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北海道(4)-道央:十年千萬兩,札幌由乾涸的大地走向北海道第一大都市之路

2024/02/1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接續上一篇十年千萬兩打造全新北海道的「開拓使十年計畫」,當時在許多的歪國人的顧問與專家協助之下,大致底定了整個北海道的未來產業走向。於此同時,為了全面開發北海道,開拓使長官(第二任,非黑田清隆)決定將原本的政治與經濟資源中心,由熱鬧的函館往東北方拉到的札幌,以便掌控權北海道的開拓事宜。然而,面對當時還是一片荒地的札幌,他們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有計畫地建構起這個重劃區的呢?這一次就讓我們來看看當年函館逐漸沒落,而札幌與小樽取而代之的崛起過程吧。

札幌由乾涸的大地走向北海道第一大都市之路

當時的札幌還是一片甚麼都沒有的荒地,我們都知道,札幌的日文發音叫做「SAPPORO」,這是直接從愛奴語的發音對應漢字而來的,所謂的「SAPPORO」在愛奴語中的含意就是「一片乾涸的大地」的意思。但隨著開拓使的進駐,日本政府開始以札幌為中心司令部,推動各式各樣的產業,包括麥酒釀造場、農學校、養蠶製絲場、製糖工廠、製麻工廠、開採煤礦、採石場、鐵道鋪設等等,甚至就連行政機關也都全部放在札幌,而今天我們所看到札幌市區裡整齊的棋盤式道路規劃,也都是奠基於當時的基礎之上。

一座不會迷路的城市

如果你曾經到過札幌,是否有注意到市街上的每個路口標示,都是用東西南北加上數字來標示呢?建議你可以把札幌的地圖打開來看看,就會發現到原來整個札幌,大致上可以用一條南北走向的Y軸與東西走向的X軸來切畫成四等分。其中Y軸是「創成川」,這是一條以江戶時代人工開鑿的農業用水「大友掘」擴建而來的人工水道,以作為當時主要的水上運輸廊道與防火用水等使用。位於札幌市中心的札幌電視塔,就是剛好站在創成川邊上,而創成川以西的地區,路標就會從西1、西2、西3、西4、西5...一路往下編列,反之,創成川以東的地區,就是以東1、東2、東3、東4、東5...以此類推。而X軸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大通公園了,這條帶狀的公園幹道,可說是整個札幌最寬的道路了,過去的房子因為多為木造,所以最怕的就是火災了。因此,當時開拓使長官刻意將所有官營企業、學校與官方設施等,比較怕有火災的建築,都放在大通公園以北的區域;而一般庶民老百姓生活、娛樂、消費等比較容易發生火災的區域,都放在大通公園以南的區域。因此,現在這條一年四季都熱鬧無比的市民公園,其實最初是從一條超級寬的防火大道演變而來的。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城市規劃邏輯,相信以後大家再去到札幌的時候,只要隨時抬頭看看路標,並以創成川與大通公園為軸線,不僅不會迷路,還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大概站在這座城市的哪個方位,是不是很有安全感呢?

札幌路面電車

現在我們到札幌玩的時候,除了便利的地下鐵之外,NANA濕婦也蠻推薦大家可以體驗一下他們的路面電車,其行駛的範圍不大,主要是在札幌南部的石山通與薄野鬧區之間。這塊位於札幌市西南方的區塊,是札幌市區內比較晚一點開發的街區,我們可以從最南邊的「石山通」的道路名稱猜到一些它過去的故事。原來,當時有一位外國技師在札幌南部的石山發現了「札幌軟石」,這種石材不僅質地較軟容易切割、搬運,而且保溫性佳又防火。因此,開拓使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開採,並用以取代當時火災風險高的木造建築,現在,我們在札幌市區裡看到開拓使時期的官方建築,或是小樽街區上的倉庫與銀行等等,很多都是使用札幌軟時所建造而成的。而現在札幌路面電車所行駛的路線,正是當時用來輸送這些軟石的馬車鐵路路線(當時稱為「札幌石材馬車鐵路」),所以才會串聯「石山通」與札幌鬧區,而這樣長方形的迴圈,剛好可以讓觀光客坐到藻岩山,看完夜景然後再坐回來,非常方便呢。

札幌的聯外道路規劃

雖然希望能一口氣把政經中心從函館拉到札幌,但畢竟當時整個北海道的第一大城市還是函館,所以在開普倫的建議之下,開拓使們首先專注於開闢連通札幌與函館(原本的第一大都市)、小樽(港口)、室蘭(港口)之間的馬車道,而這些道路也變成了現在札幌的連外道路路網基礎,國道36號(札幌-室蘭)與國道5號(札幌-小樽-函館)便是依照當時開拓的路線而建。

於此同時,明治新政府也在外國人地質研究顧問萊曼(Benjamin Smith Lyman)的協助之下,發現了北海道豐富的煤礦資源,由於當時日本在本州地區的工業迅速發展,以及開發海外殖民地所需,無論是鋼鐵製造、船舶打造等等,皆需要大量的燃煤。因此北海道開拓使開始積極開採北海道內陸地區的煤礦,從1879年的第一所官營的幌内炭礦(位於現在札幌東北邊的三笠市一帶)開坑以來,後續也陸續開放民間企業(如三井、三菱等大型財閥)來道開採,在幌內(札幌東北邊的內陸地區)附近的城市,如岩見澤、美唄、夕張、空知等地大規模採礦,1919年,北海道所挖到的煤礦產量佔了全國將近15%,與煤礦產業相關的道民也多達35000人之多。當然,這些跟台灣的煤礦都市如瑞芳、九份一樣,後來也都因為煤礦產業的急速率退,人口急速外移,城市也急速沒落,像現在以哈密瓜聞名的夕張,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衰退案例。

地位隨著煤礦運輸需求而水漲船高的小樽

接著,為了將這些在北海道內陸地區開採到的煤礦,用最快速、最便宜的方式運送到日本本州各地,開拓使們便開始著手開闢一條供煤炭使用的康莊大道。當時,開普倫建議應該從幌內地區直接興建通往南邊室蘭港,然後再用船把煤炭運往本州;另一方面,萊曼則是建議鐵道只要建一小段就好,只要能將煤炭運到石狩川上,就能用小船順水而下把煤炭載到小樽港,再換大船運到本州。以上兩個方案相互比較之後,黑田清隆選擇了後者萊曼的建議,因為這個方案的成本較低、也較快可以執行,結果沒想到,這裡畢竟是冬季長達五個月以上的北海道,這條石狩川一年當中大概有150天都因為水面結凍而無法行船,此時才不得不只好把鐵道直接延長,一路蓋到了小樽去,這才讓煤礦得以一年四季暢行無阻。

這條從幌內一路連通到小樽的「官営幌内鉄道」,也是全北海道第一條鐵道,現在雖然皆已廢線,但其中靠小樽的這一段被稱為「手宮線」的鐵軌仍被完整保留,據說當地居民有人提議可以將這一段改成輕軌,用另一種方式讓這條鐵道復活,我覺得蠻有創意的呢。目前手宮線的遺跡沿線,被整理成一條很有味道的散策廊道,每年的2月也會在這裡舉辦小樽雪燈路的點燈活動,大家如果到小樽旅遊的話,建議可以安排點時間到這邊走一走喔。

(稍微囉嗦一下一個沒甚麼用的豆知識,以前很多旅行社都會安排行程帶大家去小樽的「銀之鐘咖啡廳」,沒錯!就是美其名是下午茶喝咖啡,但其實目的都是要換哈嘍凱蒂咖啡杯的那間咖啡廳XD,其實他的名字由來就是跟手宮線有關的喔。所謂的「銀之鐘」,其實就是當時手宮線上列車的廣播設施,每當要發車或開始售票之前,站務人員就會敲這個鐘,而因為這個鐘常常被銀白的雪所覆蓋,所以就被暱稱為「銀之鐘」。)

隨著官営幌内鉄道的落成,加上小樽原本就非常興盛的鯡魚產業,小樽港儼然成為了當時連接北海道與本州的重要轉運樞紐,除了煤礦之外,各種貨運每天在這裡進進出出,地位直接躍昇為札幌的外港,因此開始有不少的銀行因應這些貿易需求而出現,所以,在現在壽司通隔壁的日銀通,在當時又被稱為是日本「北方的華爾街」,而小樽運河也隨著貨運量的增加不斷地擴建。

以上,在這一連串的開發政策與都市規劃之下,小樽加上札幌的無敵組合,也就這麼順理成章地逐漸取代了函館,移居札幌的人口開始直線上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札幌的人口就已經超越了函館,變成了北海道第一大的都市,並維持到了今天。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區>北海道開拓使與移民歷史

1.https://www.kaitaku.or.jp/assets/pdf/about/history.pdf

2.https://sapporo-jouhoukan.jp/sapporo-siryoukan/lekishibunko/sapporo_histry/meiji/meiji2.html

3.https://www.kaitaku.or.jp/about/immigrants/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NANA濕婦
NANA濕婦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