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賞會傷人
金錢顯然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毫無疑問能夠激勵人們。只要環顧四周(甚至看看你自己),你就會發現,人們是多麼願意為了錢而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他們會強迫自己去做自己內心討厭的工作,因為需要錢。他們沈迷於賭博,有時會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當成賭注押在賭桌上,然後輸得精光,因為他們非理性地相信自己能夠賭贏。他們會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承擔過多的任務,承受過度的壓力,從而導致生病。他們從事各種各樣能帶來豐厚回報的邪惡活動。金錢當然能激勵人,但這不是關鍵 —— 關鍵是,金錢在激勵人們的同時,也在削弱他們的內在動機,而且,正如我們後來發現的那樣,它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
1968年,心理學理論家理查德·德查姆斯(Richard de Charms)出版了一本書,討論他稱之為“個人因果關係”的概念的重要性。他認為,內在動機的關鍵是人們希望成為自己行為的“本源”,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縱的“棋子”。
根據他的這一思路,上述這些實驗似乎表明,獎賞削弱了研究對象的個人因果感,從而減弱了他們對掌控的內在渴望。獎賞似乎將玩的行為變成了某種受到外部控制的東西:它把玩變成了工作,把玩家變成了棋子。讓我們暫時假設這些實驗確實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並且考慮這些實驗結果如何與第一章中提出的各種問題相關。當然,你完全可以對我的推論提出異議,因為我僅僅是通過在心理學實驗室中做了幾個簡單的實驗,探討了這些問題,就得出了我的推論。但是,讓我們暫時先把這些異議放到一邊,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在不同環境中進行的研究將支持這些結果。
實驗表明,當研究對象開始為獲得賞金而去拼這些有趣的拼圖時,他們便失去了興趣。雖然他們會繼續為錢而拼拼圖,就像許多人繼續為錢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一樣,但他們與活動的關係,已經變成緊張的和工具性的了。想一想吧,與某項活動建立一種緊張的、工具性的關係,無疑是一種“疏離”的狀態。在一次短暫又似乎無害的實驗中,我基本上促成了這些研究對象的疏離狀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金錢發揮著如此巨大力量的現實世界中,它又會對人們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呢?
今天,人們的工作時間很長。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如今人們每年的平均工作時間比第一次進行內在動機實驗的時候長了158個小時,相當於比1969年時人們認為的全職工作時間又增加了一個月!這真的很不尋常。想像一下,一位國王告訴他的臣民,他們必須每年額外工作158小時,這會引起臣民們怎樣的反應。除非國王的軍隊非常強大,強大到足以控制局面,否則,肯定會發生宮廷政變。但事實上,工作時間的大幅延長,在我們的社會中只用了相對較短的時間就實現了,卻沒有發生“政變”。實際上還幾乎沒有人反對,人們只是更加疏離。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力量並不是強制性的,不是國王軍隊的威懾力,而是萬能的美元的誘惑力,以及當今社會中使美元保持“王權”的社會化進程。金錢的確是一種誘惑,而且似乎與查爾斯·雷奇所說的無名權威密切相關。在20世紀60年代的一小段時間裡,當大批人反抗傳統權威時,金錢的力量看起來大大削弱了。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工作時間的延長,給個人帶來了無數的壓力和實際成本。
實驗使我們可以開始用科學方法非常具體地詳細說明這些代價。最嚴重的代價是讓人們對他們從事的許多活動失去了興趣,開始把這些活動僅僅看作獲得金錢回報的工具,因而失去了曾經對其充滿的激情和活力。從一個重要的意義上說,這一髮現與以下觀點一致:當人們被金錢獎賞控制時,便會失去與內在自我的聯繫。因此,這些簡單的實驗可能已經開始指向一種深刻的現象,即人與社會刺激之間內在的聯繫。
人們在談論控制時,通常指的是強制,也就是通過權力和威脅進行控制。大多數人發現自己很容易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強制手段的使用可能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後果。管理者控制員工,員工則鄙視他們。但金錢也在控制 —— 當人們說金錢激勵人時,真正的意思是用金錢控制人。這樣一來,人們變得疏離(放棄自己的真實性中的某些部分),強迫自己去做他們認為必須做的事情。想要理解疏離的含義,一種方法是觀察,當人們與他們的內在動機失去聯繫時、與所有孩子都具備的活力和興奮感失去聯繫時,當人們不再出於活動本身的理由而從事活動時,當人們與羅伯特·亨利所謂的“超越尋常的存在時刻”的存在狀態失去聯繫時,疏離便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