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出離心|諮商與心理治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中文第五版)


📖閱讀筆記

CHAPTER 6 存在主義治療

第二節 主要概念

一、人性觀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它從一種渴望孕育而出,一種渴望協助人們走出身陷的生命困境,這些困境包括孤獨、疏離以及無意義。當代存在主義取向的焦點,在於個人在世上的孤單,以及面對孤獨時的焦慮。「沒有一種關係可以消除存在所伴隨而來的遺世經驗,但是孤獨可以被分擔,透過愛來補價它的痛」。

存在主義對於人性本質的觀點,部分要從這個角度來掌握——我們存在的意義從未固定,且永遠不會固定;我們透過自己的投射不斷地再創造自己。面對我們生活的張力、矛盾和衝突,人們恆常處於一個轉換、蛻變、發展與成為的狀態。「成為一個人」暗示我們要不斷地發現我們的存在,並賦予存在的意涵。我們不斷地質疑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雖然在生命不同的階段所提出的問題不一樣,但是基本的主題永遠一樣。我們提出西方哲學家們思考過的相同問題:「我是誰?」「我可以知道什麼?」「我應該怎麼做?」「我可以期待什麼?」「我要走去哪?」


五、命題四:意義的追尋

2.無意義感

當我們所存活的世界看起來毫無意義時,我們可能會懷疑是否值得再努力,甚至懷疑是否值得繼續活下去。面對人生的必死性,我們會問:「既然人生不免一死,那麼現在為什麼要努力呢?一旦我死去,現在做的一切會被遺忘嗎?既然死亡是必然的,那麼我現在需要為任何事汲汲營營嗎?」我的團體中有一位成員對於個人的意義掌握得相當貼切:「我覺得自己像一本書裡的一頁,每個人都很快翻過,但是沒有人願意讀它。」

在生活中的無意義感導致空虛和虛無感,Frankl稱之為存在的虛無。這種狀態通常發生在一些不願讓自己忙碌於重複性工作的人身上,他們的生命中沒有注定已設計好的目標,因此這些人必須自己創造生命的意義,有時候,生命中的虛無感也會讓人從創造生命意義的努力中退縮回來。體驗無意義感以及建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皆是諮商的核心主題。


六、命題五:焦慮是一種生存的狀態

焦慮源自於生存的奮鬥,以及維持和肯定存在所做的努力,焦慮所衍生的感覺是身為人類所必須面對的。存在焦慮是當我們面對「存在的事實」——死亡、自由、選擇、孤獨以及無意義時的結果。當我們認清死亡的必然性、伴隨疼痛與苦難的抵抗、求生的掙扎,以及容易犯錯的特質,存在焦慮便油然而生。當我們覺察自由的能力提升了,同時對於選擇自由與否的後果更清楚之後,就會體驗到這種存在焦慮。事實上,當我們決定改變生命的方向,隨之而來的焦慮即意味著我們已準備好要迎向改變了。學習傾聽焦慮,讓我們更能勇敢踏出扭轉生命方向的腳步。


七、命題六:覺察死亡與無存

存在主義者並不會把死亡視為負面的事件,而是認為對於死亡的覺察能夠提供生活的意義。人類與眾不同的特質之一就是能夠預測未來,以及認識必死的事實。如果我們想要了解生命的意義就不得不思考死亡。死亡不該被視為威脅,死亡使我們更有動力去珍惜眼前的生活。與其被死亡的恐懼給嚇傻,不如反思死亡的事實來督促自己充分地生活。Deurzen和Adams(2011)說:「生命是個工頭,死亡卻是個師傅。」如果我們拒絕接受終將死亡的事實,那麼生命也終將走味且失去意義。如果我們能了解人終將一死,知道沒有無限的時間來完成我們的計畫,我們將更加重視現在擁有的時光。對死亡的覺察,就是對生命、對創造力產生熱情的泉源。生與死不是對立的兩極,它們禍福相倚。雖然物質上的死亡毀滅我們,但是知曉死亡卻拯救了我們。

Yalom(2008)認為,接受死亡令人們得以用一種更為慈悲的方式活下去。

Frank(2022)主張死亡焦慮導致我們去連結並創造孤獨與絕望感受:「面對死亡可以讓人重生,成為更具覺察、有活力、誠實與真誠的存在。」

avatar-img
101會員
46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想了解如何以企劃思維解決問題嗎?作者提出企劃的四大步驟:確認目的、定義問題、提出解法、精準執行,不僅適用於企劃領域,更能延伸至職場與生活。透過以終為始的目標設定、引發深度思考的提問技巧、提升創意的放鬆法則,以及高效執行的原則,幫助我們掌握思考力與行動力,打造精準且有價值的成果。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有時候回顧我部落格的文章,發現往往自己嘔心瀝血之作點閱數少的可憐... 反而隨意寫、在我眼中跟個版廢文沒兩樣的作品點閱率很高,一直感到很疑惑。我想知道怎樣的文章受讀者喜愛? 搜尋引擎又會推薦給讀者什麼樣子的文章?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她就只是堅守著,就成了一股影響力。 影響力是生活中無形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能力。透過專業、個人生活與靈性生活的交會,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舞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進步,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的著作,旨在鼓勵大家進行大量知識的輸出,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作者還以醫師的身分說明了腦神經科學和大腦能力分配的重要性,以及休息對提升輸出的幫助。如果想提高學習效果,本書提供了許多時用的策略。
Thumbnail
說好故事是有好方法的,只要三分鐘,就能說出精彩動人的好故事,也可以運用在個人自我介紹,對你個人產生好奇心,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無法相信的時候, 千萬不用勉強自己相信;就像笑不出來的時候,完全不用勉強自己要去笑。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身心的訊號,這也是一種珍貴的 #自我保護本能。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想了解如何以企劃思維解決問題嗎?作者提出企劃的四大步驟:確認目的、定義問題、提出解法、精準執行,不僅適用於企劃領域,更能延伸至職場與生活。透過以終為始的目標設定、引發深度思考的提問技巧、提升創意的放鬆法則,以及高效執行的原則,幫助我們掌握思考力與行動力,打造精準且有價值的成果。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有時候回顧我部落格的文章,發現往往自己嘔心瀝血之作點閱數少的可憐... 反而隨意寫、在我眼中跟個版廢文沒兩樣的作品點閱率很高,一直感到很疑惑。我想知道怎樣的文章受讀者喜愛? 搜尋引擎又會推薦給讀者什麼樣子的文章?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她就只是堅守著,就成了一股影響力。 影響力是生活中無形的力量,每個人都有影響他人的能力。透過專業、個人生活與靈性生活的交會,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舞台,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在每天的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進步,成為值得被追隨的人,也能為他人帶來正向的影響。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的著作,旨在鼓勵大家進行大量知識的輸出,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作者還以醫師的身分說明了腦神經科學和大腦能力分配的重要性,以及休息對提升輸出的幫助。如果想提高學習效果,本書提供了許多時用的策略。
Thumbnail
說好故事是有好方法的,只要三分鐘,就能說出精彩動人的好故事,也可以運用在個人自我介紹,對你個人產生好奇心,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無法相信的時候, 千萬不用勉強自己相信;就像笑不出來的時候,完全不用勉強自己要去笑。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身心的訊號,這也是一種珍貴的 #自我保護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