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從 IQ 到 RQ 延攬人才新指標

2024/0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02/05 23:46:13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公司、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全球經濟與政治局面正瀰漫強烈的不確定感,中美兩強對立、烏俄戰爭、以巴衝突看不到盡頭;而市場面臨的挑戰,則有美元升息、科技創新遲滯、產業導入AI後的僱員焦慮等。


才剛起步的2024年,總計會迎來約50個國家的總統大選,施政路線不明,焦慮更升一級。


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對人才與產業來說,什麼「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以人才看,在我父母輩的年代,學業成績是首要考量。那時的大學錄取率低,能考上的基本上都是人才;但隨著時間推移與產業升級,成績不再是唯一,教育採納多元入學管道,更重視學生在成績以外的長處。


除了反應成績好的IQ,人對於自身與周遭情緒的察覺、理解與管理能力的EQ,遂也成為企業徵才的考量。時至今日,什麼都快,資訊海量,大多數國家的教育水平落差趨緩,典型人才的養成過程不再遙不可及,衡量人才的指標也因此不同。


近期高韌性商數(Resilience Quotient; RQ)成為新指標。RQ值指的是遇到困難時克服並應對的能力。


在《孩子的耐挫力,比什麼都重要》一書中,作者描述了表現較優秀的孩子,RQ值都比較高。哈佛大學如此,不同學校的同輩亦然。


RQ值高的人會有什麼特質呢?他們充滿好奇心,喜歡學習新事物,碰到困難會嘗試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能清楚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並懂得適時向外求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無論在教育還是工作場域,常看到「跨領域思維人才培育」等字眼。跨領域並非是每個產業都懂一點的半桶水,而是基於過去在某一領域累積了實力與經驗,又連結不同產業項目,舉一反三,碰撞新的創意。


我所認識的社會成功人士,尤其是跨域人才,通常喜歡學習新事物,且具有高適應力。當他們尋找人才,是否曾是學霸或是否頂大畢業,早已不是加分要項,RQ值才是他們當下挑選人才的新標準。


RQ值理論適用於產業嗎?近期許多世界級的科技公司,讓員工「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為什麼不用裁員(Lay off)這個字眼呢?他們讓員工離開的原因,是基於公司即將重組(Reconstruction),也就是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不是延續過去的輝煌,而是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內部架構,迎接嶄新的未來。


台灣雖然是以科技代工聞名世界的科技島,但許多重視硬體發展的大集團,近年也紛紛發展「打造品牌與形象」的創新部門。除了維持集團生計的關鍵部門,他們更勇於成立嘗試性部門,長出觸角,探索新的領域。


這樣看來,RQ值愈高的企業,對產業與市場的適應力愈強。


值得注意的是,RQ的概念更適合大集團或較有歷史的企業體。如果是新創企業,一味的與時俱「進」,為達成高RQ值而盲目追求跨界,可能弄得兩頭空。


畢竟與RQ值高度相關的跨域概念,還是要有深耕某一領域為基礎,才能將累積的經驗連結到其他產業。剛成立的新創,鐵鍋都還沒鑄好,就急著做鐵壺,雖然能掌握向外求援的時機,但其多元目標沒有統一核心,最後可就得不償失。


全球經濟政治前景不明朗充滿許多未知,高RQ值適用於目前大家追求的人才特質;至於產業適不適合用這個度量衡,還是依靠各自體質與DNA差異而判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23會員
81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