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分享一篇「老闆要我作進入日本市場的計劃..」的文章,今天這篇文章是要來作點更新、多加一些實際的預算數字、細節,希望對在規劃進入日本市場的人有幫助。
如果你是...
你有的問題是像...
延續之前文章,要先說明的是,這裡的核心概念是...「進入日本市場」不是1天、1個月、1年,是5年、10年、甚至更久。如果要花10年的時間進入日本市場,那進入日本市場的第1天、第1個月、第1年要做什麼呢?
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進入日本市場」的全程 (時間/階段)、全盤 (每個階段的重點、預算) 的計劃。
這整個計劃的架構是參照「D2C新創企業的募資階段」來作討論,因為「台灣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基本上跟「從0到1打造一個新品牌」是很相似的。
那日本D2C新創的募資階段是長什麼樣子?
以下的內容是整理 Fabric Tokyo 森雄一郎 的網誌所發表的內容,再針對「台灣團隊進日本市場」的角度作一些調整。
從表裡面可以看出要花的時間、資金,讓大家感受實際上的日本當地市場的規模感。
當然「台灣團隊進日本進日本市場」跟新創終究是不一樣,所以所花時間、資金、花費、營收的數字會有很大的變動。
但時序上來說,每個階段「做的事情」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第0-12個月」「第12-24個月」。(會看到這篇文章的團隊通常是在這個階段)
這個架構來說,建議在進入日本市場的第0-12個月,要把資源花在「了解消費者」,
而且這些「了解消費者」的方式也幾乎是有模版可以參考,一定是「持續性」「大量」「面對面」「一個小時以上」「看著消費者一步一步購買、使用產品」。以預算來說,第一年要花的錢是2000萬日幣 (440萬台幣@0.22) 。
在第12-24個月時,
除了持續了解消費者的同時,針對鎖定的受眾,去作品牌資產的優化
,只要持續性的保持對消費者了解的高清晰度、調整產品,就會發現品牌漸漸地成長。以預算來說,第二年要花的錢是1億日幣 (2200萬台幣@0.22)
這兩個階段要做的事,再用另外一位 Bulk Home 野口卓也 的觀點來說明: 第一階段(第0-12個月) 是不管如何 (不管廣告的成效再怎麼低),先取得1000位購買者,然後再從這1000位購買者裡去了解願意購買的客群、購買的原因、購買的管道等,再從獲得的資訊出發去作產品的定位。
預算的部分,野口的估算是最初期(半年-10個月左右) 要花 1400萬日幣 (308萬台幣@0.22),花費的地方分別是:
第二階段 (第12-24個月) 是在銷售上找到幾個「黃金渠道」。鎖定好定位的消費者後,針對這些消費者去找到(測試出)有可能轉換的「黃金渠道」,
舉例來說,有可能是一則能夠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廣告素材、一篇文圖並茂的開箱文、提供實際體驗的活動,透過各種的嘗試,去發現可以導到消費者購買的「黃金渠道」。
從上面的舉例,應該可以發想出適合自己產品的進入日本市場 (了解消費者)的方式。例如新創類相關產品可以透過日本平台的群眾募資、執行完後針對支援者進行面談;食品、文化類相關的產品可以透過日本當地的台灣祭活動,針對購買者進行面談;電子類相關產品可以上架亞馬遜的商城,再針對購買者進行問卷、甚至是面談;以此累推。
另外,對於進日本市場的台灣團隊來說,上面的架構可能還有一個地方要做修正的是,在最前期「第0-12個月」時還需要做的事情包括了「建立在日本的基本設施」,這些可能包含建立日本法人、日本版的銷售官網、推廣的SNS帳號、在日本的寄送物流。
(其實這幾個在最初期都不是必要條件,有很多方式可以繞過。要建立不容易,要繞過也會增加一些不便性。但如果是用10年來進入日本市場、發展一個品牌的話,那這些都是要作的)
裡面來說,建立日本法人應該是裡面最繁鎖,因為裡面包含了 (1) 準備資本金500萬日幣 (2) 找辦公室地點、簽約 (3) 申請日本法人的行政手續 (4) 申請經營簽證 (5) 申請日本法人銀行帳號。
整個的程序完成會花3-6個月,預算會是100萬日幣左右。
(細節可以參照日本政府的貿易振興機構的官網,有幫海外的企業作設立日本法人費用的試算)
以上的架構,希望能讓對進入日本市場沒有一個概念,但需要在公司裡面提出一個企業、架構的人參考。因為是一個「架構」,所以比較偏「通用性」,很多地方可能需要按照品牌的特性、企業的資源、對於日本市場的重視程度等要素調整。
之後有機會會多用個案,來檢示這個架構、企劃,說明實際上品牌在進入日本市場時,細節的操作跟需要作的調整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