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解封 // 後疫情下「報復性旅遊」商機

最近出國的人越來越多了,放寬到3+4之後,真的相對人性許多,雖然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還是有點麻煩,但比起要待在家裡一周,真的是好很多了。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旅遊業,如果大家有在看各種自媒體的話,應該會發現許多人都紛紛出國遊玩了,最直覺的反應一定是旅遊業的復甦,還有整體帶動的旅遊商機拉!
最前面先來看看2020年初疫情初期的慘況,再來觀察這幾個月航運、旅行社的狀況,還有個股表現。
  1. 疫情後出入境人數筆直下降重擊觀光產業
  2. 疫後國際旅遊鬆綁觀光產業盼回溫
  3. 航運、高鐵、換匯、保險旅行社近況
  4. 旅遊產業改念股: 航運、旅行社
  5. 結論

疫情後出入境人數筆直下降、重擊觀光產業

疫情以降,全球觀光業停擺兩年,大家可以看到下圖是全球國際旅遊的人數,自從2020年疫情開始肆虐,觀光人數驟降,雖然2021年開始有旅客,但人數和2019年時相比還是相差甚遠,二個年份的差距有60~80%的落差。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組織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組織
全球旅遊2024年可能才會回到疫情前水準 亞太觀光客驟減94%
由上面的數據看起來,2022年旅客應該會再比2021年恢復更多旅客,但是世界觀光組織指出,由於不同程度的流動限制、疫苗接種率和旅遊者信心,每個地區的觀光業的恢復進度是不一樣的。
像是歐洲和美洲去年的外國遊客人數比2020年增加了19%和17%,中東2021年的入境人數較2020年下降24%,亞太地區去年入境人數比前年下降65%,更是比疫情爆發前減少94%。
因為一些文化跟政府政策因素,看起來亞太這邊恢復的速度會再慢一些。

  • 台灣一年來自國外觀光客的觀光財約新台幣4千億元,占外匯收入的2.5%。
  • 和鄰近國家相比,其他國家的觀光收入,約佔外匯收入10%,顯示台灣觀光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空間。
  • 疫情後,因為採取隔離政策,入境來台觀光客銳減,也讓正再發展的觀光產業陷入衝擊。
  • 但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衝擊相較於其他國家,並沒有這麼嚴重。
有些較為樂觀的業者認為,因為各國政策的開放的緣故,認為今年的國際遊客人數會比2021年增加30%至80%。雖然還是遠低於疫情爆發前2019年的水準,但是的確看到很多國家的旅遊業有復甦的感覺。
剛剛也有提到很多外國的境外收入,是依靠觀光業,所以這些國家正急切等待一切恢復正常。
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旅遊業的經濟貢獻約為1.9兆美元,略高於2020年的1.6兆美元,但仍遠低於疫情大流行前的3.5兆美元。

疫後國際旅遊鬆綁 觀光產業盼回溫

全球疫情趨緩,自歐美鬆綁入境管制後,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地也跟進,推出入境免隔離等政策,日本近日也開始開放特定國家的實驗性小團入境。
台灣其實在出入境的管制鬆綁,已經慢其他國家一拍了,最近台灣入境檢疫天數終於縮短成3+4天,雖然有放寬了,但跟歐洲不用隔離比起來,還是稍嫌麻煩了一點。台灣政府曾提說過 7 月會再討論一下,看是否能在放寬一些。預期暑假出國旅遊人數逐漸回溫。
從「世界觀光組織」的數據顯示,2022/1全球國際旅客人數比起2021/1 時多了 130%,全球遊客增加 1800 萬人。

疫後旅遊復甦-報復性旅遊

暑期旅遊潮、檢疫政策鬆綁,各家航空都開始實施增班計畫,比較特別的是銀行業者開始徵「機場匯兌人員」。從相關產業開始動起來的現象,預期全球觀光、消費會有一股動能進入。
根據雄獅旅遊的數據,五月份辦理護照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增加兩倍以上,機票整體的銷量也比四月成長30%。
從數據也看到今年下半季的銷售也有不錯的成績,像是今年暑假和第4季的機票及國外飯店的預訂量明顯變多,推測自由行市場已慢慢回溫。

疫後旅遊復甦-各國最近的管制措施跟現狀

中國:開始鬆綁邊境管制,5月18日宣布對於從美國等國入境中國的旅客,稍微放寬COVID-19篩檢規定。。
美國:國慶連假創下249萬人次經過機場安全檢查站紀錄。美國國慶連假前一週的統計數據往往作為美國境內旅遊業昌盛與否的一項指標,在2019年同期大約只有238萬乘客,顯示美國航空旅行業出現恢復到疫情前水準的跡象。
日本:6月10號起開放國外旅客以參加旅遊團方式入境旅遊。

疫後旅遊復甦-國內旅遊補開跑

在國內旅遊的部分,交通部砸55億元推悠遊國旅補助,分為旅行業、旅宿業以及觀光旅遊業等三大塊。
其中「住宿優惠」部分,限平日(周日至周四)入住,每人每房每晚最高折扣1300元,由於預算有限,先住先贏,每張身分證限折抵一次,實施期間自7月15日至12月15日。預計能帶動700萬人次出遊,創造300億經濟效益。
根據觀光局公布補助方案,旅行業只要組團人數15人以上、行程安排兩天一夜以上,旅行團最高可獲補助3萬元。旅遊業者表示,疫情趨緩、暑假到來,加上旅遊補助上路,不少人計畫旅遊,由於海外旅遊仍有限制,看好今夏國旅市場熱度竄升。
政府這次的「悠遊國旅補助方案」大概花了55億元左右,包含在「團體旅遊補助」、「國人住宿優惠」及「觀光遊樂業入園優惠」,但還是有一些規定存在,像是住宿補助僅限平日入住使用,每人每晚800元,若符合加碼條件可提高到每晚1,300元。
對有些出國還是怕怕或是不想隔離的民眾,多少還是有點幫助,類似的補助案也能看到對旅行社的幫助,但這幾年疫情在沒這麼嚴重的時候,都有類似的補助,等等可以從歷史股價再回推看看,那些動作可能會有幫助。

航運、高鐵、換匯、保險旅行社近況

航空

疫情停飛三年,航空業面臨的周轉難題:
  • 客機座位拆掉,改成貨機,突然面對大量出遊人潮機位供不應求。
  • 被裁掉的機師及空服人員已經轉業,很多人不再回到原來工作崗位,人力不足。
  • 原先的飛機零組件供應鏈、新機計畫等過去三年停擺,設備維護的時間不足。
以上三個問題,我認為都是航空業在短期,會面臨到的周轉問題,等到所以硬體跟人力回到崗位,消化旅客的問題勢必會解決。
要擔心的反而是,假設又有新種病毒變種,是否各國會回到封鎖的階段,還是任由新種病毒感染,這會大大影響航空業接下來的應對。
另外在機票價格方面,由於物價(石油、人力)上漲,部分的航空公司無法維繫疫情前的狀態,預估機票價格可能會較疫情前貴3至5成左右;若第1波搶票潮過後,票價仍繼續維持高檔,有人會擔心需求動能恐難維持,影響航空營運表現。
像是歐洲廉價航空Ryanair就跳出來說,未來五年航空機票都會持續上漲,要消費者做好準備。
在動能持續的部分,我認為在未來一年都是復甦階段,在旅客回到2019年的水位前,很難說是否會影響航空業的表現,畢竟全世界都關太久了,這一次的報復性旅遊,應該不會太快結束。
但是觀察比台灣早開放邊境的歐美國家,最近航空類股表現都比較疲弱,反映消費者在高通膨、高油價影響下,支出會以食衣住行為主,而非觀光娛樂。此外,在以此為前提下,台灣的航空雙雄可能也不一定是好的標的。

高鐵、換匯、保險

根據交通部統計,疫情期間大眾運輸工具都面臨運量嚴重衰退衝擊,台灣高鐵公司5月運量、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近期推出旅遊與藝文活動的相關企劃,除期待疫情共存後能靠運量提升外,高鐵也積極搶攻「票箱外的收入」
各家銀行搶攻疫後報復性出遊商機,金融業也應該做好場景金融的銜接,除了推出信用卡特別優惠以外,也開始積極招募機場換匯人員,更有些銀行準備與旅行社推出包括換匯、旅平險等一條龍線上服務。

旅行社

政府放寬組團出國時間點愈來愈近,旅行社開始進行相關部署。包括暑假檔期先以自由行暖身,機加酒再提供當地自由行導覽提供「類團體旅遊」服務,並積極和航空公司合作爭取包機或熱門航線獨家銷售,一旦解封即可掌握關鍵旅遊資源。
疫情又猛力衝擊,在一波汰弱留強後,觀光產業版圖重新大洗牌,雖然業者苦苦咬牙撐著,卻也加速積極轉型,走向精緻與深度,
跟前面講的航空業有點類似,受過去兩年疫情影響,各旅行社人力遭大幅裁減,如果旅遊商機回溫,回補人力將是第3季重要策略之一,以迎接第4季解封商機。
在旅行社產業中,以雄獅最積極,,5月底一次開出500個職缺,包含通路、產品規劃、行銷企劃、視覺設計等,是他們成立公司以來規模最大的徵才活動,畢竟前二年直接讓大家走路,而且店面一家接著一家關閉。
2019年雄獅的營收突破300億,創下歷史新高,被疫情影響之後,2021只剩下17億。目前雄獅已收到超過1000份履歷,他們相信之後各國,包含台灣對於旅遊的開放政策,都是相當樂觀的。

旅遊產業改念股 航運、旅行社 個股狀況

長榮(2618)

飛機餐可能是很多人搭飛機考量的點之一,長榮航空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餐點,希望讓更多旅客滿意。
最近的數據顯示,長榮航7月各航線增班持續追加,8月熱門的航線,如金邊、香港、雅加達,也恢復每日飛行班次。法人分析,長榮航5月合併營收112.56億元,月增2.2%,年增34.1%,營收動能維持高檔。其中,客貨運營收皆維持增長。
旗下長榮航太(2645)看好未來航機維修成長動能,主要將著眼於貨機航空公司需求強勁帶動整體維修量增加、客機客戶對於疫後恢復運能的維修需求準備、解封機維修需求等三大面向的市場。

華航(2610)

華航積極為客運復甦暖身,今年將再引進4架新型A321neo客機,第3季規劃也增加40%客運航班。今年下半年起在東京、大阪、名古屋及福岡等日本旗艦航線上提供「華航X法朋專屬Signature」甜點,也是飛機餐的一個進化。
另外他們全面強化了運輸動能:
  • 已經規畫8、9月再增班,第三季客運航班將再增加4成,每周提供超過150班的客運來回航班,滿足逐步復甦的旅遊需求。
  • 提供歐洲、大洋洲航班旅客額外享有免費託運行李10公斤額度,同時調降往返亞洲、歐洲及大洋洲航線超重行李費率。
  • 恢復豪華商務艙及商務艙旅客獨享菜單服務,首波獨享菜單並以減碳及在地採購為核心理念。

台灣高鐵(2633)

受本土新冠疫情衝擊,導致台灣高鐵去年營收、獲利下滑,但仍維持穩健獲利腳步。肯定員工防疫期間貢獻,將加發績效(激勵)獎金,平均每位員工可領約1個月薪水。
台灣自4月中旬起疫情爆發,大眾運輸搭乘意願降低,使得台灣高鐵5月營收呈現雙減態勢。不過,6月以來大眾運輸人流指數均值已回到61,較5月僅57回升,且確診數進入高原期,研判大眾運輸搭乘人流應已有落底態勢,預估第四季平均搭乘率有望回到疫情前的九成水準。

雄獅(2731)

除了前面講到的大量徵才之外,他們也開始提供許多國外旅線的服務規劃。
雄獅和多家航空公司洽談日本二、三線城市包機,申請觀光簽證須準備的「受付濟證」也可由日本分公司協助申請。
旅客對歐洲線產品的詢問度明顯增加,甚至高於過去熱門的東南亞。歐洲不少國家已鬆綁邊境政策,對國際觀光客限制少,加上可一次橫跨多國家旅遊,因此吸引不少人青睞。且歐洲團費預估漲幅約3成,相較其他地區低,亦推升旅客選擇意願。旅遊天數部分,除了過去主流的5日遊商品,雄獅調查發現旅客對10日以上的長天數行程需求提升,推測是旅客擔心未來出國手續恐將變得更繁瑣,因此會有「一趟玩久一點」的心情。
今年取得臺鐵兩鐵列車經營權,獨家推出「兩鐵旅遊列車」遊程,預計9月9日首團出發。

鳳凰(5706)

鳳凰會在下半年將聚焦積極衝刺國旅、提前部署出境旅遊商機、多角化經營等3大方向,但高團費將疫後初期常態,需半年至1年才會逐步恢復正常。
聚焦3大策略方向,包括持續衝刺國旅,開發專人專車小團體旅遊及深度部落旅遊、推廣主題旅遊、離島花東地區團體行程、高鐵假期產品等。同時配合國外解封進度因應策略,包括人力整補、因應商務及散客需求優化「機加酒輕鬆GO」訂位機制。
由於2年來受疫情衝擊,機位、飯店等供給量均較疫前減少,未來開放初期高團費會是常態,以日本線為例,團費估上漲3~5成,預估要半年到1年時間,才會逐步恢復正常價位。

易飛網(2734)

易飛網受惠於國旅及防疫商品布局策略奏效,自今年2月起單月營收逐月攀升,3月份月增率54.3%,4月份月增率更高達119%,5月除月增率呈正成長外,更較去年同期成長133.7%,寫下近一年來新高;累計今年前五月營收1.1億元、年增6.36%,成為今年國內唯一累計營收年增率呈正成長的上市櫃旅行社,也寫下2019年以來最佳累計營收年增率表現。
營收正成長的關鍵,主要是易飛網快速且敏捷地布局國旅及防疫商品市場,除陸續拿下華信假期總經銷、南北之星快輪總代理、桃園自在遊、台灣好行@馬祖、台東好玩卡等關鍵國旅業務外,也同步搶攻機場防疫電信卡及防疫旅館商機;而旗下子公司飛買家總代理市面上唯一實證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量子天使一號」,亦是挹注集團總營收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

結論

旅遊禁令解封後,大家最關心的事情除了趕快出去玩之外,就是這些概念股是否有上漲的可能性。
我從上述的分類簡述結論,在航空的部分,短期或許會有情緒的拉抬效應,但是長期來看,不見得會比較好,大家可以搭配華航跟長榮德股價趨勢圖,在疫情爆發後陷入一個相對低點,但是航空公司經由裁減人力、客機轉貨機等等政策,讓公司不至於虧損,股價也不因為疫情而停滯不前,反而在這段期間股價創下五年新高,而旅遊禁令解除後,代表他們商業模式要跟著轉換,招收人力、增加飛機班次還有把貨機改回來等等措施,中長期是否真的回往上繼續攀升,從美國那邊的航空股來看,並不是很樂觀。
在旅行社方面,疫情期間,他們也是透過縮減人力還有改變產品方向(國內旅遊),讓公司能夠持續生存。 相對於航空的硬限制,旅行社相關的產業,會較有機會因為這次的開放,增加更多營收。
後續經營上,他們需要立即補充人力,以克服因疫情導致的人才斷層。同時,更須著重在旅遊體驗的轉型,更精緻、客製化需求成為深耕目標,更多跨界合作的商品亦陸續推出,預期會帶動新商機。
不過因為通膨、供需等因素,旅遊成本可機會會比以前高出許多,後續是否能維持穩定營收仍是關鍵。
如果大家喜歡我們文章,可以用一杯咖啡的金額贊助我們
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 斗內連結:https://bit.ly/3qvdV4C
或者在方格子贊助即可
也歡迎大家來我Podcasts看看:
Apple: https://reurl.cc/D63Dz6
SoundOn: https://reurl.cc/n0OXad
Spotify :https://reurl.cc/Z71Lr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6會員
93內容數
史塔克音近Stock,我們是一群喜歡研究股市市場並且利用機器學習分析的資料科學家,我們最常使用到Python來做量化投資,研究了一段時間的財經跟程式,希望能把我們自己分析的分析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看看,並且和大家在這一條漫長的路一起學習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旅遊法律】朋友一起開車出遊,發生事故怎麼賠?朋友一起出遊,常常會共乘節省交通費,也常見乘客們一起分擔油錢、過路費,貼補車主的花費。 最近遇到有車的朋友詢問法律責任的風險,剛好整理一下相關的法律問題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avatar
劉書妏律師
2024-06-14
avatar
Jorge2006
2024-06-09
【#旅遊紀錄】第一次獨遊,第一次去日本,我的十日東京大阪之旅🇯🇵上星期,我完成了很多 Bucket List,發生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去日本,第一次獨遊,第一次去環球影城⋯⋯現在,就讓我在這裡寫寫幾個這次旅程的有趣發現和對日本的感覺(當然也附上我在旅程中用新鏡頭紀錄的日本📸)。
Thumbnail
avatar
Parco Dawn
2024-06-06
旅遊度假保養品怎麼帶 最近聖誕節🎄跨年🎆接著到來 好多準備出國過節的寶寶們 問馨雅之前去韓國比賽都帶什麼去呢? 命定保養一瓶都不能少❤️ 尤其乾冷的國家精華液、霜、凍膜更是重要‼️ 還有經典水楊酸護唇膏,給你一樣的嘟嘟👄 重點是不管陰天晴天都要記得防曬唷 光老化是皮膚最大的殺手🥷 「不
Thumbnail
avatar
喬伊美學 Joie's Aesthetics|八合一雞尾酒療法|新式問題皮膚管理|彰化做臉|角質管理
2024-06-05
[台北旅遊]經營二十二年上古藝術當代畫廊,結合九方田餐飲品牌、延伸藝術經營與落實美學生活日常​ 對多數人來說,藝術若非陳列在如宮殿般森嚴的美術館內,就是牢牢鎖在藝廊厚重大門的後方,甚至對於社會普遍的大眾,藝術甚至可能只是中學課程或大學通識。但是藝術絕對不是束之高閣搖不可及,藝術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其實藝術欣賞在畫廊也是一個重要場域,在畫廊更能感受大師級的藝術作品,接著不妨造訪台北視角的展覽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3-10-02
旅遊業疫後復甦受戰爭所阻?危機見真章,Airbnb如何面對疫情與戰爭Covid疫情重創的旅遊行業,在各國解封措施下要浴火重生,這時又面臨到俄烏戰爭的風險與通膨來襲油價高漲。Airbnb的創辦人Brian Chesky分享他們團隊在面對不同危機時,如何應對,以及旅遊行業的前瞻
Thumbnail
avatar
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
2022-03-21
後疫情旅遊趨勢觀察-新旅遊房產興起Covid19疫情造成旅遊業空前的大蕭條,悶了二年多,「好想出國玩」成了很多人的心聲,因此「報復性」旅遊或消費成了後疫情時代的樣貌。很多人認為疫情讓世界回不去原本的樣貌了,『慢遊』『回歸自然』『workation』等新概念,下一波新型態的旅行風潮正在醞釀中,也帶來全新的商機,業者在這波熱潮再起前應該
Thumbnail
avatar
Bear Chang 張書瑋
2022-01-22
防疫行銷:服務業必看,微解封行銷靈感,讓你掌握第一波報復性消費!歷經兩個多月,台灣疫情狀況逐漸趨緩,許多解封政策也陸續出爐,對於每個服務業者而言,無非是引頸期盼消費湧入,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絕對不能為了短期的收入而鬆懈,不僅要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更要加強店內的相關規範,帶給民眾更好的消費體驗。 自 7/27 日起,配合政府防疫策略,台灣將調降為二級警戒,雖然離「平
Thumbnail
avatar
Haoyi Fan
2021-07-26
2021後疫情時代差旅趨勢與風險管理報告(一):三大全球旅遊現況2021的經濟復甦是可預期的,身為外銷導向的台灣企業,該如何規劃後疫情時代跨境的差旅拜訪?這篇系列文將從全球旅遊的現況,到後疫情的差旅趨勢和風險管理一一剖析,讓商務人士可以有個全盤的了解,提前做好未來的差旅規劃。
Thumbnail
avatar
COMMEET
2021-04-20
後疫情時代旅遊指南:現在還能出國嗎?什麼時候能出國?2020 年受到疫情的衝擊,全球各地不得不封閉國門,在疫情肆虐近一年,許多人迫切關心何時能踏出國門,距離世界各國開放國際間自由旅行還需要多久?哪些國家已逐漸開放旅遊禁令,而台灣人可以去哪些國家?在後疫情時代的近未來,旅遊趨勢會因為疫情受到變化,那旅遊型態又會有什麼改變呢?
Thumbnail
avatar
COMMEET
202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