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更新於 2024/02/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聖人也有苦樂。不過聖人在樂的時候,他能捨;苦的時候他能忍。可是凡夫在樂的時候不知道捨;苦的時候不知道忍,只喊天呼地。

raw-image


 這裡所謂捨,不是叫你不要樂,而是「不要貪著」的意思。樂的時候來了,要不貪著。知道一切事無常,樂一定要過去。要不是無常,不會有樂。娑婆世界的樂,都是無常的,都不是真正的樂,只是苦輕的時候,叫做「樂」就是了。

 苦來的時候,不要懊惱,要忍耐。樂是無常的,苦也是無常的,一定要過去。你要是忍耐,就是聖賢;不忍耐,就是凡夫。「於樂能捨,於苦能忍」,這樣才能念佛。因為樂的時候,起貪著心,就不能念佛;苦的時候,起煩惱心,也就不能念佛。因此,樂的時候要不忘念佛,苦的時候也不忘念佛。念佛的時候,要心無所住。一念佛,心不住於樂,則能捨;一念佛,心不住於苦,則能忍。這是念佛的功用。

 怎麼樣念佛才能心無所住呢?古德都是提倡「至心念,至心聽」。以至誠至意的心去念佛,至誠至意的心去聽佛號。古德在這方面,都有懇切的教導,因為至心念,至心聽,自然心無所住。無所住,心就清淨;心清淨,就平等。不管樂,不管苦,不管忙,不管閑,一律平等打成一片,都能達成一心不亂了。這個法門,甚深微妙。雖然說口念耳聽,以聲攝耳,可是他遠離聲塵,不被聲塵染污,妙就妙在這個地方。

 大家可能認為我說的不對。口念出來的是音聲,耳聽就是聽聲塵,為什麼還說遠離聲塵呢?要知道至心念,至心聽,不但遠離聲塵,而且遠離色香味觸法五塵。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塵?色聲香味觸法能夠染污心地,所以稱之為塵,叫做六塵,如果色聲香味觸法不染心,那叫六法,不稱之為六塵。這六法,是法爾如是。不是說心清淨,就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假使說清淨心中不具六法,那是斷滅見的人所說的。

 什麼叫六法呢?什麼叫做六塵呢?所謂染心,是心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心住色聲香味觸法,心就隨著色聲香味觸法轉了。舉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你看到好看的色,貪著它,起歡喜心,你就隨它轉了;不好看的色,起厭惡心,你也是隨它轉了。那時色法就成為色塵了,因為你被它所染了,如果你看到色,知道他是色,知道這個色是「因緣所起,沒有自性」。就不生好感,不生惡感,不生憎,也不生愛。那麼,它單純的是法,法爾如是。色如此,聲香味觸法也都如此。

 大家念佛的時候,如能至心念,至心聽,一定心無所住。雖然面前有色聲香味觸法,但由於你心無所住,不被染著,不起分別,不隨著它轉。知道一切境,一切法都是空的,它現,是叫法相;不現,就是法性,對稱毫無干擾。這個是聖賢之路。

 大家不要認為,學佛了,就應該色聲香味觸法是沒有的,那就錯了!這是學到外道法去了。色聲香味觸法隨緣而起,你能心無所住,不受其染,不受其轉,那叫佛道;否則,心有所住,就是外道。

 這個「法」甚深微妙,念佛法門更是甚深微妙。當心無所住的時候,至心念佛至心聽,就能「聞而不聞」。怎麼說聞而不聞呢?因為真正著於聞,那就心有所住。不住,所以說是「不聞」。可是心不住於佛號處,自己念,自己聽。能聽,所以說是「聞」,那就是「聞而不聞,不聞而聞。」換句話說,句句佛號聽得清楚,那當然是「聞」了;雖聽清楚而又不住,不住,就是「不聞」了。

 「聞而不聞」的時候,叫作止,就是止觀的止;「不聞而聞」,稱之為觀,就是止觀的觀。雖然止,雖然觀,可是不思議,叫作不思議止觀。

 大家知道以後要在念佛時,看一看,是不是這樣,不要光聽我說。光聽我說的話,那是空話。「此法甚深,非證莫知」。只有自己念,證到了,就知道了。至心念至心聽的念佛法門,不是聞慧、思慧的境界,必須應用修慧,親身徹底的去修,才能得到。

 大家要至心念,至心聽,聽自己的佛號。聽到清楚明白,一心不亂的時候,這叫做「不為境所轉,而能轉境」因為心能轉境的關係,才有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不然的話,怎麼能從娑婆轉極樂呢?所以這種念佛,叫不思議法門。

 希望大家能夠真信切願力行。「如此妙法門,無上波羅蜜」。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妙精舍 的其他內容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