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東西》改編自蘇格蘭作家Alasdair Gray的同名小說,被視為《科學怪人》的衍伸作品,於2023年9月在第80屆威尼斯影展上首映,榮獲金獅獎。在台灣於2024年春節期間上映,成為春節期間賀歲片新選擇之一。
女主角扮演被天才科學家「上帝」拯救回來的「貝拉」也是「維多利亞」。「上帝」將懷著身孕自殺的維多利亞帶回診所,替她剖腹取出嬰兒,將嬰兒大腦植入維多利亞腦中,以此方式讓她重生,取名為「貝拉」,因此貝拉沒有過去的記憶、經驗,可以說她是一名擁有大人外表的嬰兒。
故事的展開從科學家聘請學生麥斯觀察、紀錄開始。貝拉在科學家、管家及麥斯的照料下,飛快地成長,漸漸對外界世界感到好奇,有天決定跟 #馬克魯法洛 飾演的無良律師私奔、環遊世界。貝拉的「自我覺醒」在這趟旅程就此展開......
相信大家在這段時間,已經看過許多影評對於貝拉自我覺醒後「性慾解放」的許多解析,本文不再側重於「性慾解放」的描述,將以維多利亞時期「社會層面」介紹故事背景~
故事發生於英國19-20世紀初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此時正處於 #工業革命 和 #殖民主義 的高峰期。
工業化發展加速了英國社會經濟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工業革命雖然促成英國經濟成長,成為世界列強之一,促使中產階級數量大增,但也加劇了社會階級的分化,勞工階層面臨著貧窮、低薪、不安全的工作環境等的問題。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造成許多像 #勞工運動 的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作為對資本主義的回應。
電影中有一幕是在郵輪上的情節,貝拉與哈利一起站在郵輪的甲板上,他們代表佔有資本主義優勢的中產階級,哈利帶她往下俯視觀察社會底層的人們正飽受折磨狀況,反映出資本主義下的階級社會,勞工階層與中產階級生活狀態的天壤之別;電影中不斷有人教導貝拉「禮儀」和「規矩」,然而貝拉選擇不遵循上流社會所謂的禮儀與習俗,為追求個人自主權,選擇從事性工作,她與朋友經常參加社會主義聚會,這反映出她對社會階級不公的不滿,及個人自主性和社會正義的追求。可以由以上電影片段中窺探該時代的社會背景。
《科學怪人》是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的作品,瑪麗·雪萊生活於維多利亞時代,該作品為第一部西方文學科幻小說,該故事內容反映了對於科學與倫理、技術與道德的反思。
《可憐的東西》被視為《科學怪人》的衍伸作品,貝拉作為「女科學怪人」在戲中的表現也正點出社會道德框架的問題,個人認為也呼應當前社會對AI科學發展倫理問題的討論。
雖然「後現代」的興起大約在二十世紀,但電影中不斷出現許後現代美學的呈現,像是「上帝」家中的各種實驗寵物:狗頭雞身動物等等。(大家去看了就知道有多怪誕!)
後現代主義挑戰「將文化視為固定和階層性」的傳統西方觀念,符號與現實之間的界線瓦解。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對主流文化和權威的質疑、對真理和現實的多元解釋。
而《科學怪人》與《可憐的東西》中探討的科學與倫理的衝突、反對傳統與既有的框架規範等這也恰好符合「後現代主義」關注的問題之一。
文|噹編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