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台改版,許多人討論如何寫出更好的文章。大家紛紛分析自己的數據後台,並提出來分享和討論。在這裡,我也想藉此機會,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談談創作者的數據思維應該是什麼。
首先,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要養活自己。要養活自己,就必須讓自己的文章賣得出去,吸引更多人訂閱、喜歡和贊助。因為創作者並不是出來做善事,而是要以文化創意為生。
我帶團到國外參展非常多次,參加展覽的文創廠商第一件事問的通常不是費用、飯店或攤位,而是「人多不多?」。這是因為人數會決定銷售金額。人少,銷售金額就少;人多,銷售金額就多。因此,他們首先要判斷的是,有多少人值得投入多少資金去參加這個展覽。如果展覽來參觀的人多,才能夠產生足夠的銷售額來支付這趟展覽的開銷。如果沒有人來,即使是免費的,他們也不願意去,因為那只是去撐場面當義工。
從這個角度來看,創作者就如同文化創意廠商一樣,需要有非常多的人來看他的文章,也就是所謂的瀏覽量。瀏覽量越高,代表越多人看到你的文章;越多人看到你的文章,就代表這篇文章銷售出去的機會越高。
有人不在乎瀏覽量。其實,這裡可以很明白地說,沒有瀏覽量,你就什麼都沒有。因為瀏覽量是一切的開始。你的文章再好,沒有人看,其實就是日記,寫給自己看而已。越少的人看你的文章,你看到的數據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數據的變動性是非常大的。
因此,創作者要重視數據思維,尤其是瀏覽量。要分析瀏覽量的構成,了解你的文章吸引了什麼樣的受眾,他們是什麼年齡層、性別、興趣愛好等。只有了解了你的受眾,你才能創作出更符合他們需求的文章,提高瀏覽量和銷售額。越高的瀏覽量,數字越準確。
假設你的文章50個人看,10個人按喜歡,2個人收藏,1個人留言;另一篇文章有1萬個人看,有多少人按喜歡、收藏、留言?你會相信哪一個數據?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就是1萬個人看的文章。因為瀏覽量是衡量文章受歡迎程度最重要的指標。瀏覽量越高,代表越多人看到你的文章,也代表你的文章更有可能被喜歡、收藏和留言。
通常文創廠商出國做展覽,都會先了解這個展覽的參觀人數。因為參觀人數決定了銷售額。參觀人數越多,銷售額就越多。因此,文創廠商要判斷是否參加這個展覽,首先要看這個展覽的參觀人數。
例如,有一次一個中國的地方政府單位找來我,希望我們能夠支持他們舉辦的展覽,創造台灣的地方特色。這個展覽距離開幕只剩25天,時間非常緊急。我問他們需要多少廠商支持,他們說需要200個攤位,也就是200家廠商。我告訴他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找到這麼多廠商參加展覽,我需要一定的費用。他們表示理解,並同意支付費用。
後來,這個事情也順利完成了。200個攤位在5天之內就報名額滿,10天後所有的廠商都把2萬報名費全部繳清。我向政府單位報告說,事情已經處理完畢了。他們非常意外,因為他們認為如果我能夠找到50家廠商來,他們就很高興了,沒想到200個攤位直接都客滿。
為什麼這個事情能夠做成?其實背後有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我有準確數據。我知道有多少廠商願意在10天內參加展覽,也知道有多少人願意在20天內參加展覽。我把這些訊息結合起來,推算出大概有多少廠商會願意參加這次展覽。所以,這次的展覽非常成功,大家都非常滿意。
講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創作者,你們第一個要注意的一定是瀏覽量。就像你去看YouTube的時候,都會觀察影片左下角的那個數字,也就是有多少人看過這個影片。這個數字代表了這個影片的熱門程度,也代表了非常多的訊息。通常,你會怎麼看影片?你會看到很少人看的影片?相同的議題,你會點擊哪一部影片來看?通常是點閱率最高的那一部來看,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瀏覽量是一切一切的開始。因為沒有瀏覽量,就沒有人看你的影片、讀你的文章、給你留言、按讚、給你愛心、幫你收藏。當然,你也可以分析愛心、讚、收藏佔瀏覽量的比例,等等各式各樣的數據。但你有沒有發現,瀏覽量就是你的分母,其他的所有數字才是你的分子?這樣說起來,沒有分母就是沒有一切,分母等於零就是一切都沒有了。
所以,我才要強調,創作者的數據思維其實是從瀏覽量開始的。因為沒有瀏覽量,就沒有一切。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數據分析方法:按時間段分析:每週、每月、每年的瀏覽量趨勢如何?按來源分析:來自哪些渠道的流量最多?按受眾分析:各年齡層、性別、興趣愛好的受眾占比如何?按內容分析:哪些類型的文章瀏覽量最高?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創作者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從而調整創作策略,提高文章的質量和受眾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