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本事:英國寫作教母的創意指引與私房筆記》(下)

2023/12/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關於作者:伊莉絲‧華莫比達(Elise Valmorbida)】

身兼作家、平面設計師、創意寫作教師與獨立電影製作人,其小說作品有《幸福結局之書》(The Book of Happy Endings)、《電視總統》(The TV President)和《纏繞的棍子》(The Winding Stick)。近期作品《山間聖母》榮獲「維多利亞總督文學獎」。

 

raw-image


【本書大綱】

本書介紹創意寫作的三大特色:

第一:點燃對寫作的熱情。生活無所不能寫,新聞、歷史故事或現有的作品都可以拿來改編。

第二:運用各種感官增進寫作技巧,不要只依靠視覺,味道能喚起回憶、聲音能呈現臨場感、觸覺能感受溫度,所以寫作也能提升你的覺察力。

第三:寫作有益身心健康。為了描寫場景與體會角色的心情,你可以安排一段旅程。

 

【從寫作中學習到什麼?】

 1. 收集素材是與人交流的好機會

不要讓缺乏相關知識成為寫作的障礙。為了尊重你要寫的題材,除了要多閱讀相關的書籍,也應該要根據你所設定的場景進行探勘,因而可以安排一趟短暫的旅行,以獲得第一手的體驗,包括看到陌生的風景、感受天氣的變化、隨機挑選餐廳,以及多與當地人互動。

例如:若想寫一篇犯罪小說,那不妨去參訪監獄、採訪法醫或犯罪心理學家等等。你就有機會去以前未曾想到的地方,並獲得特別的經歷。

 

2. 用寫作來交朋友

「狗」是創造人際關係連結的大師,而且效率驚人。因為只要在路上看到有人遛狗,就可以隨便講兩句話與對方搭訕。

即使作家不善與人言辭交際,但寫作就像狗一樣有親和力,有助於與人互動。寫作能開啟對話,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進而發展出友情。

 

3. 寫作讓你常保年輕的心

腦神經學家從病人中得到靈感。例如:失智者失去理解和識別事物的能力時,周圍的世界變得陌生而新奇。熟悉的事物變新鮮,我們的內心也重新開機,突然對身邊的人事物不覺得厭倦了。

小時候,我們的感覺都很強烈,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又新奇,因為我們尚未被偏見或熟悉感所麻痺。所以,保持"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專心投入創作,就能釋放另一個自己。

而這個被釋放後的自己永遠不會感到厭倦,正如童年時單純而無知的你,由此可知,寫作可讓你保持年輕。

 

4. 寫下負面經歷的療癒力

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承受你內心不為人知的痛苦。根據研究發現,時常寫下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健康狀況會比較好,而且看醫生的次數也會減少。

面對日常的煩憂和悲傷,作者的寫作療法是,列出令人沮喪的事情,接受它、面對它,最後再去想如何解決它。總之,就是面對問題,並認清它們的本質。

當逐一列出煩心的人事物後,發現事情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也就不會那麼煩心了,所以即使寫作不能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化解一些痛苦

 

5. 「失敗」不是真的失敗

任何創作都有失敗的可能。如果每天都在創作,挫折感一定會時常出現,一次又一次打擊你,就像每天生活在懸崖邊一樣。任何一種「創作」都是在產出某種以前不存在的東西,創作時勢必得不斷嚐試錯誤。若想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就要試著慢慢接納失敗的必然過程,這樣就能成為有經驗的創作者。


失敗是懸崖,也許你會失足掉落,但也可能會長出羽翼一躍而起。

 

6. 永遠保持初心

美國管理學者曾提出了「學習四階段」理論:

1) 第一階段,「無意識地不能」:你沒有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的人事物。這種無知是初學者才能享有的幸福感。

2) 第二階段,「有意識地不能」:你意識到個人任務的範圍和複雜度,雖然你的程度還不夠,但你知道如何學習和改進。

3) 第三階段,「有意識地能」:你發現自己做得到,但必須刻意的保持專注。

4) 第四階段,「無意識地能」:不需刻意,自然而然就能完成。

認真而迷人的寫作者,通常在創作時是處於第三階段,即「有意識地能」。

 

7. 出版不是最終的目的

作者提到,當你寫作的欲望大過於出版上市,那你發表作品時,會感到更加快樂。若是為了獲得名聲,那更不要投入寫作,越渴望外在的成就,內心就會更感到空虛和不滿。它們像糖霜一樣可口,卻很快就會溶化掉,不如改變你的視角,由內而外看待寫作的價值。 

 

【個人感想】

1. 作者說我們剛開始寫作時,一定是對於虛構或非虛構的內容都不夠了解,但我們可以先寫我們知道的東西,然後再去發掘補充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藉著寫作投入新的世界。這點我個人非常認同,因為我也是常常會運用這種方式。

在確定一個寫作的主題時,我會先把自己知道的部分先寫出來,然後不知道的部分再去找資料來補充,而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對於這件原本你不知道或一知半解的事情,會變得更加瞭解、更有印象,知識也會在這種情況下慢慢累積。所以藉著寫作投入新的世界,除了可以吸收新資訊外,還可以得到因充實而感到快樂的附加價值。

 

2. 收集素材的確是與人交流的好機會,我個人也曾因為想在同一個地點,拍攝不同時段的照片或影片,而在一週內多次 (甚至同一天兩次) 重覆造訪某個地點,然後每次去常會與不同的人有所交流。

例如:用餐時,賣餐點的阿姨,會淘淘不絶的介紹它的某樣商品,為什麼會是招牌,因為它的製作過程是如何繁瑣、食材的用料是如何講究,進而發掘有趣的問題和獲得原本不知道的知識。

或是偶遇不熟悉路況的觀光客在問路,借由問路的過程,也可以有所互動和交流。

 

3.回收曾經的資源再次創作,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人生每個階段的想法都在變化,經過歲月的洗禮,你的心境會不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樣了,也許以前覺得困擾和痛苦的事,現在只會莞爾一笑。

所以曾經收集的碎片、廢料和原本想遺棄的作品,現在拿來二次運用,反而可能激發更多靈感,成為創意寫作很好的素材。


4.「試試不按牌理出牌」和「創造隨機的元素」,我會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嘗試。有時每天制式的生活方式,會讓人覺得生活有種枯燥的麻痺感,不按牌理出牌和創造隨機的元素,應該會讓生活注入一些新鮮感,用不同的思維去打開既有的制式框架。

為了實踐"不按牌理出牌"的效果,今早上班前,我捨棄了原本常走的路線,刻意繞遠路,走到比較遠的地方,穿梭在不太熟悉的巷弄間,卻無意間發現了一家"港式麵包專賣店",位於不是很明顯的地點,很容易被走過路過而錯過。

心想,原來這邊附近還有這麼特別的麵包店,於是買了"菠蘿包"、"叉燒包"、和"沙嗲牛肉包"這三種港式的特色麵包。今天的不按牌理出牌,除了讓我得到意外的收穫(特色美食),或許還可以來寫一篇關於港式麵包的文章。


raw-image


5. 作者說有同理心才能寫出複雜的角色,個人也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常常換位思考,或透過對方的視角看世界,我們也就有了"同理心"。這樣才能寫出各種不同又深刻的人性面向。

這讓我想到了林燃(創作小說家)最新的小說「阿嬤ㄟ話」。裡面出現了很多複雜的不同性格角色,第一次看還需要"家譜"的圖表輔助介紹才能搞清楚,這一大家子裡面的成員。

以前覺得八點檔的某些類型戲劇都很灑狗血,現實生活中應該不會這麼誇張,而從這部小說所呈現的內容才知道,原來八點檔的灑狗血劇情,可能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 (笑)。

重點是這部小說的人物性格都刻畫得很到位,讓讀者也能隨著劇情的高潮迭起深入其境,雖然平常我個人較少看灑狗血類的影劇作品,但我覺得「阿嬤ㄟ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說。

 

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用手機隨手拍下影像,也許是走路時,看見被雨水打落在地上的一朵花;也許是聚餐時,喝到的某一杯裝飾美麗的咖啡.... 都是當下的一種記錄,或許影像也有自己的話想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