糊可能逐漸達到明晰(distinctness)p159。

忽視(ignore):不勾劃談話中的範疇對象

誤失(error):就是錯的

P163語言句法的重要性


ch8 自我


p168經驗自我(the empirical ego):簡單地作為世界上種種物之一,物質性的、有機性的以及心理性的。

超越自我(the transcendental ego):就現象學的自我。他是世界與其種種事物對之展現的中心,是真理的行使者,判斷與檢證的責任者,知覺上與認知上對世界的擁有者,他不只是世界的一部份,它是超越自我(哇你真的不是龍母嗎)

以上是同一個存在物的不同面向,自我的雙重性,既是世界一部份又能與世界相對起來。自我與世界是彼此的環節p169。


以下再臭但我不是看得很懂qq

臭心理主義:宣稱邏輯真理檢證明證都只是心了的經驗性活動,人類語言需要句法的真理被看作一個歷史事實,跟生物主義一樣,把真理與意義當作經驗事實,沒有把他們當作超越經驗事實的基底、關於事物存在的面相.....一旦將他們化約為心裡法則,將輕易再化約為生物結構,我們會說語言只是大腦演化的結果,而不是奠基在「事物必須被勾劃才得以被揭露」這樣的基礎上。除了了解大腦結構之外,我們也要知道,事物可以被區分為整體與部分,事物可以被知覺與想像,事物可以被區分為本質以及偶發的(p171)。

推論、知識、真理都被心理主義看作是有機體的心理反應,和情緒、心跳沒什麼不同。相反的現象學堅持,即使我們確實有心理生物的部分,但當我們進入判斷、檢證與推理的活動中時,所成就的意義或表現不同於我們心裡與生物的存在方式。它們可以傳達給別人(即使別人感覺和我們不同),它們有subsistence實存,與我們的主體性是分開的。判斷可以是真的或假的。意義與判斷屬於我們稱之為理性的空間,當我們執行範疇活動時我們進入了這個空間,我們不只是生物心裡動物也能是理性動物。當我們進入理性空間時,我們超出了、超越了我們的主觀性,我們轉而成為超越自我。p173

理性的構成要素:自稱「我」的能力。指稱自身,指稱自身為這句話的說出者,指稱我是能建立真相的行使者。由此「我」超越經驗層次。舉例來說,西洋棋,如果只是移動旗子,那他指示移到顏色不同的一個區塊上了。但如果把它想成棋局中的棋子,一個策略佈局出現了。她成了超越層次的、超越經驗層次的。而今天這個棋子甚至能自己移動並宣稱自己的移動。p176

嘛我個人想法是,以同一性和真實的存在作為前提(這樣建立範疇、理性思考之類的就不只是反應而是真的能針對這些前提做事了),現象學的我就不是只感覺、直覺反應,而是能退一步思考這些真實與同一性了。雖然我還是有點畫不太出理性領域...

理性生活是公共性(public)的,超越自我能被他人體認,這是人類的「妳」的由來。對現象學來說,一個人的死象徵一部分世界的消失,她的思考、交流、個體經驗方式都消失了。p178-9


現象學角度來看自我:自我identity行程的三個階段p182

1.自我同一性形成,作為知覺與意向性的同一行使者。此時此地的自我與記憶、想像中的自我產生一個同一的自我。

2.作為範疇活動行使者的同一自我形成了。

3.反思的自我形成了。

自我的肉身存在(corporeality)也是很重要的要記得。肉身牽涉到的空間性以及活動的(mobile)-運動方向也是。位置與記憶的關係。


好像有人嘴現象學的自我是個實體化的、不被歷史經歷影響、飄忽不定的自我極(ego pole)。p187

引用(quotation):建立一個屬於別人的範疇對象,在此時此地用以說明描述世界的是一個別人看到的世界。心靈的複製。自我的去中心化(decentering)。p186


Ch9 時間性 去你妹的海德格 跳過


Ch10 生活世界(living world )與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生活世界(living world ):科學化數學的世界才被認為是真實的客觀世界、理想化(idealized)的。現象學覺得那只是生活世界一個不同的看待方式,並不會更真實p215。

理想化過程:找出某個變異性(variety),一步步所小,最後不再有變異性,例如光滑程度直到最小,就出現平面,這就是經驗事物幾何化,抵達精確本質(exact essences),但仍舊保有原本物的內容p219。

但有些東西沒有精確本質,保有模糊與變異,例如知覺與記憶。p220


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發覺其他主體能看到物體不同顯現,物體對我更trancentence了,我知道物體有我不知道的認識方式—>對我的超越性,在這一層次上對我有所不顯現p223。當然對我來說我自己總是突出顯著的,這是必然p223。


本己領域(the sphere of ownness)

先於互為主體性的層次(level),在還原中取消掉他人這個面向(不只是孤獨,孤獨中只是將他人消失,但他人這個概念/面向仍然在不然也不會有孤獨)p225。


Ch 11 理性、真理與明證


科學:單純發現事物真理,簡單抵達客觀性(objectivity)p228

理性生活的基礎:意義相同性(sameness of meaning )

兩種truth:

確然之真(the truth of correctness):從一個被宣稱的命題或陳述開始,然後去確認或推翻。錯誤在這裡是:錯誤宣稱牴觸了事物自身的狀態,為其顯現所抗拒。p230

顯露/去蔽之真(the truth of disclosure):簡單顯示著事態,不需要預期、推翻早先陳述,在一般經驗與知覺中立即發生。錯誤在這裡是:外表是誤導的,事物相似於另一個東西。p231

確然之真以去蔽之真為基礎,後者給出了宣稱確認的可理解性(intellgibility)p231。


兩種明證(evidence):

現象學中的evidence是動詞,evidencing,真理的帶出(bringing),顯現的帶向前(bringing forth)p232。

可理解事物的成功顯現,事物進入理性空間=可理解世界的時刻。對象的完成,它的真理落實,明白p233。人的能力與存在方式,說明當事物顯現時主體是有所作為、活動的p235。所謂「存有的看顧者(shepherd of being)」。p233


兩種否定明證的嘗試p236:

1.化約到心裡層次,只是一種認知狀態或感受:明證不是內在心理的,而是察覺到一個彰顯(display),我們也必然察覺到被彰顯者,這是一體的。是邏輯上的動作,理性生活的基礎。

2.宣稱只能從預設的公理來推論證明所知:就,他們覺得顯現本身不能建立真理。


遮蔽(verbergung):明證到下一層明證之後會落回模糊,變成理所當然,作為下一個明證的基礎。p240


語法(syntax)vs內容(content):「必須與其他字詞結合發生,讓他們連再一起使用」vs「去掉詞性、在句子裡位置/順序的意義,得到沒有結構的內容,全然的範疇用法(categorematic)」p244

使有意義(meaning)的三層結構p243:

1.產生有意義命題的語法組合—>一個正常的句子

2.一致性(consistency)的問題,不矛盾,形式邏輯-->我五點回家vs我六點回家

3.連貫性(coherence)的問題—>我的貓吹的很大

連貫性來自對事物的經驗,可能的組合。p249


嘴結構與解構主義「現象學認為語言的行事模式是由過更偉大莊嚴美麗的領域支持,能夠指向對真理的明證p250」


CH 12 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


本質直觀(eidetic intuition):對本質,即物非如此不可之物,的洞察。e.g.人都有語言能力 p256

找本質=本質還原(eidetic reduction)的三個層次P256:

1.典型(typicality):觀察中發現的弱的同一性,只是相似。例如看到第一第二第三三塊木頭都會飄浮在水上,預設下一塊也會。在這裡物還只是特定物。

2.實徵普遍性(empirical universal):不只是相似還是相同,根據我的經驗範圍我宣稱:木頭會飄浮在水上。會被個案推翻。特定物在此成為普遍物。所謂「常識」、「事實」即是在這。

3.想像變異(imaginative variation):進入必然性而不只是規則性。「我們試著去想像,如果某些特徵必須破壞此事物本身才能移除,那就是本質了。」p258。我們如果成功的話達成本質直觀。兩件事:超越可能處境的想像投射(去想像)+對此投射之不可能性的洞察。p260

e.g.想像在我的記憶中尋找他人的經驗,這是不可能的,於是我明證了一個本質,就是記憶中不會有別人的經驗。去思考不可能。


尋求本質中犯的錯誤即是「哲學上的錯誤」p264。


Ch13 什麼是現象學脈絡的哲學反思


命題反思vs哲學反思p271

範圍不同:

前者就前面說的反思,你有一個論點,我停下來把她變成一個命題放到括號,我拿去檢證(經驗、推理....),然後看對不對在看要不要把她變回現實。

在命題反思中我僅僅針對命題反思,但哲學反思中我對自然態度中的一切(環境,你我,世界信念),對所有事物採取距離。


種類不同:

前者為了確認一個真理,後者純粹進行思考而不是檢證。「如果哲學反思視為命題反思,那他會變成帝國主義,他會想要取代糾正每一個前哲學的提問與行動。」

不同:命題反思—>對象是看法(sense),現象學還原—>對象是所意(noema)

好例子:兩個漫畫人在框框內說話,b質疑a的思考框框—>命題反思,哲學家的觀點在漫畫外思考所有東西—>哲學反思,但要記住哲學家仍然活在框框之內「哲學家確實超越世界,但他的超越活動仍然是世界的一部份」p280

命題反思後哲學才得以出現,第一個理性步驟。p281

Ch14現代脈絡的現象學


現代兩個大議題:政治哲學(馬基維利之後出現的獨立的soverign)以及知識論(心智不再是接收者而是造物者、有統治力或自主性的、理性自己批判並統治自己的經驗)

中古世紀哲學:理性在事物顯現中,在客觀性與真理中(contemplate靜觀)

現象學在知識論的角色前面講很多了,在政治哲學中,重新喚起對每一個公民的重視(顯現的接收者、世界的一部份、)


「現象學澄清自然態度中的意向性,它顯示邏輯如何與數學不同,而這兩者又如何不同於自然科學....在前哲學思考中現象學說明個體如何用整體思考(物理學家整體想像成物理的整體),澄清學科的局部性,克服現代科學的自我遺忘以及後現代的自我否定。p297」


翻譯問題:

presence vs appearance 顯現(說明過程)vs表象vs在場(說明他在場大家直觀感受到) 

Presence:顯現(動詞)在場(名詞)

appearance:顯現(動詞)表象(名詞)


名言佳句:


在親吻中,你獻出或是得到親吻?(莎士比亞 Troilus and Cressida iv5


如果哲學想要忠於自己的命運,他就應該要更加謙虛才是。他是人類理性的皇冠,但他必須將自己限制在自己的那一種真理之中,在他純粹思考的目的指向中;她必需防止自己想要去取代自然態度的技巧與專長。p275


「哲學家確實超越世界,但他的超越活動仍然是世界的一部份」p280


如果我們並不進入真理遊戲,我們會將自己認為只能在內在生活作為的孤獨行動者,沒有公共遊戲只有私人的幻想,沒有足球或棒球,只有心理上的滴滴答答。p293

每一部份的觀點都伸出他哲學的偽足p296

    2會員
    6內容數
    各式文章摘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歷史哲學: 歷史進程 黑格爾-擺盪-辯證歷史 生產形式-階級  個人角色 倒退 歷史: 無產階級-沒全打倒 共和派-本不是緊密階級、手段自身 小資+工人:過度階級、認為自己代表全人民、無抵抗 大資:為階級利關需獲得政權,方式取得後削弱;個體與階級利益的衝突 國家機器的完成 小農:小塊地、代表
    神聖的顯現 摘要
    歷史哲學: 歷史進程 黑格爾-擺盪-辯證歷史 生產形式-階級  個人角色 倒退 歷史: 無產階級-沒全打倒 共和派-本不是緊密階級、手段自身 小資+工人:過度階級、認為自己代表全人民、無抵抗 大資:為階級利關需獲得政權,方式取得後削弱;個體與階級利益的衝突 國家機器的完成 小農:小塊地、代表
    神聖的顯現 摘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標題很不要臉; 不是,因為我發現有很多有的沒的書,都叫××現象學, 但好像也跟現象學沒什麼關係。 於是我也來用。 403地震那時候,我正在桌機前, 然後, 就開始搖了。 一開始,嗯,地震。好。 然後,等一下,好像沒有要停。 等等,好像有點大…… 不對,這次地震很大!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Thumbnail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另一個證據,就是統計學裡面的「索羅門曲線」顯示,若根據「自由車流速率分佈」與「事故發生率」兩者相對比,我們會發現,越接近自由車流85分位數的速率,才是事故率最低的速率,而不是「越慢越安全」。
    Thumbnail
    「通過一個特定的顯現方式,它誘導著對方,使對方發生外化,而這意味著對方現在本身也是一種力的交織。一方是誘導關係,另一方則是一種特定的、具有相反內容的關係,在這裡,每一方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一種絕對的顛倒一種絕對的更替。但是這兩種關係其實是同一種關係......
    Thumbnail
    妳/你知道什麼是蛙化現象嗎?   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完全想像不到那是什麼意思?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查詢資料後,我才瞭解到《蛙化現象》是日本2023年Z世代(目前年齡為13~28歲)流行用語的第一名。原意為「喜歡的對象向自己告白時,會突然變得不喜歡對方」,後來延伸為「看到喜歡的對象出現...
    Thumbnail
    我覺得在學校做那種事太超過了,真想把眼睛洗洗,趕快劃清界線才是上上上上上最上之策!
    Thumbnail
    這次分享兩本很好玩的科學繪本,《小海獺的極光之旅》介紹極光的形成,《小浣熊想抓住光》介紹常見的光學現象。 《小海獺的極光之旅》 小海獺嘿太意外收到一張極光之旅的機票,搭上能變成太空船的飛機,從地球到外太空,再從外太空到地球極區,旅程中聽著海獺機長說明極光的形成。海獺們看到了太陽風吹出的圓滾滾的帶電粒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標題很不要臉; 不是,因為我發現有很多有的沒的書,都叫××現象學, 但好像也跟現象學沒什麼關係。 於是我也來用。 403地震那時候,我正在桌機前, 然後, 就開始搖了。 一開始,嗯,地震。好。 然後,等一下,好像沒有要停。 等等,好像有點大…… 不對,這次地震很大!
    Thumbnail
      何謂建築現象學?何謂建築的意向性?建築如何被我們知覺?或者說,如何在知覺中意向建築的同一性?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我們如何知覺自我的同一性?   以正立方體為例,同一個面相在不同的時間中呈現不同的輪廓。藉由輪廓,我們得到正立方體的「同一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前一秒與下一秒的
    Thumbnail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另一個證據,就是統計學裡面的「索羅門曲線」顯示,若根據「自由車流速率分佈」與「事故發生率」兩者相對比,我們會發現,越接近自由車流85分位數的速率,才是事故率最低的速率,而不是「越慢越安全」。
    Thumbnail
    「通過一個特定的顯現方式,它誘導著對方,使對方發生外化,而這意味著對方現在本身也是一種力的交織。一方是誘導關係,另一方則是一種特定的、具有相反內容的關係,在這裡,每一方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一種絕對的顛倒一種絕對的更替。但是這兩種關係其實是同一種關係......
    Thumbnail
    妳/你知道什麼是蛙化現象嗎?   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完全想像不到那是什麼意思?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查詢資料後,我才瞭解到《蛙化現象》是日本2023年Z世代(目前年齡為13~28歲)流行用語的第一名。原意為「喜歡的對象向自己告白時,會突然變得不喜歡對方」,後來延伸為「看到喜歡的對象出現...
    Thumbnail
    我覺得在學校做那種事太超過了,真想把眼睛洗洗,趕快劃清界線才是上上上上上最上之策!
    Thumbnail
    這次分享兩本很好玩的科學繪本,《小海獺的極光之旅》介紹極光的形成,《小浣熊想抓住光》介紹常見的光學現象。 《小海獺的極光之旅》 小海獺嘿太意外收到一張極光之旅的機票,搭上能變成太空船的飛機,從地球到外太空,再從外太空到地球極區,旅程中聽著海獺機長說明極光的形成。海獺們看到了太陽風吹出的圓滾滾的帶電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