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金馬50《我們的那時此刻》一封寫給電影人的情書

Q毛
發佈於書 Book
2023/12/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楊力州

出版社:30雜誌出版社

ISBN:9789869153232

raw-image

2014年,為紀念金馬50,由楊力州執導推出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 (與書同名)。

剪接多部經典華語電影、訪談十位以上的電影工作者,為華語電影留下半世紀的見證。


這是一本屬於我們的書,關於「那時」電影的榮光,與「此刻」的回顧。


作者細膩的筆觸,彷彿一幕幕回放華語電影的精彩時刻,像是坐上時光機一同導覽;也像面對面坐下,進行一場深度對談。




電影裡,十年才能看清一個世代。】

-

書中梳理了華語電影五十年的發展,以十年為一單位。與當時台灣社會脈絡互相輝映,以電影反映真實。



電影,是無法脫離社會獨立而生,應是與當時政治、文化等相扣合。



就像「台語片」時期在「我要說國語不說方言」政策推行下走向頹勢;六零年代「健康寫實片主義」,潛移默化帶入「健康、積極、正向」等社會主旋律;七零年代後期,「愛國政宣片」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等背景下,電影成穩定民心及宣揚愛國主義的宣傳機器。



電影人透過這門藝術與觀眾對話;而觀眾也在電影裡找到歸屬,現實無法圓滿的缺憾,藉電影走進觀眾的內心,因情感的慰藉,使我們有力量繼續前行。




回顧歷史,必須懂得「時代」憤怒


一部頗有共鳴的電影,足以停留在心中許久,甚至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回過頭縱使劇情早已遺忘,但電影所傳遞出的信念與價值,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度越陳越香。



觀眾作為電影重要的一環,必須有人看才能繼續拍下去。一部有影響力的電影,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推手,當越多人看見、並關注此議題,也越能促進改變。所以觀影後,別忘了反芻與思辨,用新的視野面向社會。



楊力州提到,「憤怒」不是真的生氣,而是「希望這社會更好」。它是一種審思社會現狀的明鏡。


這種觀點暗示著憤怒可以成為一種驅動力,激勵人們積極參與社會變革或改進。當社會感到憤怒時,可能會開始思考問題的根源,提出解決方案,或參與行動,以實現理想社會的可能。




映照社會:電影是鏡子與窗戶


書中越後面的章節,越能看出楊力州導演長年從業的觀察與體悟。他比喻電影是「鏡子」,能反映個體的生命體驗,也能反映社會的不公不義。而透過「窗戶」看見不理解、不熟悉的世界。




我認為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是「世代對話」。每個世代有屬於自己的時代印記,可是我們很少有機會好好了解上一代的生活樣貌。



透過影像的力量,能直接對著不同族群、世代的觀眾對話,哪怕立場不同,我們也逐漸學會先坐下來,好好對著螢幕練習理解。



雖然我們有不一樣的過去,卻有相同的未來。

願我們能在此刻,創造屬於我們的燦爛。

7會員
5內容數
用一部電影,認識一種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