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看文言文爭議:讀〈廉恥〉也不會比較有廉恥好嗎

2024/01/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雖然這個風波都過去好久了,不過容我炒一下冷飯。作為一個剛考完學測的高中生,如果沒有對我們的古文來做個指指點點,就枉費了青春,是吧(大誤)

文言文,要存要廢?

首先,最為急迫的,當然就是得捋清最基礎的問題:「文言文應不應該廢除」。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底蘊」。有人會說,這個回答沒有說服力,甚至有些可笑;也有人會說,這叫不尊重原住民。不過筆者自認這個理由是很站得住腳的:其一,到了高中階段,多數學科都已經脫離了實用範疇,而國文科既名為「國」文,它不擔起承載文化的任務,那要給哪一科承擔?其二,中華文化在我國是主流文化這點無法否認,如果要基於尊重多元族群,為各族群設計不同的教材,那確實是值得商討的,不過在現行教學內容統一的情況下,則勢必以中華文化為主吧!

文言白話,功能大不同

在存廢問題部分表明筆者立場後,其次討論的問題便是比例。

一零八新課綱,把文言文比例從原先的約五成調至約四成。當時,這樣的調整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宣稱政府意欲消滅文言文。筆者認為這屬實是有些反應過度了。

筆者認為,文言文與白話文在國文教學上各有其功能:文言文讓學生能夠一窺古代所謂的「經典」,即前面所說的「文化底蘊」的厚植;白話文則用來傳授新穎的觀念、多元的知識與現代的思想,即新課綱強調的「多元導向的人文素養」。至於具體比例,只要不要過於偏重(其中一方超過七成),那筆者皆認為是可接受的。

讀聖賢書,不一定是聖人

文言文選文更動一覽

文言文選文更動一覽

選文問題,是北一女國文老師大力抨擊的一大部分。

先說刪除的部分,不知道是不是我們老師教得比較認真、書商選文比較認真,除了〈與陳伯之書〉、〈指喻〉與〈廉恥〉之外,筆者都有在各式教材裡讀過(沒錯我就是那個沒讀〈廉恥〉的人)。筆者不認為,這些文學經典真能發揮所謂「維護道德」的作用,尤其到了高中,一個人基本什麼性都將差不多定型了。

著名斯多噶哲學家塞內卡,一面著書立說,教人遵循倫理道德;一方面貪戀財富,飽受爭議。連富有哲思的人都不一定能知行合一了,更遑論要讓一個平凡的高中生能夠如此。

文學經典,乃至於任何創作與研究,本就是只能讓那些願意學的人精益求精,而無法讓那些不願學的人迷途知返。基於這樣的事實,再結合筆者前面所述的:若當真願意學,教材並不難找,那些「刪選文將帶來負面效果」的論調,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新的選文,確有其功能

多選的兩篇,其品質,筆者認為值得討論。〈鹿港乘桴記〉,就其內容而言,不過就是一篇滿清腦粉所寫的、毫無邏輯可言的謾罵埋怨文;但就其文字而言,其難度或許可與〈諫逐客書〉並列文言十五前二難讀的文章。是故,筆者認為其價值在於文字艱深可供學生挑戰,同時,教師亦可藉此文章,引導學生思考正確的歷史脈絡,而非對文本照單全收。〈畫菊自序〉,一篇文字難度不高,不過內容值得稱許的臺灣本土駢文:以男女典例並陳、同主流價值觀折衷等寫作手法與論述,在父權主義仍盛的時代,委婉表達了女權思想,實為表達力之實踐佳例。

至於原先就有,後來也未被刪的十二篇中國文言文,再輔以豐富的補充教材,要讓有學習意願的學子培養相當的文化底蘊,也是足夠了。

聽說考教比例很失衡?

最後的問題是,考試考的與上課教的範圍,是否能夠對應?

筆者以自身方才考完的一一三學測國綜來觀察,其所涉及的「文言文形音義」題型不過僅兩題,而選項內容完全是古文十五選文範圍,不需要任何額外學習,即可作答。

結論

總而言之,我並不認為,當今的文言文教育,當真有如某些批評者所說的那般罪該萬死。

當然,人人都可以表達、宣揚其理想的教育應是什麼樣貌。不過請講求邏輯與論證,而非直覺,去脈絡化的立論,更是大可不必。
2會員
6內容數
記錄自己的讀書歷程,也供想要入手、翻看某本書的朋朋們參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