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觀光客不來台灣了!?(探討台灣旅遊業的問題)

2023/10/1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今年2023年初開始,全球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各國陸續開放旅遊。

開放時間適逢台灣的旅遊旺季,台灣旅遊業的問題也一一浮現。

今年筆者去一些旅遊景點玩,以前幾乎都會見到日本旅遊團,今年只看到韓國旅遊團。「日本觀光客不來台灣了」,在前陣子暑期接中秋節的這段旅遊旺季時,也成為許多報章雜誌的熱門話題。

其實不來的也不只是日本,只是過去台灣常見日本旅行團,今年少了很多,特別突顯了這個問題。

許多主流的商業雜誌、報紙都有專欄報導,大部分的結論就是旅遊品質不佳。就連一般社會新聞也會報導到相關話題,例如某某地方出現「用不合理的高價坑」遊客的情況等等,就連台灣的遊客都是受害者。

之前影片有提到台灣觀光業的情況,藉著這次報章雜誌接連報導,關於「為什麼日本人不來台灣玩了?」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好好討論台灣觀光業的問題。

直接先說重點結論:

台灣的旅遊業,真正問題是淡季的吸引力弱,淡旺季的差距很大。


這讓台灣自己的旅客,跟國外的旅客都擠在旺季去,而淡季幾乎沒有旅客。這種一季要吃一年的情況,當然業者為了生計考量,就會開出完全不合品質的價錢。也就是所謂路邊攤的品質,開5星級飯店的價格。

但問題就是路邊攤可以賣一整年,而多數旅遊景點的飯店可能最多只有3-5個月的時間的高峰期。這其實是需要整個大環境改變,才有可能扭轉的情況。

今年又因為疫情復甦,很多飯店業者還抱著「賺回來」的心態,房價比往年更貴!吸引力自然更低。你覺得西門町附近的旅館,花1萬1住一晚(援引某新聞標題,指一個現象而非專指特定地區的旅館業者),你能接受嗎?

就連台灣最知名的景點之一的墾丁,當地營業了28年的麥當勞,也在今年的旅遊旺季結束後,在10月初宣布停業。疫情沒倒卻現在倒?如果連墾丁,連麥當勞都有經營壓力,我們是不是應該真的認真思考台灣旅遊業的問題。


政府製造「假性需求」,惡化淡旺季的懸殊差距。

台灣政府,不論中央還是地方,很喜歡製造「不必要的高潮」,也就是在景點旅遊旺季加辦活動。結果卻造成了淡旺季更懸殊的後果。用經濟學的用語,就是「假性需求」(或稱偽需求)。市場由供需決定,但政府在旺季製造過多「虛假的需求」,而台灣本身的觀光容量有限(後面會解釋),讓觀光品質更下降。

旺季加上活動,擠入更多人,讓一些不肖飯店業者任意開高價,反正總是有人「不得不」住。

居住品質差,景點又到處人擠人,你覺得他們會玩得開心,以後會「常」來,或是推薦親朋好友來嗎?

最後讓遊客敗興而歸的結果,就是回國還會跟親友說「有多爛」,同樣的,台灣自己的遊客也是。

客觀來說,這種行為非常蠢,就像殺雞取卵一樣。

但你說是台灣的政客蠢嗎?

當然不是,他們不蠢,只是很壞。

與其同樣的經費跟預算花在經營淡季,不如花個一兩千萬,或是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在旺季宣傳或是辦活動,就可以把原本旺季就會去的旅客算進他們的業績當中。例如夏季海灘某某節,一週的活動湧進幾百萬人次的觀光客等等。是不是「數字」漂亮多了?我大有為的政府是不是好棒棒?

短時間看起來數字很漂亮,「業績」很好的表面下,長期來看反而折損了「觀光價值」,讓旅遊景點淪為了「消耗品」。

台灣旅遊業的問題整理

最後,筆者將台灣旅遊業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1、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

台灣看似交通便利的背後,隱含兩個問題:主線道路承載量有限,許多風景區轉乘規劃不便。

台灣其實只有市區的交通比較方便,但地小人稠,乘載量有限。而且通常是以「日常交通」來規劃。導致如果某一旺季,湧入太多人潮,一定會造成「塞車」、「停車位太少而路邊亂停車」等等亂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不可能直接就以「旺季流量」來做規劃,應該是在旅遊旺季規劃有幾個紓緩交通壓力的備案。雖然某些地方已經有做,但還不足夠。

而「風景區轉乘的規劃不便」,這個問題更嚴重。就以國人常去旅遊的九份為例。假設你想搭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你要先搭火車到瑞芳車站,然後在「中英文指引標示不明確」的情況下,步行「幾百公尺」找到公車站。對於外國朋友,真的非常不友善。

九份附近的「東北角」景點也大多如此,全台各地還有很多風景區情況相同。對於外國旅客來說,可能必須選擇參團,或是包車增加成本,吸引力自然更低。

再加上上述提到的,台灣質低價高的住宿條件,導致旅遊費用高昂,整體旅遊感受不佳。

圖片載自網路圖庫網站

圖片載自網路圖庫網站

2、高度季節性依賴:

台灣的旅遊景點存在高度季節性依賴。台灣是個亞熱帶的小島,冬天一來沒雪,二來也比熱帶國家冷,不適合下水玩。所以旅遊大部分都集中在夏季,另外還有農曆春節連假。大部分的業者在淡季都有營運壓力,需要做更好的季節性業務規劃。

台灣觀光署曾說今年目標是600萬國際旅客,行政院長陳建仁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回答,到10/16號為止,已達460萬人次,對於達標有信心。

我認為非常高概率會跳票,因為台灣的旅遊旺季已過。剩餘不到2個半月的時間,要完成1/4的數量,難度非常高。但是,即使達標600萬,也只有疫情前的一半而已。


不過,比起這種短期數字表現,我認為政府應該要做的是更長期的交通跟旅遊規劃,而非常常舉辦讓人潮暴起暴落的短期活動。


3、景點規劃觀念落後:

全世界早就進入網路社群平台的時代,但台灣很多景點,沒有規劃具有特色的拍照跟打卡景點。比如國外有些城市會免費開放高樓樓頂,或標的物的特定空間讓人上去拍照。也就是台灣景點需要設計一些「專屬的拍照地點」。

此外,景點的周邊商品、相關的觀光價值也缺乏開發,無法成為景點品牌。除了特定景點有「說得出來」的周邊商品之外,難道全台灣的伴手禮都是鳳梨酥嗎?

培養各地的特色,形成一種特殊文化,確實很難,可是只有「特色」才能夠不分季節吸引遊客。可是台灣各地,從政府到廠商卻喜歡炒短線,互相複製抄襲,讓許多景點都失去特色,相似度極高。

台灣的小吃就是最好的縮影,過去台灣各地都有各自出名的美食小吃,但互相抄襲複製,如今各地都有類似的食物。

某些小吃更是所有夜市都看得到。各地夜市似乎只剩下攤販多寡的差別,或許有幾間特別知名的攤販,但其他9成都差不多。請問你要如何說服國外遊客,特地去不同縣市的夜市玩?

另外,新冠疫情期間,有遠見的國家則會趁此機會,對於旅遊業做出整體的調整政策,以利後續開放旅遊之後的觀光收益,台灣也未見相關準備。對於國外旅客的人數,日本如今就幾乎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準,台灣連疫情前的一半都達不到。


4、業者的管理不良:

台灣的旅遊業者,從旅行社、運輸巴士業者到旅館業等等,充斥很多不良(包含體質不良跟心態不良)廠商。這問題讓人詬病很久。如何設定管理辦法,汰除劣質業者一直沒做好。然後本該被市場機制淘汰,政府齊頭式的補貼政策,往往又讓這些不良業者續命,繼續成為一鍋粥裡的老鼠屎。

政府應該是制定更嚴格的業者管理辦法,以淘汰不良業者,確保遊客的權益。不該只是透過補貼政策來紓解不良業者的問題,適度讓市場機制來淘汰他們。


5、勞工問題難解:

解決勞工問題是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這個道理相信很多人都懂,但是做到很困難。旅遊業也算是服務業的一環,根本原因也算是台灣的服務業的共同問題。

而勞工福利、待遇跟缺工的問題,又跟經營成本、利潤、淡旺季差異等等,以上提到的問題環環相扣。因此待遇跟福利不高,導致留不住員工,於是不斷招聘新員工,員工教育跟服務品質又跟著下降。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整體市場環境改善,才能夠真正解決,不過業者短期內還是可以有些規劃思考在其中,那就是薪資成長可以提供一些未來性,例如提高旺季的分紅,年度薪資增長制度等等。一間一間的發生改變,逐步提昇整體環境。


6、對外國遊客吸引力不足:

台灣的免簽國家很多,超過100個,理論上應該利於外國朋友來台遊玩,但因為上述幾個問題,成為對於外國遊客不夠友善的旅遊環境,而且「台灣」的國際知名度並不算高,也是有待提昇的部份。

最後導致台灣人出國消費,比外國人來台灣消費的金額多,形成「觀光收益逆差」的情況。

到底有哪些對於外國朋友不友善的方面?

例如大眾運輸的訂購票服務、風景區的轉乘規劃、各景點是否提供足夠的外語服務、混亂的交通標示等等。

關於交通標示,還想額外提一點,台灣長久以來,有些地方地名英文標示用通用拼音,有些用漢語拼音,這種「自相矛盾」的地方,希望能夠根本性地解決。

另外,台灣政府跟民間商會團體,還有其他可以做的事,就是舉辦更多國際性的活動、會議跟展覽,將重點放在吸引國際的商務遊客跟專業遊客,提高台灣的旅遊知名度。



以上列的很多問題,其實都並非「無解」,只是要花長時間去規劃。新加坡就是一個台灣可以參考的例子,同樣屬於觀光容量有限的地方,卻能夠靠著都市魅力吸引遊客。所以,別再用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這句話來自欺欺人了。

如果旺季的風景區擠得到處都是「人」,肯定不會是一幅「美麗的風景」。


==================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ireloam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fireloam

96會員
118內容數
楚焱堯(Neil),現為台灣夯創業電商育成顧問,擔任勞動部電商講師。熟悉領域為電商經營、產業分析及時事評論。 為國內少數具有實際操作的實戰派電商講師。曾帶領台灣女裝品牌從每年數百萬營收,激增成破億的公司。轉戰大陸電商市場,創下全大陸淘寶天貓店單日單店第27名佳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