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不是忍耐,只是不必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這是唐朝詩人 杜荀鶴的一句很哲學的詩句。

碰到別人不去談論人世間的事情,那麼人世間的事情就跟我沒有關係。

簡單來說,不去談論那些閒言碎語,那麼那些八卦就不會影響我的生活。

不讓別人的茶餘飯後來影響我的想法,也就不會受到別人言語的束縛。


逢人閉口不言人間百味,這功夫,倒真不是"不說"兩字而已。


當所謂的"不說"只是"忍耐著不說"時,就總會有"忍耐不住"的一天。

屆時的爆發,嗯嗯,後果很難說。


要能真正的不說,首先要能在心態上接受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不重要了,

不需要拿出來談論了、放下了。


這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可以解釋,就是和尚背女子過河的故事。


和尚的心態就是覺得這件事不重要,根本無需放在心上,他只是做了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放下。

而糾結在這件事情上的,就是把各種齷齪的心思拿出來講,然後就放不下了。

他以為和尚活在他的眼光裡,實際上是只有放不下、談論著八卦的那群人彼此在用言語束縛著彼此。


不與人談論人間百味,不是要凡事忍耐著不說,強迫自己忍耐是殘忍的,就像在預防兒童性侵的故事裡,壞人常常都會跟受害者說"不可以跟別人/大人/爸爸/媽媽說唷!"

然後極力忍耐的受害者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心理/生理症狀,非常痛苦。


所以在"不說"這件事情上,難的倒真不是不說,而是怎麼梳理到能讓自己放下。

如果能做到事事都在心裡過了幾遍,梳理好,放下,就真的可以雲淡風輕了。


能成為"人間無事人",那可就活得自在灑脫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不在乎是不是就是放下執著?只要是事涉修行的用語,我一般都是不敢用的。但是我知道,不要太在乎,世間的事真的會輕鬆一點。 跟朋友在一起,我只要不想得到什麼,我就不會去管他是什麼家庭,他的父母是誰?因此我自然就𣎴會唯唯諾諾的。這樣的朋友才交的久。當然,基本的禮節是有的,從小就被訓練到大的,那已經是本能
許多章句典籍及長輩的教誨裡,都在告訴我們要忍耐,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什麼叫做忍耐、為什麼要忍耐、如何做才是忍耐! 忍耐是為了報復,一定要理解這句話,否則那種應對就只是單純的懦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知道是為了報復,很多做法自然就知道是為什麼! 首先是為了保護自己,這世間沒有雙向的突發事件,都是別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的困擾不是性向或是性別認知(至少目前不是XD) 但我的確有些事情不想公開讓別人知道 當然那些我不想說的事情對我而言一點都不可恥 反而某方面來說可能還很勵志?! 但我評估了很多事情以後 我還是選擇不出櫃 當然我也不是什麼深櫃 我還是會和一些我覺得能夠講的
不在乎是不是就是放下執著?只要是事涉修行的用語,我一般都是不敢用的。但是我知道,不要太在乎,世間的事真的會輕鬆一點。 跟朋友在一起,我只要不想得到什麼,我就不會去管他是什麼家庭,他的父母是誰?因此我自然就𣎴會唯唯諾諾的。這樣的朋友才交的久。當然,基本的禮節是有的,從小就被訓練到大的,那已經是本能
許多章句典籍及長輩的教誨裡,都在告訴我們要忍耐,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什麼叫做忍耐、為什麼要忍耐、如何做才是忍耐! 忍耐是為了報復,一定要理解這句話,否則那種應對就只是單純的懦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知道是為了報復,很多做法自然就知道是為什麼! 首先是為了保護自己,這世間沒有雙向的突發事件,都是別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最近這種講法甚囂塵上,意思是別去管任何閒事! 我在一段時間前,曾聽過有位易學教授講這句話,但他的本意是別過度左右別人的想法。有人執意要做某件事,如果自己覺得不妥,勸一下,點一下就好了。對方如果不聽,那就是他的因果了。不是說有人掉下河了,不去救也不報消防隊,那人會生會死都是他個人的因果! 實際上,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