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換現金行情知識|有刷卡換現金需求,找【刷卡趙雲】
剛邁入而立之年,是否該擁有自己的一套房,頓時成為許多長輩關心的議題。作者本身是生理女性,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相較於男性還是稍微小一點,但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不免還是會用買房這件事,當作自己是否有資格晉升「人生勝利組」的重要依據。
買房這個議題從我出社會工作就在心中打轉,一方面對於未來有所嚮往,期望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小公寓,裝潢、傢俱擺設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
但另一方面,面對現實情況,目前台灣房價所得比為22.1,代表需要不吃不喝 22 年以上才能買房,再回頭看看每個月的薪資條,不免感到壓力倍增,也猶豫是否真的有必要咬牙背房貸,甚至犧牲掉目前的生活品質,只為追求買房。
我經常捫心自問,想要買房的想法究竟從何而來?除了長輩們的諄諄教誨、殷殷期盼,還有媒體上關於「房地產會不斷增值」、「如何靠房地產增加財富」等等的論述,支持買房的理由通常有以下幾種:
大家剛出社會買不起房時,都是先從租屋開始,每個月幾千塊到幾萬塊不等的租金,一但繳出去就收不回來了,長期累積起來也是一筆財富。因此不少人會覺得,與其繳房租,不如把等值的金額拿去繳自己的房貸。
台灣近年來投資理財的風氣很強盛,稍微有在關心新聞時事,與時俱進的人,大概都會有「錢存在銀行會因為通膨而縮水」的概念。
相對於老一輩重視存錢的觀念,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各種投資標的,把錢放進去投資市場中「抗通膨」,而房地產就是許多人倚賴的選項之一。
台灣近 20 年來,房地產市場溫度只增不減,光去年一整年,全台房價平均漲幅高達 6% 以上,其中漲幅最高的新竹市更是高達 14.7% ,相較於股票投資近十年平均殖利率約 7% ,還要承擔選股錯誤會賠錢的風險,投資房地產幾乎可說是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叫誰能不心動。
台灣的房屋貸款成數大約落在 6-8 成,以借貸 8 成來說,湊足 20% 的頭期款,剩下的 80% 都可以向銀行借錢。
用專業術語來說:等於幫自己開了五倍槓桿;也就是從自己口袋掏出一份錢,等到獲利時,可以有五倍的回報,光用想的就覺得好划算。尤其當身邊的人都用這樣的方式放大資產,自己如果不加入這埸的金錢遊戲,似乎有點傻,也好像跟不上時代。
還有一種支持一定要買房的說法是:不買房,等你老了就會後悔。多數房東挑選房客時,偏好把房子租給青壯年人口或是小家庭,一方面這樣的房客通常生活比較穩定,有機會長租,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獨居老人會有在家中過世,貶損房屋價值的風險。
此外,因為華人社會買房觀念極重,多數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會買房,加深了「到老年還在租屋,這個人一定有什麼問題」的既定印象,年老時還在租房,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貧困、工作不穩定、不懂的儲蓄,更降低房東將房屋租給老年人的意願。
由於社會觀念改變,家庭觀念相對以往薄弱,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婚不生,過往「養兒防老」認為到年老時可以依靠子女照顧的觀念已經不再適用。
因此又衍生出了「養房防老」這樣的說法,覺得年輕時辛苦一點,花 30 年把房貸繳清,至少年老時有一個安身立命的住所,甚至還可以靠著房屋本身的價值取得生活所需的花費。
以上關於買房的論述都很合理,如果小心執行,選對房源,不但可以幫自己找到一個遮風避雨的住所,還可以靠著房屋本身的增值,獲得額外的報酬。但就現實層面上,也有很多人持不一樣的看法:
和國外相比,台灣的租屋市場是相對友善的,一般來說同樣大小的房源,租屋每個月所支付的金額會略小於需要繳納的房貸。
此外,租屋彈性也比較大,可以依照當下的預算選擇租屋處所,也不容易有房屋修繕等突如其來的支出。
如果 30 歲買房,並繳納 25 年的房屋貸款,等於人生從 30 歲到 55 歲最年輕氣盛的精華歲月,都要背負著房貸的壓力過日子,不免會降低原本該有的生活品質。
其實台灣是目前全球少數房價還在不斷飆升的已開發國家,我們的周圍鄰居包含韓國、中國、日本,在疫情之後都面臨到泡沫化、房地產建商倒閉等,導致房價崩跌的各種問題,唯獨台灣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
這當中有多少是真實反映供需市場,又有多少是人為炒作導致的不合理價格增長,在決定是否以房地產為投資標的前,應該要更審慎評估。
另外,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未來因爲實際住房需求而買房的人理論上會越來越少,加上我們有個不穩定的左邊鄰居,隨時一顆導彈打過來,都有可能造成台灣經濟極大的震盪,房地產有很高的機率會首當其衝。
台灣房價以每年超過 10% 的幅度在增長,這個數字超過股市的每年平均成長,但不要忘記,買房不是繳房貸就沒事了,背後還有相當多的隱性成本。
包含在買房的當下需要支付仲介費、代書費、貸款手續費、裝潢費用等,以及無論是自住或是出租收租金,都需要支付的房屋稅、修繕費用,實際上每年能回收的報酬達不到實價登錄帳上的漲幅。
買房可以是一種投資,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本金比較少的人或許可以選擇資金調度相對有彈性,金額也相對小的投資標的。
有些人提倡買房,是因為擔心年老之後不容易找到租房的房源,導致居無定所,但因應老年化社會,現代人有更多選擇,包含養老院、老人村等。
況且年輕時買的房子不一定適合年邁之後的需求,與其獨居還要照顧一間房,不如搬進養護機構,有其他同齡的人作伴,居住環境也專為年老者設計,安全更有保障。
況且房屋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與其百年之後徒留一棟空房,這筆錢在活著時拿來體驗人生,讓自己的生活更有餘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看了這麼多正反兩面的論述,我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說真的,我在剛出社會工作兩三年後,就意識到自己這輩子大概跟買房扯不上什麼關係。
我本身的職業是物理治療師,生活在台中市,平均薪資大約落在五萬塊上下,且近年來都沒有什麼增長的趨勢;且我單身沒有孩子,如果真的要買房,一房一廳的小公寓也就很夠我住了。
台中市市區目前的房價,中古小公寓可以用一千萬左右的預算買到,也就是我需要支付 400 萬的頭期款,再跟銀行貸款 600 萬(不含利息)。
以我每個月五萬塊的薪水,不出國、不買奢侈品,每個月扣掉房租和生活費,大約可以存下三萬,也就是我需要至少 11 年的時間才能存到這筆錢。我如果從 23 歲開始工作,34 歲時才可以累積到這筆錢,並且付完頭期款後,我的帳戶就會再度歸零。
剩餘向銀行借貸的 600 萬如果用 20 年償還,每個月光是償還本金,我就需要支付 25000 元,相當於我薪水的一半,再扣掉其餘生活費,我下半輩子大概也存不了多少錢,也沒有餘裕做其他的投資分配。
經此一算之後,即便我認同房地產是極佳投資標的,以我的能力也無法輕易踏進這個市場,背後的風險我顯然承擔不起。
與其想著是不是要買房,對於沒有家中金援,薪水也不是特別高的小咖,現階段比較重要的事情是想著如何增加主、被動收入,讓自己早日累積到有足夠的財富,再來做是否買房的抉擇或許還比較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