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讀了兩本小說、兩本非小說,而這兩本非小說都是社會科學相關的題材,能讓人深入思考這個社會的制度、潛規則的秘密,並且反思這樣的規則,是不是該被重新檢視及修正。
這個月還看了兩本皇冠的文學雜誌,刊號827及828,這是我第一次看文學雜誌,內容比預期中有趣非常多,之後應該也會維持這每月看文學雜誌的習慣。
正巧在我喜歡上文學雜誌的這個月,接收到幼獅文化的文學雜誌要停刊的消息,非常扼腕,但也讓我下定決心、要盡己所能好好支持台灣的文學界。
身為本月完食清單的台灣文學擔當,《噬夢人》是台灣作家伊格言老師的長篇作品。
《噬夢人》的背景設定在大約200年後的世界,那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複製人的技術,於是用這個技術製造了很多「生化人」,並依賴這些生化人進行一般人類不願執行的工作。在社會面上,這些生化人的地位是比一般人類低的,因此如何區分「一般人類」及「生化人」變成政府很重要的課題。
故事背景圍繞著人類政府以及為了生化人的權利而行動的「生化人解放組織」之間的纏鬥,並以男主角「K」自己身世的不了解作為故事推進的主軸,整體可以說是一個追尋真相的旅程。小說前半部幾乎都在鋪陳,搜羅了各種文體,包含信件、報告書、夢境內容等等,再加上男主角本人所看見的無法理解的現象,將故事的懸疑程度堆到高處。而小說後半部就是男女主角踏上旅程追尋答案的過程。
作為一部科幻小說,我認為《噬夢人》比其他的科幻小說來的易懂(去年看了威廉吉布森的《神經喚術士》,從頭到尾都沒看懂),加上可以比擬維基百科的超長注釋,至少世界觀的設定是能讓人明白的。但正是因為可以明白世界觀,我反倒覺得設定有些可惜。
在書中,除了當下的時代,也很常提到「古典時代」,而這個「古典時代」就是兩百年前,我們現在正經歷的時代。然而,除了當下及古典時代,書中幾乎沒有針對中間的時代進行刻劃,而許多「當下」的社會街景,也跟書中所謂的「古典時代」相差不多。感覺除了生化人相關的科技,整體社會在這兩百年內並未有太多的變化,這讓期待能看到科幻未來的我有點小失望。或許這是簡化故事背景的措施之一,確實如果真真切切的將未來刻畫出來,就會像《神經喚術士》那般太過複雜讓人看不懂,畢竟書中穿插的夢境內容也使世界觀添上一筆異動。
除去對於未來世界刻畫的設定,書中整體的文筆真的是讓人身歷其境。並沒有過多的場景描述,但伊格言老師總能讓讀者像是主角那般,站在同樣的視角看事情、感受到同樣的情緒。這之後,我想我還是會想再多嘗試伊格言老師的作品。
這是台灣作家陳信傑的作品,是我在圖書館的推薦桌上尋到的一本書。剛開始只是被書名及霓虹色的封面設計所吸引,就如同推薦序中王聰威老師說的,這本書標題就像是讓人想點進去看的廣告標題,但跟一般的廣告不同,這本書有會讓人流連的內容。
以電玩間為背景,同志感情生活為主軸,這本書雖然是個小說集,但每篇故事之間都有小小的連結,可以說是發生在一群人之間的故事。畢竟是感情相關的小說,故事的走向難免朝著悲觀的方向走,但每當快要碰觸到最讓人揪心的那一幕、或是八點檔中最戲劇化的橋段,文章就會嘎然而止,就好像不說破、世界就不會那麼糟糕了。
書中有些內容讀起來,會讓人忍不住好奇這是不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我想這就是寫作最高境界的一種展現,讓讀者分不清真假、沉溺其中。而確實作者使用自己的童年作為背景,淡化了部分最遭心的經歷,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默默的韻味。
整體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很好讀的書,文章簡短且簡明,很適合作為睡前讀物的一種消遣,會讓人整晚都在心裡悄悄回憶。
人們總說,生命是無價的,所以殺人者不可饒恕,因為不論多高的賠償,都無法比擬逝去的生命。
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在《人命如何定價》這本書中,作者以911事件作為開頭,描述了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對於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屬的賠償措施。而這個措施以受害者的年薪及法律上扶養人數(長輩、孩童)作為估算依據,由此計算出每個受害者的「價碼」。
投資經理的賠償金比餐廳服務員高,是否就表示投資經理的人命價值更高?沒有法律上的親屬關係的人(同志伴侶、未婚夫妻)無法得到任何賠償,是不是就代表這些人與受害者沒有關連?甚至受傷的人所得到的賠償金比起喪生的人所應得的高,這些評斷方式遭受了很多的質疑,但若不去進行人命的定價,事件就無法處理。
所有人類社會中跟生命相關的討論都會牽扯到人命價值的問題。若是將所有人命都設為同一個價碼是不是完全的公平?老年人的價值是否低於年輕人?對於社會沒有經濟貢獻的人如若失去生命,是否不用為家屬進行賠償?
書中,作者也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思想實驗。一個人願意得到多少錢、將自己置身於險境?又或者,一個人願意支付多少錢,讓自己遠離險境?這兩個問題是否會得到相近的答案?另外,一個以獲利為導向的工廠,他們願意花費多少錢處理廢棄物,來面對可能遭受環境污染而喪生的附近居民?又或者政府所訂立的廢棄物污染罰則,是否關聯於附近居民的生命價值?
這本書直到最後也沒有給出一個能讓所有人信服的人命定價方式,但是作者提出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與其為人命定價,我們應該做的是確保生命評價是公平的、確保所有人都能有合理的保障。
這本書從日本社會的角度切入,描述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社會,匿名發言是怎麼成為了嚴重的社會議題。書中講到許多案例,都是被害者在網路上收到極大量的匿名攻擊,有些人堅決反抗、絕不讓看不起自己的人贏得勝利,但也有些人撐不住這樣的壓力、最終離開人世。
作者透過蒐集及分析這些事件,發現加害者有一個類似的狀態,就是他們都不認為自己在網路上的發言與現實世界有聯繫。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知,所以他們才會在網路上大放厥詞,說一些在現實世界絕對不敢說出口的話。而當被害者真的因為他們的言論而離世的時候,這些加害者若不是受到良心的譴責而成為心理疾病的受害者、就是以發表這些言論為自己的正義,而不願去面對過錯。
加害者固然有錯,但大部分的網路霸凌加害者,是現實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們。因此認真追究下來,也不能說是完全都是加害者的錯,或者整個社會的狀態都應該好好改變。面對網路霸凌的事件越來越頻繁,各國政府也都在想辦法該如何遏止、但又不能反而太過限制言論自由。訂立相關的法條、增加被害者的求助管道、以及加強在校時期的學生教育,都是積極的手段。
另外,一位美國的少女針對網路發言不當的狀況,開發了一種軟體,會檢測人們發言前的草稿,如若偵測到不當的言語,在發出之前會再次詢問發言人是否要發文。這個措施明顯的減少了不當言論的發表,確是很有意義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