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凍傷」跟「凍瘡」其實差很大!

2024/01/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幾天天氣真的有夠冷,很多高海拔的山區也都下雪了,在亞熱帶的台灣能看到這樣的景象的確不太常見。如果想直接衝到山上看雪景也好,或是待在家中從社群平台上欣賞網友們分享各地的雪景也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保暖做好。

因為長時間接觸低溫,不但會造成皮膚受損,甚至可能產生不可逆的功能傷害。尤其在台灣大多數日子氣溫並不會這麼寒冷(低於十度),一旦突然遇到霸王寒流而有所疏忽的話就可能會出問題。氣溫突然下降其實對皮膚來說是一種震撼教育,這時候皮膚為了保持身體中央體溫的恆定,就會產生血管收縮把血流從表層導到深層,所以有不少人就會有「手腳冰冷」的狀況。嚴重的話甚至會產生以下變化:

手足發紺(Acrocyanosis)

手指、腳趾與甲床會產生對稱性呈現藍紫色變化,但不會疼痛或造成傷口。

大理石樣皮膚(Cutis marmorata)

也可以稱為網狀青斑(Livedo reticularis),常見在手腳甚至是軀幹皮膚產生均勻分佈的紅紫色或藍紫色網狀大理石紋的變化,但不會疼痛或造成傷口。

以上的問題如果身體沒有異狀是不須特別治療,通常在回溫後皮膚外觀就會恢復正常。


此外長期處於寒冷濕度低的氣候,也會讓皮膚或是嘴唇表面缺水而產生「乾癢脫屑」「唇炎」。這時候如果加上過度清潔、洗熱水或泡溫泉,就會產生「缺脂性皮膚炎」,尤其在中老年人特別常見。此外在寒流來時有時候會造成「神經型玫瑰斑」發作甚至「乾癬」、「脂漏性皮膚炎」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此外,跟寒冷相關的皮膚問題中,有兩種特別容易被搞混的就是「凍傷」與「凍瘡」,以下簡單跟大家說明一下就很容易了解差異。

凍傷

凍傷的英文是Frostbite,簡單說就是由於處於零度以下環境造成皮膚傷害的總稱,容易發生在手指、腳趾、耳朵、鼻子以及臉頰。依照不同的嚴重度一般可以分成三或四級:


  • 第一級-輕度凍傷(Frostnip):這時候皮膚會變僵硬、顏色也會變白,變硬,皮膚的感覺會變弱甚至失去觸感。而皮膚在後續回溫後,會產生麻木感或針刺痛感,顏色會變紅但不會產生水泡或水腫,通常康復之後也不會產生後遺症。
  • 第二級-淺層凍傷(Superficial frostbite): 這時候低溫已經造成皮膚上層組織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在皮膚回溫之後會產生明顯熱痛感與紅腫變化,而且會產生小水泡、皮膚破損甚至疤痕。

皮膚科醫師在皮膚疣使用冷凍治療,有時候會產生小水泡就是造成人為淺層凍傷讓表皮壞死脫落而達到治療效果。


  • 第三或四級-深層凍傷(Deep frostbite): 這時候低溫已經造成皮膚下層組織不可逆傷害與壞死,所以在皮膚回溫之後會產生嚴重大水泡與血泡,而且會造成皮膚潰瘍甚至是乾性壞疽(Dry gangrene)而造成自體截肢(Autoamputation)的後遺症。

高山山難新聞中的倖存者,常會產生肢體傷殘的狀況,就是因為深層凍傷的後遺症。


凍瘡

凍瘡(Pernio/ Perniosis、Chilblains或Cold sore)是一種皮膚血管對於低溫或濕冷環境產生不正常血管收縮擴張反應而造成發炎反應,好發手指與腳趾的指(趾)背與指(趾)腹、指(趾)關節處、足跟、耳朵與鼻子...等末端部位皮膚,會產生紅腫、灼熱、刺癢、疼痛,甚至帶點紅紫色的斑疹、丘疹、斑塊與結節,嚴重的話也可能產生水皰或膿皰。凍瘡常發生於溫帶國家,病程上可能反覆發作。

凍瘡跟凍傷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凍瘡並非零度以下的溫度對皮膚組織造成物理性傷害所致,而是低溫(0°C 到15°C)環境加上特殊體質狀況才會發生。
  2. 凍瘡好發在女性、小孩以及抽菸者。
  3. 凍瘡可以是Covid-19感染表現之一
  4. 凍瘡會跟內在內在特定疾病有相關,需要謹慎鑑別診斷。
  5. 凍瘡在回溫之後通常會慢慢改善不會造成皮膚永久傷害。

所以大家如果想要去玩雪或滑雪,就要注意不要在戶外待太久以免被凍傷。如果是強烈寒流來襲在戶外時,手腳、臉頰與耳朵就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長時間吹冷風。在家中洗碗、洗衣或拖地時建議戴手套,不要長時間直接接觸冷水。如果家中是地磚或大理石地板,冬天走在上面也記得要穿襪子與拖鞋。只要多注意一下以上細節,在冬天即使是天氣寒冷,皮膚還是可以安然無恙、平安度過喔!

在「邱品齊醫師的幸福美肌學院」付費訂閱專題中,我將持續發表有關肌膚養護、疾病治療、化妝保養品評測、新聞剖析以及熱門話題等精彩文章。加入專題訂閱會員,不僅可暢讀所有付費限定文章,更可享加購付費提問諮詢等,各種額外福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