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多巴胺的神奇故事:它帶來強烈的快樂,讓人不顧一切地追求更多的多巴胺。如果這是你所知道關於多巴胺的一切,那你需要這本淺顯易懂的科普書。《欲望分子多巴胺》敘述簡白,但不代表內容簡單。作者將近代多巴胺研究凝聚在這本書中,關於愛情、精神疾病、政治、天才,甚至人生。
首先,你知道多巴胺其實並不帶給人快樂,而是讓人「想要」嗎?
我們都以為想要什麼就表示我們喜歡,但你應該也聽過這樣的故事:為了想要買那個酷東西,到處比價、搜遍二手拍賣平台,終於買到後卻只剩下不明所以的失落。是因為酷東西其實沒這麼酷嗎?你被騙了嗎?還是從來沒有別人要騙你,騙你的,是自己的大腦?
真相很殘酷:想要跟喜歡並不一樣。多巴胺讓人想要,就算想要的物事並不讓人喜歡。引起多巴胺分泌的是對回報的錯誤預期(reward prediction error,書中稱為酬賞預測誤差),簡單說就是當遇到驚喜、意外、無法預期的收穫,多巴胺就會分泌;如果報酬是可預期的、規律出現的,就不會促使多巴胺分泌。
驚喜促使多巴胺分泌,這有什麼用?多巴胺驅動人獲取(尚未得手的)資源、追求最好的東西。那個東西可以是棲身之所、是理想、是夢中情人。無論原始人類或現代社畜,多巴胺都是求生必須,讓人隨時注意哪裡有沒發現到的資源,並且讓我們產生渴望,想要立即擁有。就像囤積衛生紙的老奶奶:有衛生紙!買!不管家裡已經有多少衛生紙,都擋不住多巴胺帶來的渴望。
當然大腦總是有巧妙的調控機制。大腦裡除了驅使吸毒者不斷追求毒品的多巴胺慾望迴路,也有負責計算、規劃、各種掌控局面的多巴胺控制迴路;它可以與欲望迴路抗衡,控制欲望迴路引發的衝動,建構抽象概念規劃未來。
多巴胺只負責渴望,不負責快樂。那快樂到底從哪來?人必須要能感受當下身處的環境才能感到快樂,這是其他神經傳導物質負責的,書裡稱為當下分子(Here and Now molecules, H&Ns),包括了血清素、催產素、腦內啡以及一系列的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當下分子能與多巴胺互相壓制,爭奪著我們感受與行為的控制權。
你有遇過突發狀況、在恐慌緊張爆漲時逼自己冷靜找出解決方法的情境嗎?在重要報告時突然被問到回答不出的問題,在台上絞盡腦汁強裝冷靜應對,結束下台才發現自己腳在發抖嗎?這些反應就是由當下分子與多巴胺互相調控。書裡一名船員遭遇船難時的心路歷程描述了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消長:面對船舵突然壞掉、船將要撞上暗礁,當事人的正腎上腺素暴衝引起強烈恐懼,只想立即逃走;接著多巴胺控制系統活化,壓抑了正腎上腺素,讓當事人理性判斷找出解決方法;最後遠離暗礁,危機解除,多巴胺濃度下降,當下分子再回過頭來刷存在感:「我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大哭,全身顫抖無可遏止。」***
好好覺察當下所處的環境很重要,要知道環境危險或安全、有敵人或同類、該戰或逃...畢竟如果不能及時感知,性命可能當下就要結束;但同時,收集未來與遠方的資訊、分析規劃、抽象思考的多巴胺,也對生存有重要影響。
成癮性藥物靠著激發了多巴胺慾望迴路,讓人得到大量多巴胺;這樣的刺激強烈到成癮者願意為了再次得到那樣的感覺傾家蕩產。毒品其實只是驅動多巴胺路徑的極端案例,許多行為都與多巴胺的驅動有關。比如看到一件商品好想買,是多巴胺驅使的;買到商品後使用起來開不開心,卻不是多巴胺的事了。買到商品後不開心,過盛的多巴胺只會驅動你再買一個、再買下一個、造就「買家的悔恨*」現象。
就算是看似理性(?)的多巴胺控制迴路,也會讓一些人為了追求完成任務的感受,而看不見生命當下的愉悅。比如書裡描述的這種人:
為了目標努力不懈,但任務才剛完成就拋之腦後,不享受、不吹噓、甚至連提都不提,直接奔向下一件任務。....這些人的多巴胺太過強勢,「當下分子」過於弱勢,變得只看得見未來,看不見當下。他們會刻意避開當下的感情和體驗,因為生活中唯一有意義的事,就是改善世界,帶來變革。長期的投入往往讓他們有錢,甚至成名,但卻通常無法帶來快樂。因此無論完成了多少成就,似乎都遠遠不夠**。
既然毒癮跟多巴胺密切相關,那有沒有辦法從多巴胺路徑中找到治療毒癮的辦法呢?書裡說明了幾種常見的方法(動機提升療法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therapy、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十二步驟戒癮療法twelve-step facilitation therapy),這些眼花撩亂的名詞,就是運用前面提的各種因子來影響多巴胺慾望迴路,用更強大的多巴胺慾望去打亂原本的慾望、用控制迴路抵抗慾望迴路、或者,用當下分子去對抗慾望迴路。
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哲學家看重的是能夠思考價值原則的自由意志,這是多巴胺的能力;學者看重的是能對觀察到的世界萬象做評估、判斷,甚至預測,也是多巴胺的能力;藝術家看重的是將未曾見過的美創造出來,這也來自於多巴胺。這樣講起來,好像使人偉大的一切都與多巴胺有關。
但人絕對不是只有多巴胺。人需要規畫未來,也需要活在當下,只有真實當下的經驗才有規劃未來的素材。身為生物,人與同類的互動仍對自己的存續有很大的影響,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壽命。研究發現人的壽命會受到是否和社會聯繫影響,就算當事人不覺得孤獨,孤獨對健康的傷害並不亞於過胖或缺乏運動。當下分子與多巴胺的協調組合才真正成就了人類,活在當下,感覺所處的環境、同理心、與他人的情感,感官經驗與抽象思考合作,才能完整發揮大腦的潛力。
如果想更了解多巴胺實驗的詳細經過、多巴胺怎麼影響了每個人的政治立場、精神疾病與多巴胺的關聯...這些本篇說明不完的,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更多的介紹。
想要嗎?翻看看,說不定你真的會喜歡。
書名:慾望分子多巴胺
The Molecules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 Love, Sex, and Creativiti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作者:丹尼爾˙利柏曼 Daniel Z. Liberman MD
麥可˙隆 Michael E. Long
譯者: 劉維人、盧靜
出版社:臉譜出版
2023年四月一版五刷
(雖然中文版本是2023年才出版,其實原著是2018年寫成的,因此許多研究結果也許已經不是新知。)
*p.55
**p.116
***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