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快到了,最近在整理一些以前的資料,赫然發現自己在 2010 年五月就開始逐月紀錄投資結果,其中的資產配置可以拿出來供大家參考,如果你已經開始做自己的投資計劃,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從上表可以看出,十多年前我就已經開始將資產配配在股市與債券裡,股市部分也細分到各個區域中,具體的數字與概念如下:
其中,除了台灣股市之外,其餘的投資都是藉由 Firstrade 美國券商投資到該地區的 ETF;因此,考量到匯費及相關的手續費,建議可投資資產規模要在兩百萬以上再進行類似的投資,主要原因有兩個:
之前寫過如果手上有一百萬要如何投資,如果你的初始投資金額不高,可以參考其中的精神開始你的投資之路。
這十年來的股市看似一路向上,但中間其實有大大小小的「股災」,例如 2010 歐債危機、2011 福島核事故、2015 中國股市崩盤、2018 中美貿易戰開打、 2020 新冠疫情及 2022 年全球通膨和股債雙跌 (更不用提俄烏和以巴戰爭造成的影響)。
即使在如此的動盪情況之下,80/20 的股債配置還是交出了 7% 左右的年化報酬率,十三年下來累積的總報酬則是 140%;雖然無法跟股市達人動輒翻倍或是幾成的年化報酬率相比,但我不需要每天盯盤,不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研究國際情勢與產業動態,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投資組合讓我睡得非常安心,完全符合我最初的預期結果。
十年的時光一轉眼就過去了,雖然我的投資哲學沒有太大的變動,但隨著年紀增長,再加上一年多前決定離開職場,所以我的資產配置也略有改變:
不變的是只投資各地區的市值型 ETF,不持有單一個股。這樣的投資策略雖然無法實現暴富 (例如重押特斯拉或是Nvidia),卻也成功避開2022 的股債雙殺,可以走得更長遠。
最重要的一點,投資早期我會開槓桿進行投資 (我曾經借銀行信貸進行長期投資),但到了中後期把貸款還清之後,已經不再借錢投資了。這與生命週期投資法裡提到的觀念一致,職涯早期可以借錢投資,中後期則要去槓桿,甚至完全不要有負債。
剛好翻到十多年前的資產配置,做了簡單的心得分享,絕對不是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