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3月的第二篇完食書單,有兩本經典文學跟一本非文學類的書籍,推薦給大家。
***
作為卡爾維諾最知名的經典作品之一,《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絕對會讓第一次閱讀的讀者感到手足無措。想當年還在大學的時候,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了這本書,每個晚上讀一章,花了兩三個星期才讀完,倒也不是沒時間一次多讀幾章,而是我知道,若不管控一下自己的閱讀速度,我的精神力很快就會被卡爾維諾的文字所打敗。
這本書是標準的實驗性文體,雖說有主要的角色群和敘事走向的邏輯,但更大的看點在於穿插劇情之中、只有開頭而沒有剩餘內容的故事。從故事的開頭,讀者就會發現我們跟著主角一起讀他手上的那本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但讀完第一章後發現書本裝訂錯誤,於是回到書店想換得一本正常的版本,沒想到換到的卻是另一本內容完全不同、但同樣也只有開頭而沒有剩餘內容的書。
接下來的劇情,類似的事情一再的發生,於是我們跟著主角和其他經歷相同事物的角色相遇、聽著他們討論消失語言的文學性、看主角如何深陷禁書和愛書人之間的戰爭,同時讀著一篇篇只有開頭沒有接續內容的故事,最終,讀者將和主角一起讀10篇小說開頭,沒有一篇是完整的故事。
有人說,這本書是卡爾維諾獻給愛書人的戰帖,只能讀著開頭而沒有後續的故事是多麼的折磨人,而看著主角單純作為一位讀者也能捲入這麼多事件,才驚覺書本真的是想像力的世界。
***
如果有人說,現代的西方人都對亞洲文化有種道不明的興奮感,我一點也不意外。好萊塢的電影裡最不缺的就是有神秘禪力的華人、每個愛玩《動物森友會》的女孩都有吉卜力桌布、更不用說橫掃每個住宅區的泰式越式料理店,但要是說到百年之前就有這樣的態勢,那情況是更輕微還是更嚴重?
《失落的地平線》要從一戰之前的印度開始講起,主角康威和另外三位旅人準備搭著政府派遣的飛機離開戰亂之地,但沒想到機師被替換成不明人物,四人無處可逃只能配合,最終來到了喜馬拉雅山脈中的「香格里拉」。
專業的書評們都說,希爾頓的《失落的地平線》是烏托邦類小說的先驅。在如今圖博的區域之中,座落了一間建在峽谷和峭壁之間的寺廟,遺世獨立、與世隔絕。康威在這裡待得越久,越發現這不單純只是修行者的清淨之地,它跳脫了世俗邏輯框架、發展出自己的宇宙哲學桃花源。屏除一切慾望雜念是一般修行者的必經之路,那達到長生不死可不可以說是烏托邦所創造出的終極理想?
我想這跟湯瑪斯摩爾的《烏托邦》有相同的意象,作者同樣丟出了世俗無法造出的「理想世界」的概念,但留給讀者去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個「美好世界」?比起說是烏托邦式的故事,可能更像是反烏托邦類型。
總之非常拓建這本書給對烏托邦話題有興趣的人,整個故事的建構既神秘又沁入人心,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是,原來香格里拉是天主教的教堂吧。
***
這本書我已經關注好一陣子了,顏色各異的街道圖和讓人猜不透的文案,封面是如此的吸引人,但,就是這個但書,厚重的書頁和易於常書的裝訂大小讓人卻步,直到月初在滑我那長不見尾的待讀清單,又剛好發現圖書館的架上有其閒置中,天地間就像說好似的一起給我暗示,只好把它帶回家。
當天回家讀完第一章之後我就懂了,這本書雖然難捧,但並不難讀。作者藉由歷史軼事和部分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明述了地址的重要性和其背後不能明說的動機,以及不同國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發展出對於地址完全不相同的認知。
生存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地址的生活會是甚麼樣子,或許平常除了廣告單跟信用卡帳單,很少會有人寄信給自己,但若是沒有了地址,我們的生活會大大的不便。先不說外送找不到顧客、計程車到不了家門口的問題,若是哪天突發疾病,119卻不知該上哪找病人才是大事;另外,有沒有試過在面試新工作時填寫個人資料跳過地址的欄位?如今的人資系統的地址欄都有紅星陪襯、不能跳過,那如果我是一個沒有地址的人,是不是也不能享有工作的權利?
作者也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切入地址有趣的那一面,近期我對台北城中產生了興趣所以查了很多資料,一開始一直搞不懂日治時期的本町究竟是重慶南路還是懷寧街,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在日本的文化裡,是以區域作為單位,而非街道,因此,本町實際就是重慶南路和懷寧街之間的街區。
除了文化不同,歷史、尤其是政治事件造成的地址更迭也不在少數。比如遍佈全台的中山路和以中國地名為路名的台北市,在歐洲也不乏與時俱進的路名。在希特勒時代的歐洲,有許多跟猶太人相關的地名、路名被「政確」的替換,而想當然爾,在二戰結束之後,又興起一波為這些地名正名的運動。
地址在我們的身邊是多麼常見但又容易忽視,下次不妨查查看自己附近的地名有沒有有趣的歷史淵源;又或者,如果哪天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變革而被呼籲要改地名,民眾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