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山下,大甲溪旁,吾校秀麗,氣象輝煌。」
-石岡國小校歌
紅色的廂型車行駛在一條小路上,10歲的我剛搬來石岡。
有記憶以來,5歲以前,住在臺中東勢的新伯公,5歲到10歲住在臺中潭子,10歲以後直到18歲北上台北念書、工作,到目前為止,我的生命似乎不停在鄉村與都市間來回移動,反差的生活感經常使我有種宛如游牧民族的錯覺。
但游牧者逐水草而居,而我又是追逐著什麼?
總之,10歲那年搬進石岡,用更精準的文字來描述,我居住的區域叫金星村(後改為里),初次聽見「金星」,心中的火箭頓時飛向太空中,覺得稱為「家」的住所隨時可以起飛。然而現實中,「金星」地名的緣由是村落土地公的東南方有一座尖峰,狀似金字,後以山與星音,金山金山的不停叫著,最後成了「金星」。很實際的由來,但也有趣。文獻中提及的土地公是否為金龍橋旁邊的庄中福德祠?那不得而知,於我而言,能斷定的,庄中福德祠——是我在鄉村與都市的漂流中唯一可以定錨的所在。
土地公,以客家人的說法稱之為「伯公」,距離感相對親切,彷彿就像家中或附近鄰里的長輩,更像是某種神奇里長的角色,遇到喬不定的事情,去趟伯公廟找伯公「溝通」一下,似乎就能把事情喬好,或者說讓情緒得到抒發。信仰或許不執著求得願望實現,而是一種令人心安的陪伴。
石岡大大小小伯公廟很多,有趣的是,似乎都是成雙成對的組合,伯公身旁坐著伯婆,一對老夫老妻,笑著陪伴村落大大小小的事。第一次考機車駕照,母親要我去找伯公祈求順利,我心想考駕照跟祂有什麼關係?不過母親很堅持,認為機車在地上奔馳,土地是路與車的載體,伯公總管一切。雖然無法理解母親的邏輯,說也奇妙,祭拜完之後,筆試路考一次就過。而忘記祭拜的弟弟,則是考了三、四次。
祖母告別式那天,家中長輩起了大早,前往家附近的庄中福德祠,向伯公稟報註銷祖母的戶口,家中有新生兒亦然會前往「報戶口」。伯公廟如此巧妙地融入居民的日常角落。說到庄中福德祠,就得提起廟前那兩顆大石珠柱子,上頭寫:「金星之珠,如意之石」,有人說是美人魚吐珠又稱「鯉魚吐珠」,也有人說是風水寶地—美人照鏡穴所滾落下來的。傳聞撫摸大石珠圓潤的表面,心中默念願望順時針轉三圈,即可順事如意。
傳說真假?並非伯公廟的重點,溯下坑溪而上,從頭到中段到下游都有伯公廟佇立,每間廟都有公共空間,供人休憩群聚的地方。伯公廟是人、河流與土地、到日常的連結。祂是名為「故鄉」的定錨。
來訪石岡請務必到附近伯公廟一趟,從祂的視角感受小鎮時間與日常。
臺中石岡人 大學戲劇科系,碩士歷史相關 已在新莊社大工作7年多,目前擔任社大主秘一職 喜愛電影、閱讀以及ACG作品 正在學著用自己的方式回到家鄉石岡。當一個石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