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給的,是在給自己,也是在給這個世界與周遭的人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媽媽60歲了,但礙於經濟壓力而迫不得已得再踏入職場。

因著這個血淋淋的現實,我從一種「自掃門前雪」的狀態,漸漸開始思索「我該如何從每個月給媽媽6千元增加到每個月能給3萬元」,讓媽媽可以不必再為了錢而工作。

然而,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領一份死薪水,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能力、多前衛的洞見,更沒有豺狼般衝業績的熱忱,也沒有投資理財的眼界與知識。


已經算是個職場老鳥的我,換過數個工作,從沒領過一次年終獎金。

迫切想找到一個可以每月為自己加薪3萬的方法,卻苦無他途,對此,不禁心生怨懟。


數位化的時代,讓我們更樂於「索取」。

索取愛,索取錢,索取關注,索取好評。

加速演化之下,彷彿我們忘了自己擁有「給」的能力,或者不相信自己擁有「給」的能力。


這世界其實就像是一面反射鏡。
我給出什麼,這世界就會反彈給我什麼。


會注意到這個現象,其來有自。
某一次,因為修鞋師傅拒絕幫我修鞋而讓我感到氣憤難耐,在回家的路上就莫名其妙扭傷了腳而骨裂;還有一次,我已在輸出店要將已經定稿的產品型錄印出,老闆卻在此時要修改檔案,且反覆修改,連尺寸都要大改,在電話另一頭的我氣憤到不行,卻只能壓抑著憤恨無奈的情緒,突然間隨身碟就壞了...前一刻還好好的,也沒摔到,但就是突然無法讀取檔案了...

經此三番兩次的經驗,我發現了憤怒的情緒並不能幫我出氣,不僅如此,怒意是一個會帶來自傷的隱形凶器。
(但這並不是說人不能生氣,而是如何在生氣時有效轉化情緒是很重要的。)


除此,還有觀察到我身邊很多非常會賺錢的人。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在待人接物上以及與這世界的相處的方式,從來就不是「索取」,而是「給出自己的什麼」,而且是不斷的給,從不間斷的。


他們都是非常樂於給予的人。

  • 「給予美」

給予他人美的感受、美好的食物、美麗的心情、優美的環境、悅耳的聲音、優雅的姿態。

  • 「給予新的洞見」

給予這世界與他人新的洞見,給予他人從新的洞見中長出屬於自己力量的可能性。

  • 「給予方法」

從自身的經驗中給予他人拆解難題及解決困境的方法。


如果這世界是一塊大拼圖,我們是拼圖裡的一片,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想找到把自己拼進大拼圖裡的某個位置的方法,如果只是到處跟別人說「給我位置吧!給我位置吧!」(如同抱怨薪資不夠,渴望加薪、有更多的錢),可能不會有多大的效果,或許是需要自問「我能夠給予什麼」

給這個世界什麼、給他人什麼,自然而然那些需要你所給出的事物,會聚攏到你身邊,屬於你的位置莫名其妙的就被你找到了


你所給的,是在給自己,也是在給這個世界與周遭的人。


「給」是一個中性的能量,給出什麼就獲得什麼,如同務農。


你給出了喜悅,世界會回饋給你喜悅,如果錢讓你感到喜悅,那麼世界回應給你的可能就會是錢,或者其他能帶給你喜悅的事物。


我不知道我能給予什麼。

過去三番兩次離開補教業,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能給什麼,也覺得自己給不了什麼。

雖然現在我仍不知道自己能給什麼,但我發現了我可以用什麼方式去給。


「文字」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文字的力量。

與過往不同的是,

之前的寫,除了抒發之外,我渴望獲得關注與肯定。

現在,當意識到我可以透過文字去給出些什麼,我開始覺得我是這世界的一份子,我是帶有力量的。


距離月收增加可能還有一段路。

不知道仰仗這小小思維的轉變,是否有稍稍畫開這條路的霧霾呢?

且走且看吧。


(寫於2023.12.02)




(以下於2024.03.14更新)


當「給予」的思維種子被悄悄種下。

過程中我也不斷琢磨文字與我以及自己跟世界連結的方式,我常常覺得自己好像需要做點什麼來讓自己不要跟這個世界太有隔閡感。

簡單來說,我需要更入世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如此,這條關於豐盛之流的霧霾稍稍撥雲見日了一些。

上個月我領到了此生第一份年終!

這份年終來的突然,且超乎我的所求所想。

謝謝這個願意改變與調整的自己,即使轉身的姿態可能稍顯僵硬。

謝謝給予我最大挑戰的工作,讓我得以練習「保持彈性」這件事。




寫 是我與這世界連結的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