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妮可娃的這本《騙局》是2016年出版的書,著實超久以前了。然而騙局從來沒有退流行,反而在這個世代更加猖狂。到底為什麼人這麼容易被騙?人類學不乖嗎?柯妮可娃在這本書裡講了許多騙局故事,分析出許多騙徒利用的心理手段;資訊量豐富,可惜缺少了些條理,有時候好像缺少了結論,不過還是有許多資訊值得紀錄下來,歡迎大家一同思考討論。有些專有名詞我查到些介紹條目,順手放上連結。
騙子有什麼特徵?
很多人都希望可以找到一個辨識騙子的方法,最好是長相一看就非善類、最好是有個檢查可以刷一下人就亮起警報,但是事實上可能沒這麼容易。有時候騙子和心理病態者(psychopathy)極為相似,對他玩弄欺騙的對象毫無同情心,但其實不單純只是心理病態而已。黑暗人性三面向(dark triad of traits)包含了心理病態、自戀(narcissism)與馬基維利主義 (Machiavellianism),而研究發現,儘管騙子中的確很多人具備黑暗人性三面向,並非每個騙子都是如此。說實在話,騙子並沒有什麼必然的共通特徵。反過來,就算同時擁有黑暗人性三面向,也不一定會成為騙子。看完這串分析,結論大概就是騙子永遠不可能一眼看穿吧。
騙子有什麼能力?
騙子通常特別擅長的一個能力,叫做普通人格學 (ordinary personology),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提出,指的是觀察對方的身分等能力。騙子在找下手對象時,就是用這樣的觀察力,讓靈媒一語道破客人的心思,其實是因為他高超的觀察力。騙子常用的手法
- 得寸進尺:只要讓人幫你一點小忙,他就會願意幫你做更多事。
- 以退為進:別人對你提出一項請求,你拒絕了,之後對方再提出第二項請求,通常就會答應了。可能是利用人拒絕他人的罪惡感。
為什麼受害者不懷疑?
- 捷思法(heuristics)、情感捷思法 (affect heuristic):我們是能夠學習經驗的人類,學習經驗的好處就是我們不用每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都要重新思考如何反應、如何解決。當遇到我們曾經看過接觸過的事物,我們的腦袋憑著過去經驗,跳過推理過程,直接落到行為或情緒反應。這原本是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存活的特性,但這也讓騙子可以只靠提供受害者一點點資訊,後面讓受害者自己腦補,跳過認真思考的步驟,我們就上當了,以為對方就是我以為的那個專家、高手、權力人士。
- 自我中心錨定(egocentric anchoring):人常常無腦地用自身為出發點思考,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體會別人的思想模式和角度與自己不同,這會導致誤判。詐欺犯則會跳出這個思維模式,更確實地觀察潛在獵物。
- 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Robert Zajonc的實驗,發現人一旦對影像有熟悉感,就會開始產生好感,就算受試者完全沒有發現自己眼前曾經閃過某個圖像,最後測試起來都會比較喜歡那個圖像。騙子利用這個特性,只要讓受害者覺得有熟悉感,就容易放下戒心。與後文提到的資訊觸發效應(Information priming)類似。其實平常做生意說要跟客戶搏感情,也就是這樣建立出好感的吧。
- 感官影響(visceral influences):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心理學家喬治·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提出的,當騙子引發受害者貪婪、同情這些情緒,就會失去理性思考能力,做出不符合常理的行動。
為什麼受害者無法馬上清醒,還常常越陷越深?
- 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優越感偏誤,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平均之上。這個心態讓人真心以為自己比較厲害、做的投資選擇更好、投資會成功、那些話術說的是真的。有趣的是,有一種人不會有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是憂鬱症患者;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通常比較客觀正確,這稱為「憂鬱的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
- 正向偏誤(positivity bias)或樂觀偏誤(optimistic bias):跟前者有點類似,是一種認知偏誤,每個人總以為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一定會一帆風順。所以龐氏騙局一開始讓人得到一點小利以後,大家就會更樂於投入更多錢。
-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我們擁有的東西,往往在我們自己心中比其他的東西更有價值,只因為它是我的。所以一旦已經屬於自己投資的計畫、相信的靈媒,就更難覺悟「他是假的」。
-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當現實情況跟原本腦中認知到不同的時候會造成人極大的壓力;為了緩解這個壓力,我們會改變我們的認知,把認知順應事實捏造。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很多被騙的人都會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等於是反過來「騙自己」,告訴自己:我沒有被騙,我本來就知道其中有詐,我是自願要走進陷阱的。
- 負性近因效應(negative recency effect):實驗驗證了賭徒謬誤,人不相信同樣的事會一再發生,已經輸了一筆錢、又輸了一筆錢之後,賭徒(或被騙的投資人)會相信下一次就會贏錢了,之後就會賺錢了!忽視其他明擺著告訴受害者已經一敗塗地的訊號。
- 沉沒成本謬誤 (sunk-cost fallacy):人往往會因為惦記著已經投入的成本,不願意罷手,但沒有想到若不罷手,接下來要投入更多的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投資詐騙就用這種心態,吸引人投入更多的錢、更多的錢。
但然後呢?
這本書分析了許多騙子的手段與受騙者的心態,但很可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告訴大家怎樣能防止被騙。騙子利用了常人的心理反應,讓我們循著大腦編碼運算的結果行動,而不是全然理性思考。但作者並沒有對這些人類天生具備的心理學效應深入討論,暗示都是這些反應害我們會被騙。
但人類演化出這麼多的心理反應,必然有其優勢才得以存在至今,它們到底有哪些好處、哪些壞處,當代人類究竟該如何應對騙局呢?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找到核心問題的答案。
書名: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The Confidence Game: Why We Fall for It . . . Every Time
作者:瑪莉亞‧柯妮可娃 Maria Konnikova
譯者:洪夏天
出版社:商周出版
2016年11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