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許多人都會去電影院看賀歲片,大笑一場,看著群星對你說新年發財,高高興興的、歡歡喜喜的過春節。
香港電影一直是我們觀看電影的大宗,不管是周星馳、周潤發等都是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明星。我們常看的國片,大部分也是港片。而過年時觀看的賀歲片,正是香港電影界創造出來的電影新型態。
賀歲片的起源與發展
香港的賀歲片是如何誕生的?依據徐浩峰在其《香港賀歲片:民眾心裡與後現代文化的雙重範本》一文的分析,香港雖然在華語電影中領先群倫,但還是懼怕好萊塢電影的威脅。
因為好萊塢的電影製作非常成熟,所以許多香港電影公司都會模仿或者索性翻拍好萊塢的電影。像是周潤發的《賭神》,模仿的是達斯汀·霍夫曼的《雨人》;還有模仿《奪寶奇兵》的《衛斯理》等等。不過,影片的橋段相互模仿,在電影界中算是正常,比如《英雄本色》中,周潤發手拿雙槍轉身掃射的畫面,現在好萊塢電影也經常模仿。
面對好萊塢電影成熟的製作,香港電影界是一直在想如何突破。面對好萊塢的競爭,如何造就自己的獨特優勢呢?有哪些電影是好萊塢無法製作的呢?想來想去,香港的電影人發現了一個特殊的需求,那就是過年時看電影的感覺。春節這段時間,觀眾進入電影院,追求的不僅僅是電影本身,更是為了在過年時的氣氛。
換句話說,賀歲片的誕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機。它不僅僅是為了拍攝電影,還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只有過農曆年的我們才知道的觀眾要求。
基於這個目標,賀歲片往往有三個特點:首先是針對春節檔期量身訂作的。其次要滿足中華文化過年的氣氛,團團圓圓過好年的喜劇結局。第三就是一部電影可以看到許多大明星的演出,覺得物超所值。至於劇情合不合理,反而不是很重要的。
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逐漸成型,早期代表作包括許冠文、許冠杰兄弟的《摩登保鏢》和《最佳拍檔》,然後是成龍和洪金寶的功夫喜劇《城市獵人》、《飛鷹計畫》,然後大多數的電影公司和大明星都開始參與其中。只要看電影的片名就可以感覺出來過年的氣氛,像是是《八星報喜》、《吉星拱照》、《嚦咕嚦咕新年財》等。
隨著賀歲片的逐漸普及,台灣也自己拍攝賀歲電影。像是從2011年起,著名諧星豬哥亮都會在農曆新年時期推出過年賀歲片,如《雞排英雄》、《大尾鱸鰻》、《大稻埕》、《大囍臨門》、《大尾鱸鰻2》、《大釣哥》等電影,並領銜主演,每部戲均有破億票房,也讓豬哥亮有「破億票房天王」的封號。
賀歲片的文化意義與商業價值
按照徐浩峰導演的分析指出,賀歲片不算電影類型,其劇本結構和正常電影不太相同,它是一個超越敘事功能的例行節目,其操作思路類似於舉辦一場綜藝晚會,使用的是“拼盤”式的創作。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賀歲電影呈現方式是:情節分散且支離破碎,隨時會插入其他劇情,像是模仿其他著名電影的橋段;表演常常脫離角色,感覺有時候好像天外飛來一筆,加入幽默的歌舞段落,邀請明星客串露臉等等。
此外,賀歲電影的製作速度特別快。像當年由王家衛監製的《東成西就》,算是20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賀歲片之一,直到快要年底才開始拍攝。因為王家衛之前拍攝《東邪西毒》時超支預算,所以《東成西就》的演員陣容都是從《東邪西毒》中借用的。
由於過年期間前往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很多,往往票房都不錯,所以近年來也有些大片,特意針對要在過年期間播出,不講究傳統喜慶風味,但是劇情卻十分感人肺腑,以期待叫好又叫座。
倪國緯評論
傳統的賀歲電影對電影的質量而言,的確是不怎麼可以提升水準。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去看賀歲片?徐皓峰有一個群體心理出發的分析視角:“人們在一個虛無的時間上達成共識,便是過節過年……在人類生活中,痛苦代表差異,而歡樂代表一致。人們的心靈,像一張優惠券,發揮它最大的價值,就是愉快的時刻,其中最大的節日,便是過年。
過年這件事在中華文化的意義中,就是一個人必須回到以家族為主體的環境中。人一旦形成人群,情感狀況就會改變,集體生活有消除異端、相互妥協、達成共識的特征,這對個人心理有很強的塑造作用。所以明明在平常時可能是不雅的笑話,但在群體歡樂中都變成了無所謂。
過春節是中華文化中最盛大的節日,辛苦了一年,一家人趁這個節日團圓在一起,彼此說些吉祥話,互祝未來,給來年一個期許。在這歡慶的氣氛中,一切都要幸福、更要美滿。發生碗盤打破不好的事情,要說歲歲平安來彌補,讓一切都是美好。在這樣的氣氛中,看看幽默的電影,從頭笑到尾,然後得知一個美好結局的故事,在春節期間是多麼美好,又何必在乎情節合不合理,水準高不高呢?
前幾年因為疫情,賀歲片都無法順利推出。2024年春節,終於可以再見賀歲片的推出,在歡樂的氣氛中,讓我們好好欣賞賀歲片吧!
延伸閱讀:農曆年的故事:春節從什麼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