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有些灰、霧白得像是隨時會流下一滴淚,但人聲雀躍、似是許久不見的大晴天。
或許真是如此。
氣溫颯爽,下了火車走在港邊的道路上,風有些劇烈的刮。
這是基隆難得的大晴天,不下雨而天光美好的大晴天。
***
都說基隆是雨都、高雄是港都,但總感覺這兩個名號都應該歸基隆莫屬才是。從車站出來,印入眼簾的便是透著霧色的基隆港,若是在高雄車站,要到觀夕聖地西子灣還要轉乘捷運再走一段路呢。
2024的第一場個人輕旅行,單趟車程一個小時,在當地待了三個小時,總共五個小時的時間甚至不需要涵蓋用餐時間。這是從台北到基隆的小旅行,一個台北人平時不太涉足的地方。
不知怎麼的,台北人在假日總喜歡往宜蘭跑,或是桃竹苗那些往南的城市,基隆的存在太近又太遠,近得讓人覺得想要的話隨時可以去、遠得讓人發覺上次踏足可能是十年以前的事。
乘著意外之興發現的新書講座、搭著北北基桃1200坐到飽的月票,我一個人來到了台灣北海岸這腹地太狹小而無處施展的城市。
雖說喜歡一個人旅行,但一個人走在路上卻是有些不擅長。
害怕著走在陌生道路上的遺世感,還記得去年曾試過桃園半天輕旅行,那種格格不入被路人旁觀的警醒使我的腳步越走越快,甚至連計畫好的觀光區都不敢久留,像是耳朵成了畏光的眼睛,藏在頭髮之間不敢出聲,而一旦風吹草動便全心崩潰。
然基隆卻不是如此。
走在路上的心情輕盈,經過一座座為安全祈福的廟宇,狹小的道路有些行人不便,空氣有著海水的味道。遺世感不知怎麼的默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想好好認識這座城市的心情、謂做好奇。
***
講座前還有一點時間,在手機不離身的時代,說走就走的旅行成了能輕易達成的目標,於是我說走就走,決定讓自己來一趟基隆小書店巡禮。
沿著忠二路往前走,過了高架便是仁三路,顧著看地圖中街區的分佈,我沒發現自己正在邁向那不該靠近的地獄,基隆廟口夜市。
如果說一個人看電影是單身兩年才能練就的技能,那一個人逛夜市大概是成為勇者打倒魔王的等級吧。
雖說是假日,但下午兩點天色正好,不知為何那夜市卻人滿為患,攤商叫賣聲林立、觀光客們佔據了整個街道。我靠著意志力將自己的存在縮小,用光速前進在人牆中鑽進鑽出,悄無聲息的踏出了通往目的地的一條窄道,不敢回頭望向那瞬間又被人群淹沒的蹤跡。
穿過障礙便是旅程中途站的小獸書屋,站在騎樓的樓梯口前有些躊躇,身上被人群沾染的嘈雜味道還未散去,不敢前進。
***
入口是一座通往二樓的窄梯,兩旁的牆面佈滿了各式海報和藝術圖鑑,踩著七彩的期待上樓,出現的是混著日常和夢想的世界。
或許是看慣了以擁擠為主軸的小書店,小獸書屋的開闊感讓我有些不適應。多數的獨立書店都在店面空間和店主心中的廣闊度之間掙扎拉扯,堆滿書的走道是基本配備,書櫃上的畸零角也不能放過,通常到最後會演變成書櫃被書海淹沒。
而小獸書屋不走這個路線,開闊的視野中有一張大桌,沿著牆壁佈設的櫃體有序得擺滿了各式書籍和藝術品,其中不乏以基隆為題的當地作品。
除此以外,面向街道的窗前則是劃設成了兒童區域,雖說不知為何假日的下午只有我一位顧客,但這個氛圍絕對很適合文青一族全家老小一起來享受閱讀時光。
***
離開了小獸書屋,下一站是見書店。刻意選了一條和廟口夜市垂直的路,人潮減了不少但精神上的緊繃依舊,把耳機戴得死緊,希望裝咖人和老王樂隊能讓我找回輕鬆。
往港邊的方向前進,路不是那麼好走、車水馬龍的聲音越來越甚,心情有些忐忑,不只是人群壓迫的空氣、還有被時間放大的距離,雖然想著要好好探索這座城市的書香角落,但新書發表會不能遲到的意志仍然壓在心上、壓在提速的腳步上。
終至見書店招牌的藍色門簾出現在眼前,心緒被好奇佔領、高聳的木製大門開啟另一個小宇宙。座落在基隆東岸廣場購物中心的一樓,只能從建築物的外側進入,真不愧是以見為名的書店,雖位址的地理限制無法讓讀者在店面眺向港口,但藏書中以海為題、基隆為輔的意象,就如把大海搬進了店裡、灑在每個角落。
另一個讓見書店獨樹一格的魅力,是它24小時亮燈的營業策略。致力成為愛書人隨時可以踏足的淨土,店主的堅持讓人感念,只希望那片深邃而晴朗的藍可以一直映照在這喧囂的街角。
***
沿著海洋廣場前進,周圍有些吵雜但不紛亂,天空仍是霧白色的、人們仍在徐風中笑語,太美好的天氣引不起心緒不平。棧橋上有遊客、有拍攝工作者、有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人物,各樣為人生奮鬥的決心震動了海水,人們都顯得可愛。
繼續直走越過車站,拐進有些不顯眼的113巷。隱身在店鋪之間的小道,若不是正巧有人走出,或許很難發現這條捷徑,似是大馬路旁的變電箱、樓梯間的滅火器、捷運站的垃圾桶,一直存在卻沒什麼存在感,直至需要它時才會努力回想是否見過。
谷歌說步行8分鐘就能從113巷的路口通到山腰上的太平青鳥,有些半信半疑,畢竟那白色水泥的建築物在海洋廣場上清晰可見,看得清卻觸手不及,近在頭頂的那座山上、遠在頭頂的那座山上。
踏進小巷後,那些疑雲便逕自消散,彎曲的小道一路向上爬,分成階梯和陡坡各半,梯太高而坡太陡,一時不知該走哪一側較容易。總之向上,爬了不到十分鐘確實抵達了山腰的山城廣場,氣息有些喘、思緒有些亂,想回到方才坡道上經過的小博物館和蘭屋一探究竟,但發表會要開始了,不行。
最後一個短梯上樓,終於抵達目的地的大門外。就如各個市區的青鳥書店那般,座位區人滿為患,以書店來說有些太吵雜,但想到要能吸引遊客才能讓文藝場所經營下去,便能寬下心來接受眼前的態勢。
新書發表會的場地在二樓,約莫二十多個座位以小學的課桌椅排出,空間可愛而不隱蔽,與非參與發表會的遊客之間僅有一道透明的牆,抵擋不住喧嘩。
***
《雨港顏色》,來自屏東的鄭開翔老師所繪的基隆日常,點滴的筆觸和基隆屋簷的雨水點滴相呼應,很難想像一位外來的藝術家能把這座城被人經常性忽視的城市繪得如此詩意。
老師筆下的基隆是由藝術家上色的文藝之城。曾經作為貨運大站的基隆港輝煌不如往昔、被山城包圍的老城無處進化,漸漸人心隨著城市一同老化。山城阻礙著港都、留守的都是老人家,基隆就好像命定無法轉身,被困在北海岸的一隅無處可逃。
但萬惡的山城最終卻成了拯救基隆的契機。
層層堆疊的山城隱蔽天日、卻擋不了來自海洋的眺望,有著遺世獨立的清新、同時也能在十分鐘之內抵達火車站。山城搖身一變成了文藝工作者最喜歡的化外之地,充滿神秘色彩又不難靠近。
曾經被視為基隆過度開發的象徵,山城的存在是歷史的聲音、也是現今的意念,老舊而擁擠的社區無法在外形上翻身,於是人們以思想行動。蜿蜒而曲折的山道成了創造的遊樂場,置身在如此的環境之中,藝術家們展開翅膀隨意竄動,筆墨化作的足跡在坡上洩成一道道清濁。
其中,鄭開翔老師便是創作家的佼佼者,夜晚的113巷成了傘花瀑布、白色雨衣則是糟糠夫妻的二代婚紗,基隆的雨不再是惱人的天候陰晴,而是詩意展現的完美點子。
***
雖然喜歡逛書店,但面向旅客的觀光書籍卻從來都提不起我的興趣,網路資源太豐富,若是在出行之前想做些功課,旅遊書也從來都不是選項之一。但《雨港顏色》讓我重新認識了何謂以地區為題的作品。
老師筆下的基隆是多麼的惹人憐愛,光影的點綴刺激著讀者的心,而那一幅幅描繪日常的辛勤似是比身歷其境更讓人印象深刻。或許這才是此類書籍的目標所在,不是給旅客到此一遊的建議,而是在讀者心中種下一顆嚮往長居在此地的種籽。
回程的火車上,手中抱著《雨港顏色》,並沒有和這座城市道別,因為我確信,再次相見的機會早在不遠處的將來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