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入圍電影《年少日記》——給大人的話:不要讓你的期望,成為孩子畢生的絕望

2023/12/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些云

raw-image


《年少日記》在台上映,作為少有直入金馬入圍的港產片,剖析了香港最在地的教育問題——9月開學不久就有多宗學童自殺案件。學生抵受不住學業壓力放棄生命,他們真的只因「抗壓力不足」嗎?其實不止香港,台灣的華人社會何嘗不是認為拼命讀書就是一切的解方?

 

《年少日記》不單是學童日記一則,而是書寫萬千學生的當前困境,你能不看嗎?

 

-

【不要讓你的期望,成為孩子畢生的絕望】

 

望子成龍的心態,人皆有之,誰不想家中孩子是天之驕子,擁有光明前途?《年少日記》的阿傑、阿俊活在律司家庭,父母對其期望更不可輕。鄭中基飾演的嚴父落在真實世界不算誇張,現在多次父母要求孩子自小能文能武,記得大學時期任兼職鋼琴老師已被家長問及,「3歲可以學鋼琴了嗎?」更是印象深刻的是,考六級樂理考試時,看到同場有6歲考生,根本連自己的座位也沒能力找到。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家長們已是無所不用其極。正如電影中鄭父從不考慮到阿傑天賦、資質,要求他在名校考得好成績、跟弟弟一樣彈得一手好琴。正當我們不斷在孩子身上賦予期望時,有沒有想過:這是他想要的未來嗎?

 

【你真的為他好,還是不過虛榮心作祟?】

 

raw-image


「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因為這種「至理名言」,不少父母甘願捨身成仁來擔任嚴父嚴母。孩子又怎會懂得選擇,孩子又怎懂得為自己未來安排,不少人掛著「為孩子好」的名號,對他們過度要求。但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先釐清自己的心態?

 

-是你想他未來這樣走,還是他自己希望?

-你有沒有在他身上投射了自己的童年希望?

-你想孩子成功,還是想「你的孩子」成功(讓你面上有光)?


其實電影中的鄭父何其注意面子,有俊在全校前演奏讓他面上有光,有傑不過是說錯了一詞英語,彷彿成了千古罪人。從父母的一句一言,都能感受到他們在乎的並不是孩子快樂與否、有成就感與否,在乎的就只是孩子能否完成他預設的目標。

 

心理學家珍.傑克森有說過「兒童的童年經歷對他們的整體發展和幸福感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關注他們的需求,提供支持和愛,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以分數衡量孩子的人生,他們最終只會迷失】

 

「我不是重要的人。」

 

raw-image



有傑完成不了父母願望的傑出,但他卻沒有妒忌、沒有撒野,他請求弟弟教他課業,他自掏腰包買簿開始寫日記,只為了提升語文。讓我們最疼心的,是他的懂事。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他從來都是全力以赴。

 

如此努力的他,竟沒有獲得過任何家人的愛、關心。有傑選擇離開,不單單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垃圾,還是他對於成為大人沒有希望,還是他深信沒有他的一家會更幸福快樂——他就是不被世界需要的一個人。

 

有傑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是「Loser」,而是作為父母的沒有留意孩子的強項,沒有培養他有興趣做的事,以分數來衡量對錯、高低。華人社會太習慣以分數衡量學生成就,那些分數總在低空掠過的學生,也總得不到老師的注視,更不知自己可以走出怎樣的未來。

 

而更多人面臨的問題更是,完成了學校學習後,根本對未來沒有方向。因為出社會沒有人再用分數評核我們的人生,也沒有答題對錯。這正正是華人社會教育的盲點——忽略學生的自主性,於是學生也未具備探索自己人生的能力。

 

正如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在學習成長觀念理論中指出,要將學生的學習視為一個過程,強調努力、持續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而不僅僅關注結果和分數,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發展成就動機。

 

【一句關心,有時足以改變一生】

 

觀影途中,我不斷在想如果有傑媽媽有認真看待孩子的失眠,如果有傑老師稍微意識到學生的精神問題,或者如果有俊願意聽聽哥哥的心事,一切會不會變得不同?有傑不會跳下去?

 

我知道,以上的問題同樣是纏繞有俊一輩子的心事。

raw-image



所以疼痛的他(作為老師),很想找出班上寫遺書的同學。童年的遺憾,他一直都於心有愧,他知道:他也許有挽回生命的可能。

 

正如電影中帶出的訊息,有心理問題的人不可能自己幫助自己,但若果他們的生命多一個人願意給出關心,事情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10歲的有傑等不到那句關心,成為不了大人;但導演想每個觀影者知道:你可以做關心別人的人。

 

---------------------------------------

作者介紹|些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願以温柔的文字傳遞感動。 專注寫作,專心愛人。願你能對自己的生活,一往情深。

追蹤温柔的文字日常到我的instagram: @sharon.tamm

 

    27會員
    40內容數
    成長痛,是我們都在面對的。理解的落差、摯友的道別、感路上的傷害,當我們走在成長路上,似乎更不懂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想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想不被世界磨滅,我們也不確定有堅持。然而在一路磕碰中,我們相知相惜,便是最好的結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