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最古老的街市與年輕熱鬧的西門町,同時存在於這個北臺灣第一個開發的城市。遊走在街道上,可以細細品味時空交錯的氛圍,還有許多街道像弄的的故事,等著你我一起發掘。」
現今的萬華區屬於新北市所下轄的一個行政區,但這個行政區範圍內從北到南有著不同地理條件而有不同歷史發展脈絡。於清代開港後到日治、民國,隨著先民的開發腳步,孕育出不同的特色與地景。目前大致可以分為「北萬華」、「中萬華」以及「南萬華」三大區域,其範圍大致分如下圖1。
說到萬華的古地名,相信存在於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個名詞就是「艋舺」!但這只適用於中萬華而已,如果在北萬華或是南萬華的街道中,說他們是「艋舺人」,小心會被揍哦 !😜(開玩笑的~)
本篇文章就是要先來了解萬華這三區的範圍,以及為何會分為這三區?
是現在西門町一帶,鄰近西門站捷運站,是全臺北市人潮往來第二的捷運站出入口,僅次於臺北火車站,以摩登的時尚流行形象出現在大家的眼中。然而這裡在清代時僅是一片沼澤地,日本人來臺時,依照東京淺草區的都市仿照所規畫出的休閒娛樂重地,因此連街道、商店的規劃都相當類似,這裡從日治時期才興起而成為的文化重鎮,並規劃為「城中區」,是近代才被納入成為萬華的一部分!
是現在龍山寺一代,就是「艋舺」的所在處,匯集了許多寺廟古蹟和傳統地方美食。艋舺為凱達格蘭族語Banka音譯而來,就是「獨木舟之類的小船」的意思,很有趣的是臺灣是南島語族最北端的國家,因此與其他南島語系的原住民的詞亦可相通,如毛利語的獨木舟稱為 Menga。
這裡舊稱「加蚋仔」,源自於凱達格蘭族語gara音譯而來,為「沼澤地」的意思,範圍大約是現今西藏路以南、新店溪環繞的範圍。由於地處新店溪畔,有眾多的水路交錯而沖積成的土地,從清代陳賴章墾號的起源地,到至今扮演著糧倉的角色,有臺北市的糧倉之稱,包括環南市場、果菜市場、魚市場等都在這邊,其中茉莉花、麻竹筍及豆芽菜更是現代人鮮少知道的「加蚋仔三寶」。
北萬華是日治時期才發展起來的區域,而中、南萬華都是漢人早期活動的地方,兩者地理位置與人口組成相近,卻因為早期的地理阻隔,至今仍存在著隱形的一道牆,這座牆就位於現今的西藏路(圖2)。
從<臺灣堡圖>(圖3)中可以觀察到,當時的西藏路為一條河流,1973年(民國62年)特三號大排仍流經於此,最終匯入新店溪。而於1976年至1979年,市府分段為特三號排水溝加蓋,於是西藏路變成了一條寬達30公尺的大道。在早期從北往南至華江高中讀書都要過河讀書,而日治稱為此河流為「赤河(赤江)」(可能當時有藻類而被稱之) 。
認識萬華的行政大分區後,可以發現地理與歷史因素使然,而萬華這座古城市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等著我們後續慢慢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