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潛艦國造的曲折之路和洩密回韓國的餘波-焦點媒體深讀 #1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前言:本文由兩篇路透社長篇報導內容精華組成,包含了許多當時轉載的台灣媒體沒有寫的部分。前半段是敘述台灣如何透過合法、但非正式的管道辛苦地找到人才和技術來幫台灣打造潛艦。後面才是當幫台灣的韓國廠商資料被洩漏後,在韓國被以違反貿易法被起訴、判刑的憾事。


一、摘要

台灣曾秘密地從至少7個國家找尋科技、零件和人才打造自己的潛艦以應對中共的攻擊。美國提供了關鍵科技:包括熱區作戰系統裝備和聲納,但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助力。和美國一樣擁有可發射彈道飛彈攻擊核潛艇的英國武器製造商提供了關鍵的助力。

  退役的英國潛艇艦隊准將Ian McGhie 是協助招募潛艦專家的關鍵人物。他幫助一家位於直布羅托的公司聘用工程師,包括前皇家海軍的水手。英國政府從2019-2021發給該國公司多張潛艇零組件、相關科技或軟體的出口台灣許可。路透社分析英國政府資料後發現這幾年英國出口到台灣的潛艦科技金額因此而大幅提升。

台灣還成功從下面五個國家聘用了工程師、技工和退役海軍軍官:澳洲、韓國、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這些人進駐高雄為海軍和台船的造船廠提供技術協助。美台商會的會長韓儒博說台灣找遍全球的潛艦工程專家,像是在拼拼圖一樣去找台灣本地沒有的科技和零組件。台灣就是把蛋糕切成小小塊然後再研究哪些部份需要外國的協助,例如在完成潛艦的設計上需要協助。

路透社大規模跨國調查台灣造潛艦專題

路透社大規模跨國調查台灣造潛艦專題

二、台灣造艦的背景與大環境

台灣的這項潛艦計畫從2017年正式開始,正式名稱是自造防衛潛艦計畫,代號是海昌計畫。台船從2020年開始造艦,預計到在2025交付預定建造八艘潛艦中的第一條。整個計畫的預算大概是16億美金。

  路透社在11個國家訪問了80多人,包括現任與前任官員、外交官、前任潛艇水手和國防工業界的消息來源才完成這篇當時對此計畫最詳細的報導還有台灣受到了多少外國的援助。路透社的記者還分析公司的報告和幾千則社交媒體貼文。兩位對此計畫很了解的台灣人說這計畫的主持人採取非常低調的策略以避免北京對外國政府和公司施壓。

台灣的潛艦團隊直接和外國公司接觸而不是先尋求外國政府的同意。在拿到台灣的訂單後,外國公司再向政府申請出口許可。到2021年年底,所有關鍵零組件的出口許可台灣都拿到了,其中很多都和作戰系統有關。

當然怕惹怒北京而觸礁的交易還是有。2020年一家提供關鍵設備的德國公司終止了交易。該公司的經理事後告訴台灣是其母公司阻擋了這筆交易,而母公司在中共境內生意做很大。而事先為了防範這種狀況,台灣潛艦團隊都確保重要科技都有兩個或是三個供應商,以防有人臨時退出。

  外國的外交人員認為台灣能成功取得潛艦相關科技和專業反映出西方對於中共日漸壯大軍事實力還有北京對台灣施加壓力的憂心。從台灣拿到了各國的出口許可來看,是有很多國家在幫忙,雖然這些國家都和台灣沒有外交關係。

  中共在2021年底時有58艘潛艦,其中有6艘是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台灣只有四艘,其中還有兩艘是二戰時期的骨董茄比級潛艦,從1974年開始在台灣服役。另外兩艘比較新的荷蘭建造,1987年下水服役的海龍級潛艦。

  如果台灣能造出八艘潛艦,配上原有的兩艘海龍級潛艦。將會部署在東部的深海維持台灣東部港口的開放已獲得有衝突發生時的補給。台灣有了自造的潛艦後還能利用解放軍海軍的一項弱點,就是中共海軍落後美國和盟邦的反潛作戰能力。若有潛艦在中共的領域周邊出沒中共只能持續進行反潛作業。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台灣需要潛艦。有些戰略分析家認為台灣需要更小、成本更低的致命武器例如激動的反艦和對空飛彈。這種武器如果部署在城市和身中並加以偽裝,這些武器會重創還打不上岸的解放軍部隊。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退伍前就提出了這種作戰綱領。他認為台灣要保留反擊入侵者的能力,在傳統大型武器如戰鬥機都被摧毀之後。

  其實早在2001年,美國在一項大型軍售案中同意提供台灣傳統動力潛艦。但美國自已只有核動力潛艇無法直接賣給台灣。台灣和其他國家購買潛艦的嘗試都失敗了。當荷蘭同意銷售海龍級潛艇給台灣時,中共將與荷蘭的外交關係降級。為了恢復外交關係,荷蘭和中共在1984年簽屬一項協定當中承諾不再同意任何新的軍事品項出口到台灣。這項協定到今天依然有效。


三、造艦計畫萌芽、啟動

  而台灣的潛艦計畫在2016年迎來重要轉捩點,就是蔡英文當選總統。民進黨內的研究小組曾對該議題做過研究後,蔡英文在當選總統前就決定要建造潛艦。在2015年的一場重要會議上,退休的潛艦指揮官楊毅,向蔡總統簡報了潛艦的重要性,其他海軍高級將領,包括前總長黃曙光也強烈支持本計畫。

造艦計畫啟動前蔡總統和楊毅見面

造艦計畫啟動前蔡總統和楊毅見面

  因此在兩岸情勢升高的2017年,國防部和台船簽訂備忘錄,正式啟動潛艦國造計畫。當時的總長黃曙光向立委簡報時都是高度秘密方式進行。立委都要簽保密協定。在過去的幾場會議中,海軍官員會把潛艦的模型放在厚紙板的盒子中到了會議室才向立委展示。而潛艦的造型隨者設計的進化也每次都有所不同。

  而在去年的一場會議中,海軍向立委出示獲得的外國政府出口許可。每一家工的名稱都用了代號,立委需要看一份對照表才知道實際上哪一家公司在參與造艦計畫。立委只要一去看對照表,他們的名字和翻了對照表的那一頁都會被記錄下來。

  但實際建造的過程中還是有遭遇很多障礙。荷蘭在84年簽了前述的協定後雖然還是提供現有兩艘潛艦的維修服務,但沒有參與新潛艦的建造。日本是擁有全世界最新進傳統潛艦的國家,也是美國最親密的盟邦。兩個資深的日本防衛省情報來源告訴路透社說但日本在歷經非正式討論後決定放棄協助台灣,原因是擔心中共的反應。

  日本退役的前艦隊司令海軍中將香田洋二指出日本擔心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觸怒北京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51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戰情室 PLUS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戰情室 PLUS
24.1K會員
256內容數
這是每一個老闆與高階經理人,都會需要的國際政經分析師特助。訂閱本專題,將會幫助你即時掌握世界最重要的趨勢變動,建立真正客觀、全面的國際觀, 培養對於關鍵議題的深度洞察與分析能力。
戰情室 PLUS的其他內容
2025/03/20
前本文原來完稿於三月五號,只有後記部分是加入了三月十九號、二十號關於川普試圖盡快促成雙方停戰的最新發展。從後記之前的內容可以看出目前局勢的發展大致朝向兩周前所說的方向走,不過接下來要取得進展的難度會越來越高,但不至於發生戰事又升高重回僵持的逆轉,只是需要川普軟硬兼施才能反過來壓制普丁
Thumbnail
2025/03/20
前本文原來完稿於三月五號,只有後記部分是加入了三月十九號、二十號關於川普試圖盡快促成雙方停戰的最新發展。從後記之前的內容可以看出目前局勢的發展大致朝向兩周前所說的方向走,不過接下來要取得進展的難度會越來越高,但不至於發生戰事又升高重回僵持的逆轉,只是需要川普軟硬兼施才能反過來壓制普丁
Thumbnail
2024/10/12
本文運用了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一書作者分析政經現象所發展出來的重要原則 去探討兩位美國大選候選人上任後可能的對中對台政策 綜合考量了他們說過想做的 還有他們各自面對的限制是什麼 來預測兩人上台各自會採取 很不同的具體政策作為 賀錦麗雖然也有抗中保台的意志 但她如果遵循拜登的外交政策方向 將會重重受限
Thumbnail
2024/10/12
本文運用了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一書作者分析政經現象所發展出來的重要原則 去探討兩位美國大選候選人上任後可能的對中對台政策 綜合考量了他們說過想做的 還有他們各自面對的限制是什麼 來預測兩人上台各自會採取 很不同的具體政策作為 賀錦麗雖然也有抗中保台的意志 但她如果遵循拜登的外交政策方向 將會重重受限
Thumbnail
2024/10/12
本文是參考各大英文媒體加上親身看完整場辯論後所寫出來的綜合分析 要提醒讀者 這場原本被認為只是例行公事 無足輕重的副總統辯論 為何重要性比之前的都高 還有可以從這次辯論中 共和黨的凡斯很傑出的表現 看出未來大選的走向 而本文是在十月三號所寫成 文中預言 凡斯的份量會馬上往上提升一個等級 已經發生了
Thumbnail
2024/10/12
本文是參考各大英文媒體加上親身看完整場辯論後所寫出來的綜合分析 要提醒讀者 這場原本被認為只是例行公事 無足輕重的副總統辯論 為何重要性比之前的都高 還有可以從這次辯論中 共和黨的凡斯很傑出的表現 看出未來大選的走向 而本文是在十月三號所寫成 文中預言 凡斯的份量會馬上往上提升一個等級 已經發生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3年9月28日,在國造潛艦命名典禮的新聞出來時,看到上面的圖片,腦中不禁響起海軍軍歌:"新海軍~新海軍,乘長風~破萬里浪,為青天白日旗爭光榮,為青天白日旗爭光榮!" 中華民國海軍等這一刻真的等了很久!! 我們的新潛艦終於來了!!
Thumbnail
2023年9月28日,在國造潛艦命名典禮的新聞出來時,看到上面的圖片,腦中不禁響起海軍軍歌:"新海軍~新海軍,乘長風~破萬里浪,為青天白日旗爭光榮,為青天白日旗爭光榮!" 中華民國海軍等這一刻真的等了很久!! 我們的新潛艦終於來了!!
Thumbnail
2023年9月28日,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SS-711)正式對外亮相,並完成命名暨下水典禮,顯示台灣水下作戰能力進入新里程碑,從過去外購困境加國際現實下,台灣建構水下戰略藍圖舉步維艱,如今開花結果後,不只是國防產業進步,更是強化台灣及西太平洋海域的安全。
Thumbnail
2023年9月28日,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SS-711)正式對外亮相,並完成命名暨下水典禮,顯示台灣水下作戰能力進入新里程碑,從過去外購困境加國際現實下,台灣建構水下戰略藍圖舉步維艱,如今開花結果後,不只是國防產業進步,更是強化台灣及西太平洋海域的安全。
Thumbnail
本文由兩篇路透社的長篇報導內容精華組成,包含了許多當時轉載的台灣媒體沒有寫的部分。前半段是敘述台灣如何透過合法、但非正式的管道辛苦地找到人才和技術來幫台灣打造潛艦。後面才是當幫台灣的韓國廠商資料被洩漏後,在韓國被以違反貿易法被起訴、判刑的憾事。 一、摘要 台灣曾秘密地從至少7個國家
Thumbnail
本文由兩篇路透社的長篇報導內容精華組成,包含了許多當時轉載的台灣媒體沒有寫的部分。前半段是敘述台灣如何透過合法、但非正式的管道辛苦地找到人才和技術來幫台灣打造潛艦。後面才是當幫台灣的韓國廠商資料被洩漏後,在韓國被以違反貿易法被起訴、判刑的憾事。 一、摘要 台灣曾秘密地從至少7個國家
Thumbnail
潛艦被認為是即將到來的台海戰爭中極為關鍵的戰力,而就在過去一季裡,隔海對壘的台灣與中國皆在潛艦方面發生了重大新聞。 就在9月28日,我國由國際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潛艦「海鯤軍艦(SS-711)」正式命名、下水,10月1日起展開泊港測試(HAT),未來將負責阻截解放軍海軍艦隊進入太平洋、避免台灣週圍海
Thumbnail
潛艦被認為是即將到來的台海戰爭中極為關鍵的戰力,而就在過去一季裡,隔海對壘的台灣與中國皆在潛艦方面發生了重大新聞。 就在9月28日,我國由國際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潛艦「海鯤軍艦(SS-711)」正式命名、下水,10月1日起展開泊港測試(HAT),未來將負責阻截解放軍海軍艦隊進入太平洋、避免台灣週圍海
Thumbnail
台灣的第一艘國造潛艦「海鯤號」9月28日首度公開亮相,我國潛艦國造的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日前向媒體透露,對外採購潛艦「紅區」的關鍵裝備時,暗指有一名立委「一直在搞」,從中阻撓裝備籌獲,引發外界猜測。   前海軍顧問郭璽近日則直接點名並指控是國民黨立委、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成員馬文君將潛艦國造的
Thumbnail
台灣的第一艘國造潛艦「海鯤號」9月28日首度公開亮相,我國潛艦國造的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日前向媒體透露,對外採購潛艦「紅區」的關鍵裝備時,暗指有一名立委「一直在搞」,從中阻撓裝備籌獲,引發外界猜測。   前海軍顧問郭璽近日則直接點名並指控是國民黨立委、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成員馬文君將潛艦國造的
Thumbnail
台灣首艘國造潛艦即將在高雄亮相 台灣的首艘國造潛艦預計將於近期在南部城市高雄展出。這艘潛艇耗資約16億美元,將最終加入這個自治島微小的潛艇艦隊,該艦隊目前包括兩艘老舊的荷蘭製造潛艇(1980年代採購)和兩艘美國二戰時期潛艇(用於訓練)。 台灣無法購買現代化的外國潛艇。歐洲國家擔心會因此激怒中國。
Thumbnail
台灣首艘國造潛艦即將在高雄亮相 台灣的首艘國造潛艦預計將於近期在南部城市高雄展出。這艘潛艇耗資約16億美元,將最終加入這個自治島微小的潛艇艦隊,該艦隊目前包括兩艘老舊的荷蘭製造潛艇(1980年代採購)和兩艘美國二戰時期潛艇(用於訓練)。 台灣無法購買現代化的外國潛艇。歐洲國家擔心會因此激怒中國。
Thumbnail
10月1日起,解放軍軍機大舉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短短4天便突破百餘架次,並連續刷新單日紀錄,引發「武統將臨」的軍事疑雲,也讓台灣政壇為之騷動。 10月3日,台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專訪,提到近來越發頻繁的「軍機擾台」,直言台灣除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及發展不對稱戰力
Thumbnail
10月1日起,解放軍軍機大舉飛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短短4天便突破百餘架次,並連續刷新單日紀錄,引發「武統將臨」的軍事疑雲,也讓台灣政壇為之騷動。 10月3日,台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洲廣播公司(ABC)專訪,提到近來越發頻繁的「軍機擾台」,直言台灣除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及發展不對稱戰力
Thumbnail
澳英美三國同盟,台灣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洲三方建立軍事同盟(AUKUS),有共同防禦條約的性質,台灣人如果關心這個事情,表面上看是在努力擴大國際視野,但是真正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個層面,因為這對台灣來講根本是大利多!而且是超大號的利多!
Thumbnail
澳英美三國同盟,台灣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9月15日美國、英國與澳洲三方建立軍事同盟(AUKUS),有共同防禦條約的性質,台灣人如果關心這個事情,表面上看是在努力擴大國際視野,但是真正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個層面,因為這對台灣來講根本是大利多!而且是超大號的利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