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佳慧
成大中文系、藝術研究所畢業。進入社會擔任童書編輯、閱讀版記者後,覺得所學不足以解釋觀察到的社會問題,又繼續前往英國學習,獲得兒童文學的碩士跟博士學位。在學術的研究歷程中,從未間斷文學的創作、評論與報導,出版的文類包括文學旅遊導讀《掉進兔子洞》、《走進魔衣櫥》;傳記類《永遠的林格倫》;繪本《大鬼小鬼圖書館》、《親愛的》、《希望小提琴》、《哇比與莎比》;少年小說《金賢與寧兒》,圖文書《天堂小孩》,以及給教養者的《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作品多次獲得金鼎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獎等獎項的肯定。
在研究與創作的同時,也體認接觸大眾、落實推廣的必要,二○一一年學成歸國後,在家鄉臺南成立「葫蘆巷讀冊協會」,並著手全民閱讀的基礎建設,在臺灣各地推廣深度閱讀,尤其致力提昇嬰幼兒與兒童的閱讀力,目前旅居美國紐約。
嬰幼兒就能閱讀,而且應該閱讀!兒童文學專家、閱讀推廣推手——幸佳慧,首度出書解析如何與嬰幼兒共讀!
幾個世紀以來,重視兒童閱讀的西方人普遍認為,孩子要有聽與說的語言能力後,才會開始聽故事,要成了有看圖識字能力的學齡兒童,才能開始閱讀。一直到二十世紀末,在訴求「兒童需要自主閱讀的能力」這條路上,人類才有了突破性的主張,也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教養者的重要訊息:嬰幼兒也能閱讀,而且應該閱讀。 「孩子還這麼小,閱讀真的有用嗎?」 「原來這本書是在講這個!」 「要怎麼培養孩子成為有創意又能思考的獨立讀者?」
父母與老師曾問過幸佳慧許多有關閱讀的問題,她認為,當一個人擁有了閱讀的能力,就是擁有不斷「重生」的力量;前述由家長或老師提出的驚嘆與提問,關鍵的解答就是嬰幼兒時期的親子共讀。這本書就是在解釋為什麼,並告訴教養者可以怎麼做。
本書精選8本國內外繪本,並附有step by step實際的方法,詳盡的拆解過程,帶領父母與教師進行親子共讀,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親師教養書。有心用故事繪本餵孩子長大的新手父母必讀!
1.推薦文-番紅花 2.自序 親子共熬一鍋好湯,牽起萬里外的手
說明童書西方國家的起源,由1464年的壁畫"西塞羅在閱讀(The Young Cicero Reading)"得知閱讀不受文字勞役的僕人,而是享受自在閱讀的主人,在十七、十八世紀童書出版已蓬勃發展,而東方國家早期在宋朝兒童會去聽說書講古,但可惜沒有發展專兒童所寫的書籍,主要是沒有將兒童視為獨立個體的啟蒙思想,雖然有百家姓、三字經等教本,但都是講述史事與教義的傳誦,直到五四運動後兒童閱讀才首次出現,也是很可惜也因五四運動的挫敗與隨後的政治動盪而關掉大門
西方著名的童書在十七世紀法國作家佩洛(Charles Perrault)收錄的小紅帽、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貓、藍鬍子,在十九世紀法國插畫家多雷(Gustave Dore)為佩洛繪製插畫,讓童書不再是文字敘述,有圖畫可以讓孩童觀看
幾世紀以來認為兒童要會聽與說的能力才能閱讀,直20世紀末才訴求嬰幼兒也能閱讀,而且應該閱讀,目前電子產品入侵,英國學者要求父母在兒童七歲前遠離電子產品,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建議兒童兩歲以下不要接觸電子螢幕,大於兩歲則每天限制兩小時內,主張看電視時間多寡與入學後的霸凌、偷竊、打鬥等反社會行為成正比,注意力也會隨之越來越差,而螢幕教養出的兒童缺乏心智品質、情感脈絡、真實情境的連結下,長大後反而衍伸更多問題
英國學者面對無可迴避的種種難題,因應之計就是在嬰幼兒時期建立"親子共讀",發現有親子共讀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後,閱讀與算術明顯領先其他兒童,包含聽說讀寫(特別是識讀能力-默寫與朗讀)、數學、肢體統合、表達溝通、了解環境、個人情緒、專注力等社會性的發展能力
由於英國學者研究親子共讀計畫顯著,2004年新生兒(0-12月)、學步兒(12-24月)、百寶箱(3-4歲),英國政府都會給予書籍,還計畫延伸到11歲兒童都有書籍(PS:難怪我找童書給小朋友閱讀,發現英國童書很豐富,原來是因為他們很重視這一塊),主要是打造未來兒童有閱讀力與創造力,有了閱讀力才不會限於單一來源的知識體系,具備獨立思考與多元性,而創造力是任何專業領域,要突破瓶頸或推陳出新時必要的關鍵元素
英國如何落實閱讀書籍到每一個孩子身上,讓照顧新生兒的健康訪視員先行受訓,到7、8個月新生兒家庭中,除了做健康檢查外同時發送書籍,並教授基本閱讀指南,直到上幼稚園由學校發送書籍,比較可貴的是考量兒童特殊性,開發視覺聽障等特殊需求的寶寶書袋,連同指導手冊也有27種語言,中文還分簡體與繁體
由於英國多方努力下,社區多了許多閱讀相關活動,娃娃車除了去公園另一個去的地方變圖書館,由買電子產品當禮物變成買書當禮物,社會風氣的改變讓出版社與創造者更有助力發展,一時間英國幼兒書籍大量產出,相關童書獎項也紛紛成立,回想人類書寫閱讀歷史,以前閱讀是屬於宗教與貴族的特權,現在是人人都可以閱讀書籍
台灣目前也跟英國跟進,2005年信誼基金引進「閱讀起步走」,集合地方政府之力,先在台北、新北、台中等縣市實施(PS:所以在我生小孩後的確新北市政府有給我一本書籍及借書證),在鄉鎮圖書館的推廣成效斐然,基金會也陸陸續續協助有意願的地方圖書館,建制嬰幼兒閱讀環境(PS:所以我在新北、台北圖書館很多地方有嬰幼兒閱讀區),並提供館員與志工相關培訓課程(PS:所以圖書館會辦理說故事活動,讓圖書館不再只是成人讀書的地方,也多了很多家長與幼童族群加入),除了圖書館的活動,慈善社福機構也會舉辦說故事活動
台南是台灣的第一個自製嬰幼兒繪本贈書的縣市("1.寶寶的家"&"2.搖啊搖.心肝寶貝"),在地文化的認同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作者表示推廣不能只側重在送書的形式與噱頭,背後還有需了解背後的涵義,表示台灣還有更多的空間需要努力
1960年代發展心理學與幼兒教養有突破性的影響,早期培育逐漸受到教育界重視,特別是嬰幼兒時期親子互動關係,對於往後情緒、精神、社會性等特質的形塑尤其矚目,經由美國研究證明,給予兒童主動學習能力的幼兒教育,才是給孩子基本的終身保障,早期介入可以扭轉因出身帶來的侷限,盡可能發揮個人潛力
之前介紹完英國現在開始講美國推廣親子共讀計畫,一樣在進入國小後發現語言認知、聽說讀寫、行為表現高於其他兒童,這群人進入四十歲後也持續優於其他人,2001年美國布希總統簽署一項"沒有一個孩子該落後"的聯邦法案,其中一項就是幼兒閱讀小尖兵計畫,2003~2008年編列預算實施低收入戶家庭的3~4歲幼兒,主要目的是提升幼兒進入學校後的基礎學習能力,
由於學者發現家庭經濟的差異讓孩童進入小學時的學習態度與能力,以造成明顯的落差,希望透過親子共讀計畫來彌補落差,2012年發表孩童國小四年級前,如果閱讀能力不達標準,日後無法從高中順利畢業的比例是熟練讀者的四倍之高,若是加上處於貧窮環境,高中肄業的機率又提高5~6倍,高中輟學的機率提高至九成,所以閱讀能力在嬰幼兒時即的家庭環境,已經種下決定性的成因
人類的語音與電腦數位的聲音,對於嬰兒的語言學習效果也不同,社會性互動的真人語音,才是嬰兒習得語言的關鍵所在,因為真人對話與情感的聲調、肢體、表情、往返互動的語言環境,與父母的說話互動外,語言的模式與品質也是關鍵,如果父母多半使用命令句、祈使句、禁止句,變會嚴重妨礙孩子表達的動機,而說故事活動若語法限於父母習慣的固定句型,相對少用正向的、鼓勵的、抽象的語言,這種長期生活無形的累積,也會讓孩子變得不愛表達,語言只會限制於物品名稱的單詞上,無法組成各種句型也就無法充分理解與思考,所以不是多說而是要如何說
先前美國推動幼兒互動閱讀重點放在3~5歲,直到2014年6月才有重大改變,明確將幼兒閱讀年齡降到嬰幼兒階段,表示要與英國一同跟進,經由圖書館的訓練計劃推廣幼兒閱讀風氣普及社區及家庭,再經美國小兒科學會的推波注瀾,嬰幼兒閱讀才開始風行起來
由美國與英國的例子來看,從最早新生兒與父母的醫療系統介入了解建立觀念後,接著進入社區圖書館獲得公共服務系統免費且永續的支持,由此可見要建立全面性的嬰幼兒閱讀,必定要以家庭為核心,往前納入醫療系統,往後延展至公共圖書館的網絡裡,才有辦法推廣閱讀的風氣
父母並非每一個都是說故事專家,可以藉由外部資源來豐富對話,兒童繪本、公共圖書館就是最好的資源,就由親子共讀孩子可以從互動中學培養學習的特質,繪本裡文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品質語言,能突破父母本身侷限的語彙和語句 第二部:寶貝,開始說故事嘍!
說故事大體上分為公開場合(學校、圖書館、故事屋)和居家類,公開場合常看到"表演式"或"規範式互動"模式,居家類大多是父母"單向式唸讀或指讀"給孩童聽,基本上這些說故事方式的互動過少,即使有簡單的互動,內容也過於簡要,多半是單字與單詞的應答附和
"表演式的說故事"是由人演說、戲劇肢體或聲調,解釋故事的生字與生詞,充分轉述故事的劇情,也填充兒童知覺故事的經驗,但聚焦在演說者身上,內容也偏向演說者主觀認定的故事內容,明確傳遞給聽者接收什麼資訊的情況下,猶如在看電視或看戲,並不期待參與,雖說偶有應答但此反應不具備掌握思考的主體意義
"規範式互動"常見於教育導向的場所,比如幼稚園國小低年級生,說故事扮演者是老師,以命令、指示的方式,要聽故事的人跟著讀出書中的內容,重覆念讀生字生詞,並不考慮聽者是否了解或發問,表演式與規範式互動的說故事方式,都是要孩子只能被動聽看
家庭是說故事不會出現戲劇化的表演或規範,但較多出現的是故事外的聊天與互動,大抵限制於床邊睡前故事的傳統模式,也跟表演式與規範式互動的說故事方式雷同
共讀常見的問題如下,幾個月大的嬰兒只能把繪本當玩具啃咬,牙牙學語的學步兒缺乏注意力常常翻沒幾頁久跑走,開始展現語言爆發的幼兒,因為書中訊息激起聯想,大人想開放交流但說故事的流程因此被打斷,於是大人小孩一搭沒一唱的過程,顯得雜亂又無法連貫
另一方面說故事的人以執行任務的心態進行,焦點放在文字上逐字念出,雖然讀完了,卻沒有整合繪本訊息也忽略孩童的反應與疑問,有些雖然有念到一部分停頓,轉到圖畫上的內容,雖然有簡單互動,但聽者只有簡單回答"對"、"是"、"好"、"恩"等簡單呼應,但其實這也是共讀常見的問題,最可怕的就是不讓孩童反映,以團體軍訓式教法來執行,過成中不答也不問,還會加上與書本偏離的意見,講完還會添上訓誡"所以..知不知道"、"所以..懂不懂"做結
接下來作者會將相關研究、個人實際推廣經驗,與兒童文學的深度文本分析,提供讀者如何避免以上的問題,教導讀者如何告別單方面說故事的傳統方式
幾個月大的嬰兒先由認識書這個物體做起,透過翻書、看圖、說話、肢體互動,讓寶寶有了解書的概念,書就是一個固體的東西,可以翻閱有很多圖案,父母會從裡面唸出聲音或唱歌,等孩童會爬了到了牙牙學語的學步兒階段,再由生活出現的東西做書本的連結(現實的蘋果與書本的蘋果),了解二次方的視覺辨識能力,將立體的形狀特質與平面的特質連結
這時即時不太會講話,但是大腦以將物品分類,將"形"與"音"記起來,所以多閱讀多講多聽是很重要的,也可以用大量的兒歌當補助閱讀,透過節奏音韻對於閱讀產生興趣,強化書中圖畫與語言的記憶
每天排定5~15分鐘,定時與不定時的親子共讀,讓活動在愉快情境進行,過程中投入情感、專注與喜悅,緩慢且清楚的朗讀,讓寶寶熟悉閱讀的聲音,一歲以下選書的原則在於簡單的線條、色塊、形狀的厚板書為主,撕不壞的棉布書跟洗澡可用的塑膠書也是不錯的選擇
注意事項
到了2歲孩童特別喜歡身體部位的童謠,手指搖或全身的帶動唱,再大一點可以學唱動物水果的兒歌
解釋什麼是"萌發期讀寫力",說明蘇俄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的認知發展「鷹架理論」,尤其釐清親子共讀品質差異方面的驗證。所謂的高品質不是講求功利的短期成效,也不是成績數據的成果導向,而是包括孩子的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等全面的各項發展,而建構式引導就是雙方一來一往,大人先在腦中架好鷹架模型,引導兒童搭建出故事的樣貌,重點是分析性與思考的理解,藉由共同完成故事,雙方聽與說的腳色互換,讓兒童參與敘述故事人事物的關聯,推測是事情發生的因果關係
對話閱讀的鼓應擴複(PEER)-懷赫斯特
作者說明鼓應擴複(PEER)注意事項(1.練習問"什麼"的問題,即時回答的不是期待或正確的答案,也要盡量去從回答中去延伸,也不要直接糾正錯誤,可以用看起來像老鼠但他其實是松鼠,用同理心與理解的方式去引導、2.如果孩子需要就幫助他完成句子..等等,主要是不要讓兒童對於犯錯產生負面..等等)
作者用《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說明如何分階段漸進建構閱讀,先認識人物腳色、顏色、特徵,再用一般知識強化印象(看紅色的鳥解釋紅色有哪些東西),書本熟悉後可以反問對下一頁有沒有印象是哪一個腳色,回答不出來可藉由提示讓他想起來,讓兒童有成就感更願意閱讀書籍,共同閱讀不一定是大人都是講解的一方,腳色互換讓兒童自己說出來也是很好的方式
作者用《你是我的寶貝》練習標物與簡單對話,繪本的腳色都是兒童比較熟悉的動物,一樣先讓兒童認識腳色、顏色、特徵,下次閱讀時可將之前認識的標物名詞組合(紅色會旺旺叫的小狗、白色會喵咪叫的小貓),熟悉後再下次就可以讓兒童聽者與講者腳色對調,或故意說錯讓兒童糾正,有時還可以自創歌曲跟繪本內容結合
隨著兒童語言與認知能力提升,之前是"標物"、"描述"、"對錯認知",現在是要加入"預測推論"、"分享"、"評價"
親子共讀的技巧
作者用《抱抱》此本書來說明簡單的文字,卻富有知識和情感,這本書是我家小孩最喜歡的書籍,很有可能因為他很喜歡媽媽抱他,所以覺得這本書跟他很有共同感,加上內容運用熟悉的動物,讓他更容易理解這本書的涵義,作者解釋要如何跟小朋友講解此本書,說明成人針對引導互動說出重點,讓故事主軸可以呈現即可,小朋友說多說少都沒有關係,只要不要偏離主體太遠,也有可能孩子已經猜到中內容,但此時順著她的話保留空間繼續說下去,不要一下子破題,讓猜測與印證的程序保留給孩子,作者也講解這本書親子共讀的技巧(標物、確認、擴展、描述、回饋、抽象語言、預測推論、補充知識、分享經驗、評價作品),書本文字極簡但是情節的設計讓孩童可以慢慢去推論猜測,同時作者訴求互相關心、互相幫忙、感激回饋、共感喜悅等社會性的心智能力
作者用《One Gorilla》-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此本書說明非數字概念書,每一個數字代表本頁有幾隻猩猩,每個猩猩都長得不一樣,表示每一個動物都是個體,每一個生命都很獨特,可以拿毛巾來舉例,3條毛巾都是一模一樣但是3個猩猩不會一模一樣,就跟人一樣我是媽媽你是小孩,還有爸爸和爺爺奶奶
作者用《哇哇大哭》,此本書說明用文字與藝術來處理分離焦慮,先問兒童為什麼書本的小朋友在哭哭,前面頁面有小水桶引導兒童注意,可以詢問水桶與小朋友哭哭的關聯,水桶在後面的故事情節會有關聯,接下來故事會說明小朋友喜歡上學但是媽媽會走掉的失落感,這兩種衝突與矛盾可以讓兒童去反思其他的經驗或回想(不想早睡但是要早起出去玩),接下來可以帶領兒童看其他哭泣的兒童衣服,以方便接下來故事情節(小朋友會變成魚),可以詢問為什麼會出現魚,在引導的魚花色是不是跟其他哭泣的兒童衣服一樣,接下來媽媽出現用網抓住魚(此時魚變成人,人也沒再哭泣),故事的後面還可以探討是不是一定要變成魚,可以變成貓咪還是狗狗嗎?
作者用《晚安,猩猩》-佩琪‧芮士曼,此本書說明透過推理建立生命價值觀,此本書的文字敘述也很簡單,主要是內容畫面的推理,小猩猩拿走鑰匙,對應相同顏色的籠子打開門,一個一個的將動物物放出籠子,而管理員對每一個動物都說晚安巡邏後才走,每一個動物都跟著管理員回家,管理員的老婆聽到管理員回家閉著眼跟他說晚安,動物們也一同躺在房間要一起睡覺,直到被管理員的老婆發現,動物一一被帶回動物園
此時老鼠和小猩猩跑出來又回房間睡覺(跟第一次的位置不同),再引導小朋友看繪本同時,一同數看看鑰匙有幾隻共放出幾個動物,還剩下多少隻動物還沒有放出來,再引導為什麼小猩猩要幫其他動物開門,為什麼動物們要跑出來不留在籠子,還有小老鼠一直拿著香蕉,直到最後一頁才把香蕉吃完,原來那是小猩猩最喜歡的食物,要留著給小猩猩吃的,所以小猩猩和老鼠是好朋友,最後作者說明為什麼一直要強調有沒有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管理員他知不知道動物都跑出來了,因為在最後一頁要呼應小猩猩跟讀者比噓的動作,要大家不要讓管理員發現
作者佩琪‧芮士曼所要表達的是動物們為什麼不喜歡在籠子,為什麼要跟管理員睡在一起,因為動物們渴望跟家人住在一起,雖然籠子裡面有很多玩具和食物,書本裡面有很多東西可以跟兒童分享與討論
作者用《母雞蘿絲去散步》,此本書說明利用預測讓孩子變偵探,重述故事並練習說長句,與孩子進行互動閱讀時,除了透過互相對話享受猜測與印證的過程,若能盡量拉長記憶對孩子的思考很有幫助,本書與晚安猩猩類似,都是利用讀者的全知觀點,來凸顯事件發生時因不同角色有未知、局部知道、或全面等不同視角,對掌握事件的發生的先後不同而有了趣味,最後頁面有農場全景地圖,可以讓兒童去回憶劇情的先後順序
作者說明本書懸宕機制發揮淋漓盡致,狐狸騰空跳起的每一頁都是懸宕,就像看連續劇看到關鍵時刻卻被按暫停,要等下一集才能知曉,然而閱讀不是看影片,讀者必須停下來識圖解意,跟連續劇是不一樣的享受,另外本書有趣的地方還在其中帶有諷刺意味的幽默感,每一次母雞都不是因為聰明才逃過一劫,父母可以引用生活一些類似的經驗,讓孩子理解或添加趣味(要嚇爸爸一跳結果自己跌倒)
作者用《分享椅》,此本書說明從猜想的樂趣中,發展社會心智能力,幼兒到了上幼稚園的時候,人與人的交流就會需要學習,分享就是其中的一個課題,但是發生的當下指令式的語言,因缺乏細緻的情境與脈絡,兒童多少會心有不甘, 很難內話為共同分享的心智能力,這本書就很適合親子共讀一同了解分享的正向行為
本書文字敘述多,在於本書作者要凸顯一字多樣性,讓讀者在開頭時連續猜錯而有所驚喜,也因為如此,其中轉折的前因後果比較複雜,需要年紀大一點的兒童才能理解,可以利用劇情的變奏,更進一步深化分享的意義,如果沒有食物的分享,只有路過椅子坐下乘涼,這樣的分享跟什麼不同,給出不一樣的情境設定,啟動兒童說故事的興趣,順著孩子的思緒,往分享的方向發展新的故事
說故事不難但如果要扣住分享主題,就要協助兒童發揮說故事中,適時拉回主題提醒兒童要如何做到分享,親子在創造性的發想與討論中,孩童移情的同理心才能同時獲得內話與增強
作者說明如何與侄子共讀的經驗,故事講解不能只有一種方法,重要的是懂得把孩子當成主體,鼓勵孩童開口說話、反應,另一方面如果孩童只想要聽你說故事不想要互動,也不要勉強孩童一定要互動,等講解故事後順著氣氛一起討論故事情節或分享,也是很好的共讀互動,最後說明本書從學理、實務與範例談從嬰幼兒閱讀的書,讓親子情感、個人認知發展、社會性的心智發展,乃至社會國家或是世界責任的承擔,嬰幼閱讀在浩瀚的藍圖上,占有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此本書前半段用英國和美國的實例來舉證親子閱讀的重要性,探討東方與西方對於童書的態度與歷史,中半段說明如何與幼兒講解故事,後半段用書籍實例來講解如何與孩童說故事,本書最大的賣點就是後半段,很詳細的說明要如何講解故事內容,透過作者實例內容-說故事的人和兒童的對話,可以了解一來一往的實際經驗,也了解原來要先了解故事內容做框架,再引導孩童共同看書才不會主題偏移,也明白閱讀繪本要注意的事項,原來繪本其實有很多小細節,以前以為念繪本只有肢體語言還有聲調變化,如何帶領孩童真正了解書本含意與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本書還有很多細節我也沒有一一寫出來,作者如何將嬰幼兒閱讀帶入社福機構或圖書館的心路歷程,還有親子閱讀學者理論更細的說明,最重要的是如何講解故事的實例,我也一一沒有撰寫出來,內容是讓說故事的人更明白要如何說故事,如何引導孩童要如何互動和反思,比較可惜的是本書是針對嬰幼兒的繪本講解,大一點的孩童就需要更深入的技巧來教學,如果不知道如何讀繪本的家長,也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