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下作戰戰略和當前威脅分析

2023/11/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SS-711)(端傳媒)

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SS-711)(端傳媒)

2023年9月28日,台灣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SS-711)正式對外亮相,並完成命名暨下水典禮,顯示台灣水下作戰能力進入新里程碑,從過去外購困境加國際現實下,台灣建構水下戰略藍圖舉步維艱,如今開花結果後,不只是國防產業進步,更是強化台灣及西太平洋海域的安全。

台灣需要潛艦的急迫性

海軍從開始獲得的特別作戰用途水下潛艇,自1960年代起接收2艘義大利製SX-404級微型潛艇,以及1970年代自美國接收二戰時期的茄比級潛艇「海獅」和「海豹」,到1980年代荷蘭同意出售台灣兩艘劍魚級潛艦,後為劍龍級潛艦「海龍」、「海虎」,但即使如此,也難以抗衡中國背後在蘇聯支持的潛艦發展,以及到現在中國自製大型核潛艦,台灣水下戰力不只老舊且稀少,面臨極大戰備壓力。

茄比級潛艇海獅(SS-791)

茄比級潛艇海獅(SS-791)

劍龍級潛艦海虎號(SS-794)

劍龍級潛艦海虎號(SS-794)

由於外購困難,為了進行強化水下戰力,在1990年代起出現了潛艦國造的計畫,李登輝政府於1995年成立「潛艦發展辦公室」,啟動「光華八號」計畫,向美方提出軍購潛艦的需要,同時正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時間之際,曾計畫向俄羅斯聯邦購買基洛級(Kilo class)潛艦的可能性,但最後計畫無疾而終。

2000年後陳水扁政府情時期,再次向美國提出8艘潛艦軍購意願,但因預算過於龐大加上立院內部朝小野大的困境,也讓潛艦購買情況觸礁,這時候的劍龍級潛艦也面臨升級的問題。

台灣要取得潛艦的問題不只是「人」的問題,戰略環境也是一大因素,由於中國藍海策略隨著過去10年多有增長,甚至已經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活動多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台灣成了關鍵必爭之地,中國海軍艦艇從台灣東部海域經過,成了台灣後方最大的威脅,而東部太平洋地區水深超過500公尺,也變成潛艦的伏擊和封鎖點。

其中,包括西南海域下的澎湖水道進入南海海盆和巴士海峽範圍,以及在日本與那國島之間的海域到東部花東海盆等深水區,西南區域、東北海域成了重要的關鍵隘口。

台灣海底地形圖(國科會海洋學門資料庫)

台灣海底地形圖(國科會海洋學門資料庫)

而若台灣強化水下戰力,也反讓中國海軍更加忌諱這些威脅,台灣發展潛艦戰力可讓海面防線再向外推進、擴大海上縱深,達到台灣軍事戰略「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中的「嚇阻」效用。

也因此,中國這幾年來極力發展水下作戰外,也開始培養反潛作戰能力,從過去國防部公布的中國軍機航跡圖來看,出現最多的軍機型號都是運-8系列任務機,包括反潛機、信息對抗機等,不只是反潛外,也強化電子干擾和擷取情資的作為。

中國軍機擾台路徑圖(國防部)

中國軍機擾台路徑圖(國防部)

而他們進來的活動不只在西南海域,也已經頻頻在東部海域活動,顯示從「擾台」轉變成「圍台」,配合解放軍軍艦艦隊的遠海訓練行動,正在強化立體作戰的強度,更顯示台灣需要潛艦的迫切性,避免遭到封鎖的危險。

台灣要如何反封鎖?

潛艦的水下活動只是一個反制手段之一,台灣還有F-16V戰機、遠程反艦飛彈、巡弋飛彈、海軍佈雷艇和無人水面和水下載具等都是重要手段,近年台灣強調「不對稱戰力」,建立「以小博大」的戰力反封鎖。

以潛艦水下戰力來說,確實足以對中國大型水面艦和航艦艦隊構成威脅,但3000噸級潛艦的作用力在深海區域進行突襲行動,在台灣海峽平均深度約70~80公尺則難以施展拳頭,因此除了佈雷艇、沱江級巡邏艦外,就有賴小型無人水下載具的輔助,可做特工戰鬥、反封鎖、反登陸和護衛利器。

中科院慧龍無人水下載具(上報)

中科院慧龍無人水下載具(上報)

中科院無人水面艇(中科院)

中科院無人水面艇(中科院)

由於烏俄戰爭的無人機表現令世界各國矚目,在黑海地區的烏克蘭無人快艇發動奇襲,贈成俄羅斯黑海艦隊和補給油輪遇襲,逼迫俄軍將艦隊轉移到俄國沿海的新羅西斯克(Novorossiysk)以及亞速海區域和克里米亞以東沿海,台灣可以在這方面可以借鏡烏克蘭的無人載具經驗。

在台灣海峽深度不大的海域,提供無人水下載具的特性,對福建、廣東沿岸港口奇襲,以及對登陸艦隊發起攻擊,也可以提供我方海軍艦艇作掩護,要能完整嚇阻和反封鎖,則必須搭配其他儎台合作。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本站主旨:戰史研究、戰略安全、軍事科技、政治作戰 組織本土軍隊意識,建立在地軍事認知 拒絕黃埔軍閥壟斷,豎立高砂國魂認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