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是 廿四節氣之一,
是 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也最長的一天,
是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的起始點,也是周代認定的「歲首」
是 古代皇帝「祭天祀祖」,民眾「酬神祭祖敬老」的日子
是 年齡又添一歲的日子,有道是「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
是 命理師口中拜月老很靈的日子(雖然不知道那些老師們在那查到的,但能脫單總是好)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
以現代的新天文科學來測定,農曆的 冬至日 時太陽會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所以身在北半球的我們,冬至這一天 白天最短,黑夜也最長,過了這天之後,太陽便又逐漸北移囉。而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先人已經會用土圭來觀測太陽,並測定出冬至與夏至日的時間點,它算是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太陽法則節日。
周代 更把冬至當成「歲首」,為新一年的開始,把 冬至所在的月份視為為正月, 南宋陸游(冬至)詩注更有「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之說,或許台灣民間認為,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添一歲,或許就是由這出來的。(漢代 因採用夏曆(一直及延用至今),讓冬至日就落在農曆的11月份,而非新的一年的年頭。)
這句是重點請劃線,今年運㔟不好的,冬至後會開始轉換;
皇帝祭天祀祖求國運,平民「酬神祭祖」謝恩求來年好運。
古陰陽家常會用易經的『復卦』說詞,來說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說:"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者,極也。"也因如此 古人就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指的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反之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為求國運古時帝王均以此日舉行祭天于南郊。
此外,冬至也是 玉清元始大天尊 萬壽之日,
皇帝於祭天于天壇同時禮應至三清宮祝壽。
對古代的平民白姓而言,一年辛苦,期待秋收冬藏,穀物糧食積滿倉庫,在冬至這個節氣休養進補恢復生息,準備過年的物品。
且在周、秦時代「冬至」都是為「歲首」,雖然漢朝以後又改回以一月為正月,但是以冬至為新年的記憶及風俗一直保留下來。漢代的冬至習俗幾乎完全比照新年,同樣都要灑掃房屋,祭祀祖先及親友之間互相拜賀。宋代人甚至說「肥冬瘦年」,意思是冬至要過得比新年還豐盛。
流傳至今在台灣的民間習俗中,這天家家戶戶要準備湯圓祭神明和拜祖先,也有稱為「謝冬」。
冬至的清早,早起煮「浮圓仔」(用糖水煮湯圓)並準備祭拜神明、祖先,並且享用「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徵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節圓粘在門戶、器具上,稱為「餉耗」。
而冬至祭祀詳情如下:
【祭祀對象】
神明>祖先>地基主
【祭祀流程】
地點:自宅中神龕前
時間:上午十點到中午十二點前供品:水3杯,湯圓3碗,四樣水果。
金紙:大百壽金、壽金、福金、刈金(四方金)
流程:
先把供品擺到神明供桌上,點上蠟燭,然後點三柱香,請神明降臨享用供品,同時向神明祈求平安。等香燒到剩三分之一時,就可以捧著金紙,向神明拜拜,請神明笑納,接著將金紙拿到金爐化掉,再取一杯茶水,以繞圓圈的方式,倒在金爐周圍。
地點:自宅祖先牌位前。
時間:中午供品:水3杯,湯圓一小鍋(也有人用七碗,祭拜 九玄七祖(註一)中的七祖)。金紙:刈金、銀紙(有人在加小銀,看地方習俗)
流程:與一般拜祖先方式相同
地點:廚房面向客廳或房子前後門向屋內祭拜
供品:湯圓二碗、六樣菜(含雞腿一支)、飯一碗、湯一碗金紙:銀紙時間:拜眾神完成後,也有人和拜祖先同一時間。
流程:
在廚房找一塊平台或在後門擺一個小桌子(拜的方向是由屋外向屋內拜),放上供品以及筷子一雙,並準備一杯米方便插香,點燃蠟燭,然後燒三柱香請地基主享用飯菜並祈求保佑平安,約祭拜3~5分鐘左右,捧刈金和小銀向地基主拜拜,請地基主取用,接著拿去金爐化掉,再取茶或酒,灑到金爐即可。
PS.
1.先拜神明、在來是祖先、最後才是地基主
2.金紙的使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及使用方式,按該地區風俗即可,重要的是 你當下心 。.
冬至陽氣短陰長,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1.吃湯圓要吃「雙數」,以求成雙成對,幸福圓滿。
2.避免夜晚在外逗留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過了這天白晝漸長、陽氣漸升,因此古人認為這天「陰極」,才有「鬼節」的說法。且避免在一年夜最長、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招引負面能量。
3.不熬夜晚睡,避免陽氣更弱,不利來年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