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之後] - 一個人的遠行

2023/12/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23年初,觀望很久的一堂線上學院,在得知朋友去年實際上過課且反映不錯後,決定報名下去,就這樣也默默上課、參加實體講座、參加社團、讀書會還有運動會,整個學院的活動也來到尾聲了。

今天2023/12/9是參與倒數第二場實體活動的日子

解鎖講座 - 謝哲青

我對講師的認知,不外乎主持人、作家、旅行達人,對於可以信手捻來歷史和藝術的人,我都由衷的景仰,因為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他們那樣,講述著自己親眼所見、讓他人共感。畢竟講師在外面的演講機會不多,一公佈活動後,立刻搶票報名。


今天講師的演講主軸圍繞在朝聖之路途中的所思所想,亦如他的最新著作

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 一個人的朝聖之路

首先是一張照片,對應的是梵谷的畫作,畫中最明顯的是一顆柏樹,在當地主要被拿來做為劃分區域的界線所使用。講者特地拍這張照片是因為他過往念藝術史出身,但去不怎麼喜愛梵谷這位名畫家,認為他鬱鬱寡歡,自認不受旁人喜愛,自怨自艾的狀態不太能接受。直到後來去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後,發現他只是一個企圖想要證明自己的人。

這裡有個提問是"旅行和繪畫之間"的最大共通點是什麼? 你認為是什麼?

謝哲青 : 變成你自己


為什麼走上朝聖之路呢?

過去曾有機會走過一小段朝聖之路,直到前幾年某個時期,工作因故忽然接連停擺,頓時間失去生活重心,在協助寫電影推薦時,意外再次接觸到《我出去一下》這部外國電影是講述一位從17歲就開始在演藝圈打滾的明星,在一次意外中差點失去生命後,醫生告知自己需要長時間的休息,因此不知該如何是好的他,在父親的提醒下讓他踏上了朝聖之路...(詳細內容請參電影囉!!!)

有一句話是這樣流傳的,如果你曾踏上過朝聖之路,那麼有一天你會回來完成他。

於是講者就決定利用工作的轉換空檔,出發前往800公里的長征之路。


朝聖之路 - 聖雅各之路

基有一張畫叫做最後的晚餐,畫中描繪著耶穌與12門徒,而門徒中原本只有聖彼得的遺骨被保存下來,保存的位置就是在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也是基督教的聖地,教宗的所在地。

其他門徒的遺骨遲遲沒有被發現,流傳的故事中訴說某一年有人宣稱聖雅各的遺骨在阿拉伯世界,教徒們就前去將聖雅各的遺骨"取回",並放置在現今朝聖之路的終點,聖雅各大教堂。

又有一說是有天有個農夫看到遠方星星落下,農夫循著星星落下的方向前去,最終發現了聖雅各的遺骨。

為此教皇宣布只要前去朝聖聖雅各遺骨的人民都能因此獲得通往天堂的通行證,在中古世紀交通不如現在發達,但基督教徒們仍絡繹不絕的翻山越嶺,前往位於葡萄牙北部的聖雅各教堂,是為了贖罪? 為了朝聖? 還是為了獲得通往天國的一個機會?

而這在當時看似贖罪券的通行爭,就是現在許多完成朝聖之路的人會獲得的「朝聖者證書」,上面會記載著姓名、完成日期以及完成的公里數。

800公里的路程是從法國和西班牙邊境開始行走,又稱為法國之路,途中可於庇護所住宿,提供簡單的飲食和空間給朝聖者休息。


出發後的電話

經過飛機和歐陸間的高鐵後,在起點城市留宿一晚後,正式出發。正當身體深刻體會到庇里牛斯山的高聳時,轉頭看到的雲霧繚繞似乎又覺得一切是值得的。這時發現手機有好多通未接來電和簡訊,一回撥確認才知道,原來在出發前才相約回國後要相聚的好友,在一次意外中因故墜機失事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頓時之間不知如何消化這情緒。

而在朝聖之路的路途中,你會看到許許多多的石頭被放置在路邊甚至是指標處旁。那一顆顆的石頭都代表著某一個人的某一個情緒或某一事件,在這裡被舉起了也被放下了。

話是這麼說的 : 當你心中有什麼東西放不下的時候,拿起一塊石頭然後再放下!!! 當你一次次重複做著這樣的動作時,或許 你心裡某一塊也會在那個當下被放下吧!!!

因此講者在講完電話後,拿起了一塊石頭,再接著放下。

朝聖之路可能是因為你想要贖罪所以前來,但也可能是你想要為某人祈求通往天堂的通行證而前來。此時講者認為他為自己賦予了一個新的任務。


小城鎮中的餐廳

講者特別提到一家叫做IRUNA的餐廳,菜色沒有特別出眾,甚至價格也不便宜。但卻必需到此探訪,因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海明威曾經在此寫過著作。講者描述海明威的厲害之處在於不需透過副詞和形容詞,就仍讓讀者感同身受。透過表述自己的感受、用外在客觀的方式陳述,他形容海明威的文字"很瘦、簡潔"。

曾有人請海明威用6個字寫出一篇短篇小說,海明威思考後說 :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used.

影響他最深遠的兩個作家分別是海明威和三島由紀夫,而這兩個人的有一個奇妙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是自殺死亡的。不禁讓講者好奇原因為何? 也為自己擔心...

探究後發現自己嚮往著像他們一樣揮霍生命來完成自己、造就自己,想發設法去追求名譽、成功,到隨著時間漸長,發現自己開始衰老,卻無法釋然的接受時間對生命造成的變化,而最終走上絕路...

所謂的五十知天命,是真的到了五十歲後會發現自己很多事情都已經做不到了。講者反思,所以"需要接收"自己做不到的事實,如此才有可能對生命感到豁達...


身心靈 - 三階段

長達800公里的法國之路,講者比喻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莫7~10天,旅程剛開始,因為身體正在適應這樣的生活模式,因此需要常常和身體對話,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適時的調整,像是水泡、飢餓、口渴、睡眠等等的生理需求如何處理,稱為Break your body. 但在這段路上也會有50~60%的朝聖者選擇歸途一路,放棄前行。

第二階段開始,大多已掌握每日身體可以負荷的距離,對於環境和狀態也相對熟悉,此時會開始路上的朝聖者變少,更多的是只剩下自己的時間,你會和自己對話嗎? 如果你平常不會和自己對話,那這時候應該也很難講出些什麼吧? 透過路途獨處和庇護所的用餐休息時光,進行集體的心理治療,這階段又稱為Break your heart.

在這裡不問你要去哪裡,只問你從何而來,不斷的說,對他人說也常是對自己說

第三階段的路途是廣闊且一望無際的路,你會迷茫你會懷疑,你要問自己是什麼驅使你往前,什麼驅使你走上這條路? 這階段又稱為Break your soul.


大多數的朝聖者都是生命的倖存者,自身或是身旁的人經歷過生死交關,或是對於心中仍有一些無法釋懷與釋然的Something,像是但丁神曲中提到的七大原罪,色慾、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忌妒、驕傲。帶著這些前來,在旅途的荒野中,真正面對自己的弱點,生命中的缺憾,體認到無法彌補的遺憾,那種陷落與空缺的感知。

raw-image

就像是講者孩時的生活記憶並不美好,需要擔心害怕媽媽的情緒波瀾,隨時可能觸及。以500 甚至 1000為單位的鞭打,未如實數數,就需重頭來過的生命經驗,不是一般大眾可想像的過往,也因此當能獨當一面後,即離開那個所謂的家。

某個歲數或是生命中跨過一些檻後,在某年某月,你會突然想起想要回去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家。但他卻不知道該如何回家?

他離家是為了要證明自己靠自己能活下來,而現在失去工作重心的他就像是被世界否定,回頭看時才發現他 離家 好遠了。開始思考面對家庭帶來的生命課題~~


回首來時

此時提及蔣勳老師在講者出發前給了講者一段話,記得蘇軾的定風波吧?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扣回當初講者出發時的心境,內心中的徬徨與困擾,似乎也有所解了?

誠如一代宗師中提到的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所有的東西都是眾生賦予的,最終也將歸還給眾生,名聲、財富、權力皆是如此。


另外講者也提到,如果你是人生志得意滿,沒有後悔也沒有不滿的時候來走朝聖之路,那你或許不會有什麼感覺。就像是少了些心境上的轉換和情緒的反芻。


『願你一生走窄路』

在路上祝福你的人會說,『願你一生走窄路』。

不是走上康莊大道,去開闊自己的世界,去探索去追尋去挖掘。

而是在釐清方向後,認清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窄路是專注,是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旅行是逃避?

這個觀點我不是第一次聽到,但我既認同也不認同。因為每件事情都是中性的,端看你解讀的態度和立場。

對我來說旅行是找尋可能,或許我還沒找到我的窄路,但有多少人窮盡一生都找不到那條屬於自己的窄路呢? 增加觸及機會的可能性,從中訓練辨別、判斷和篩選的能力,在框架中活久的人,可能不知道外面有多少可能性。

有時候總會覺得父母們不懂,他們能看到的世界有多大,機會又有多少,為何要如此限制或壓抑我們的想法和行動呢?

但換個角度想,他們也只是在用他們的認知保護我們而已呀!!!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幫他們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以及對自己能力的肯定。

旅行在這個時代來講是簡單輕鬆且便利的,無處不是旅行,只是你有沒有從中獲取一些反饋、體悟或是更多的人生歷練與成長?

聽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或許都只是起頭,等我出走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的篇章了吧!!!

願我自己也能找到自己的窄路~~~


6會員
33內容數
綽號葡萄,私心想要一個特別的稱呼,所以選用葛瑞葡,英文的諧音 這裡記錄著我在旅途前的準備,旅途中的所見所聞 我也熱愛學習,因此也會分享自我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小事 或許瑣碎,但我想這就是故事所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