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給他爸]

茶米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校園師生對話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很多人都以為,

持家是一個母親的大任。


其實,

爸爸才是家和的中軸,

幸福家庭的關鍵,

並不是媽媽!


▪️


「抱歉我在開車,你打給他爸。」


心想這家長怎了?

連稱謂都省了,

真沒禮貌⋯


「媽媽,爸爸好像退出群組了耶!」


媽媽立刻傳來爸爸的通訊掃碼,

我無奈按了加入。


「你加他!加他好友,去跟他爸講!」


幾分鐘後,

媽媽又傳來:

「老師,現在停紅燈,很抱歉我真的很忙,是我沒把小孩教好,造成您的困擾,對不起。爸爸其實比較有時間,所以以後都跟他聯絡比較快。」


後面連續傳來三個「對不起」貼圖。


很快,換爸爸傳來訊息。

「老師好,請問我家XX發生什麼事?」


「爸爸,XX今天課堂和老師起衝突⋯」


可能是第一次跟老師聯繫,爸爸禮貌且耐心。


▪️


班級的家長群組裡,

成員大多是媽媽們,

爸爸加入的比例ㄧ般偏少。


老師們也習以為常,

且要聯絡孩子的事,

多會選擇先找「相對熟悉」孩子狀況的媽媽。


然而,

我感覺這是一位忙碌且無助的媽媽,

一位想辦法讓爸爸可以有更多參與的媽媽⋯


▪️


我想說:

「媽媽,妳無需覺得愧疚、覺得對不起的。孩子又不是妳一個人的責任!需要爸爸多參與,直接跟我說呀!我們可以合作呦!」(哈)


傳統的家庭關念裡,

多認為男主外女主內,

孩子不管有什麼樣的問題,

都是第一時間找媽媽,

好像媽媽就是萬能的。


可在一個家庭裡,

爸爸如果是擔當的,

除了自己的工作外,

他也愛妻子、愛兒女,

更愛護這個家庭,

那麼媽媽就會內心平靜穩定,

孩子自然充滿安全感,

這樣家庭當然和諧美好。


媽媽為什麼會常常情緒崩潰呢?


往往是因為撒手不管的爸爸。


媽媽內心有很多孤單壞情緒,

沒能得到另一半的理解與協助,

就容易失控遷怒於孩子的種種。


所以說,

爸爸才是「家和」的中軸,

是爸爸決定了幸福家庭的走勢,

一個家庭情緒價值的底層擔當。


#爸爸當如大樹給媽媽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家和萬事興,

但你知道這句話的前半句是什麼嗎?


「父愛則母敬,母敬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則萬事興。」


#爸爸才是那幸福家庭的重要關鍵呀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茶米老師的沙龍
12會員
127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茶米老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1
老師們講得氣憤,大家都為那位倒霉的同事抱不平。 某學生在段考夥同同學一同舞弊,依照校規,該生及配合的同學,均予以記過並且段考分數打折計算。 經過冗長的處理確認,接下來就是要通知家長了。該生家長接到電話通知的當下,直說他簡直無法相信, 定是老師搞錯了。 「老師,我管教孩子一
Thumbnail
2025/04/11
老師們講得氣憤,大家都為那位倒霉的同事抱不平。 某學生在段考夥同同學一同舞弊,依照校規,該生及配合的同學,均予以記過並且段考分數打折計算。 經過冗長的處理確認,接下來就是要通知家長了。該生家長接到電話通知的當下,直說他簡直無法相信, 定是老師搞錯了。 「老師,我管教孩子一
Thumbnail
2025/01/19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面對孩子(他人)的負面情緒, 你很認真的學習並嘗試專家們教的:『先關注情緒』 什麼要注意的說話方法呀,步驟呀,合適的場景等等, 都一一照做了。 奇怪? 怎還總是踢鐵板呢?! ◾️ 情緒對話為什麼備受關注呢? 為什麼要先關注情緒呢? 因為 只有
2025/01/19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面對孩子(他人)的負面情緒, 你很認真的學習並嘗試專家們教的:『先關注情緒』 什麼要注意的說話方法呀,步驟呀,合適的場景等等, 都一一照做了。 奇怪? 怎還總是踢鐵板呢?! ◾️ 情緒對話為什麼備受關注呢? 為什麼要先關注情緒呢? 因為 只有
2024/08/10
湯米提早進入了青春期了, 青少年該有的生理心理特徵, 他是ㄧ個都沒少! 跟他四個月就發牙, 三歲就冒第一根白頭髮一樣, 什麼都來得好快。 好在, 媽媽每天都有在練, 每天都有在應對青春少年仔呀。 ▪️ 曾經有一個媽媽跟我說: 自己在一個比較嚴厲的家庭裡長大,
Thumbnail
2024/08/10
湯米提早進入了青春期了, 青少年該有的生理心理特徵, 他是ㄧ個都沒少! 跟他四個月就發牙, 三歲就冒第一根白頭髮一樣, 什麼都來得好快。 好在, 媽媽每天都有在練, 每天都有在應對青春少年仔呀。 ▪️ 曾經有一個媽媽跟我說: 自己在一個比較嚴厲的家庭裡長大,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