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學老師的故事

2024/02/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對伊莎貝拉雨蓓的認識來自於念大學時看了一部她主演的電影: 《編織的女孩》。故事講什麼全不記得,但就沒忘記她在片尾空洞的眼神,彷彿靈魂已經被鎖在一個不見天日的地方了。

晃眼一過,歲月無情。伊莎貝拉雨蓓在螢幕上的樣子仍然看不出老態,這回她演一位教哲學的高中老師。當然,這也難不倒她,總覺得她所有的角色都是那麼特立獨行,和妥協無份。這部法國片片名《L'avenir》是「未來」的意思,中文翻譯成《愛情未來》,加上愛情有點俗,連文藝腔都沾不上,可惜了。

電影內容其實也很平淡,描述伊莎貝拉雨蓓這位中年的哲學老師,在短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丈夫出軌(也是高中哲學老師),而後離婚;依賴又任性的母親接著過世;自己過去寫的一系列哲學教科書被出版社嫌棄沒市場;兒女對她也有些隔閡(因為她的心事都和自己教過的高徒分享)。影片中我們仍可以看出她努力扮演好每一種身分: 女兒、妻子、母親、師長。客觀地說,她也算是方方面面都稱職了。

看完這部片,我不知道重點該擺在哪裡? 失了味的婚姻生活? 女性有自己一片天才是最重要? 時候到了要放手? 人生要善待自己? 坦白說,我想都可以套用,但用力過猛就陳腔濫調了。許多場景除了瑣碎的生活對白,就是關於哲學的思考。畢竟她是哲學老師,而且又是法國人,話題中有哲學命題很自然(我覺得世界上再沒有像法國人這樣人人愛談哲學了)。基本上,她的人生困境平凡無奇,她沒張牙舞爪,也沒清高淡定,就是用知識分子的文明調調去面對,例如和前夫分財產時,她唯獨對前夫拿走一本重要的書發脾氣,因為裡面寫了很多重要的眉批。我不認為這含有矯情成分,反而讓我看到一位熱愛哲學的高中老師她的生命有一種飽滿和清亮。

片中有段場景是她去山上拜訪過去的高徒順便待在那裏度假散心,那裏群聚了一批憤青,喝酒吸大麻高談闊論。曾經短暫擁抱過共產主義的她,看著這批離群索居卻又對前途茫然的年輕人,已經無力談論烏托邦的夢想,只能困在她中產階級的失敗婚姻中,抱著貓在夜裡哭泣。哲學對世俗的小情小愛往往高冷無力。但是,她在她母親教堂告別式上的致詞,卻誠實到令人動容:直接抱怨上帝對她的遭遇沉默;懷疑上帝是否在意她的哀傷,卻在最後說了一句讓我很驚訝卻感動的話

" Rien ne me serait trop cher pour l'éternité. " (和永恆生命的代價相比,這些都又算的了什麼 ! )

希望我沒聽錯,因為我覺得哲學通常都是用來質問上帝的,她卻做了這樣一個反轉式的結論。不過她也說了,我們的人生就是在對上帝的質疑和信念中交織而成的。她讓我想起了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一位對上帝賭氣很久的偉大作家。他那本《戀情的終結》(The End of the Affair),是我會重複讀的小說,希望未來有勇氣寫下我的讀書心得。


55會員
27內容數
我喜愛寫作,希望在這個園地能和一些喜歡文字的格友交流。目前定居美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