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

從參與投標北汽到觀察中歐談判:我看見電動車產業的分水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倪國緯分析中歐電動車價格承諾機制,中國電動車輸歐現況示意圖,電動車行駛歐洲市場背景下的產業變局觀察

倪國緯分析中歐電動車價格承諾機制,中國電動車輸歐現況示意圖,電動車行駛歐洲市場背景下的產業變局觀察


一場牽動全球電動車產業未來的重要談判,正於北京與布魯塞爾之間悄悄展開。歐盟與中國近日同步釋出訊號,將以創新的「價格承諾」機制,取代原先劍拔弩張的高關稅政策。這場轉變不只是貿易策略的技術性調整,更象徵著在地緣政治動盪、產業加速洗牌的當下,中歐雙方正試圖尋找一條「競爭中有合作、博弈中有妥協」的新出路。

 

親歷產業轉折:我與中國電動車的相遇

 

當年我在北京工作時,曾協助公司投標北汽集團新能源車的品牌宣傳片。雖未中標,但卻因而與北汽新能源部門建立起長期聯繫,也間接讓我見證了一段電動車產業的精彩蛻變。那時的中國電動車技術尚處摸索階段,續航里程僅120公里,市場反應冷淡。

 

但隨著與北汽同仁的長期互動,我看見他們一步步推進電池效率、車載科技與智能駕駛,並信心滿滿地談起未來將達成500公里以上的續航、甚至大舉進軍歐洲。如今,這一切不再是夢想。對我而言,這不只是旁觀者的觀察,更是一路走來的同行與共振。

 

歐盟高關稅之後:「價格承諾」登場

 

2023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聲稱是為了保護本土車企免於遭遇「補貼傾銷」。但這項政策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車價飛漲、銷量下滑,連德國本地車廠也叫苦連天。

 

如今歐中雙方轉向「價格承諾」機制,意即中國輸歐電動車需設定最低售價,避免低價競爭。這不僅避免了進一步貿易衝突,也讓市場維持公平競爭,為中歐合作創造更多空間。

 

電動車走進生活:北京同事的真實故事

 

在北京,買燃油車得先中籤搖號,許多同事搖了幾年都落空,轉而投入新能源車懷抱。一開始大家都擔心充電設施不足、車輛開不遠,但幾年下來,這些疑慮早已煙消雲散。

 

疫情期間,我與一位老同事微信通話,他 casually 地說:「我剛從北京開電車跑了一圈內蒙、遼寧、河北,沒遇到任何問題。」高速公路休息站設有快充站,還附咖啡廳與便利商店,讓人一邊充電一邊補充精神。他笑說:「比油車還省事,還能領補貼,太划算了!」這番話,道盡中國電動車普及的真正關鍵:不只是技術,更是政策與基建齊頭並進。

 

電動車的歐洲趣事:文化差異化為行銷亮點

 

2022年,比亞迪進軍挪威,結果首批車主在社群上「求救」:插頭怎麼不合?原來部分車型沿用中國國標插孔,與歐洲不符。廠商緊急寄出轉接器,還貼心附上北歐風保溫瓶安撫顧客,這場「插頭之亂」反成另類行銷。

 

在德國,一位技師維修時,聽見車載系統用中文大喊「請繫好安全帶!」,嚇得連忙後退。雖然廠商後來推出語音更新,但不少車迷堅持保留原版語音包,說這是「賽博東方的神祕浪漫」。

 

法國一小鎮政府採購比亞迪電動巡邏車,車身中文「警」字太顯眼,居民誤以為有外國警方駐點,報警抗議。最後只好加上法國國旗平息誤會,媒體反而大幅報導,為品牌加分不少。

 

中歐合作的新機會,台灣不可缺席

 

根據國際數據,全球前20大電動車品牌中,中國企業占了11席。德國租車巨頭Sixt更下單10萬輛中國車。面對如此變局,歐盟也不得不調整策略,朝「競爭中合作」靠攏。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次重要的彎道超車機會。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電子零組件、半導體、感測器與車載系統研發實力,若能與中國車企深化合作,將為台灣創造龐大的出口與就業機會,並擴大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從「黑船來襲」到中歐攜手

 

中國比亞迪專船載運3000輛電動車抵達德國港口時,有德媒形容這是「黑船來襲」——借用19世紀美國艦隊迫使日本開港的典故,暗示中國電車大軍突襲歐洲汽車傳統重鎮。

 

但今天的局勢早已不同。歐中選擇用對話取代衝突、用價格承諾取代貿易壁壘,反映出在產業轉型與地緣角力之中,合作才是雙方都能接受的出路。

 

從當年參與新能源車推廣,到今天見證中國電動車席捲歐洲,我深刻感受到:世界正被重新定義。我們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不能再以舊思維看待新格局。

 

這場中歐談判不只是數字與關稅的較量,更是新時代產業合作的試金石。對台灣來說,如果能抓住電動車供應鏈的跳板,不只是產業升級的契機,更是確保我們在下一個全球經濟浪潮中不被邊緣化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我被教授打了個C,卻看透了美國製造業的虛實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如何應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觀察筆記 

美債危機與海湖協議:臺灣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avatar-img
倪國緯的沙龍
2會員
44內容數
過去我總是以幕僚自居,寫的文章也都以老闆的名義對外發表。直到有一天,面對網路上的霸凌與不實報導,才深刻體會到——當自己的名字被拿來消費,卻連澄清的機會與身分都沒有,是多麼無力。 既然如此,那就誠實地做回自己吧。說該說的話,表達真實的想法,也希望能在這裡與大家坦率交流、彼此激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倪國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川普高喊「讓工廠回美國」,真能靠一紙關稅政策重建製造業?身為當年曾在美國寫報告、親身走過產業標準戰爭的人,我想講一個關於「一顆螺絲」與「一個錯誤政策」的真實故事。
本文回顧作者在北京目睹中國國際新聞自由化過程的經歷,從《參考消息》時代的資訊封閉,到911事件後國際新聞報導的開放,以及《環球時報》的興起,最後以中美貿易戰為例,探討資訊自由與國際關係的複雜互動。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川普高喊「讓工廠回美國」,真能靠一紙關稅政策重建製造業?身為當年曾在美國寫報告、親身走過產業標準戰爭的人,我想講一個關於「一顆螺絲」與「一個錯誤政策」的真實故事。
本文回顧作者在北京目睹中國國際新聞自由化過程的經歷,從《參考消息》時代的資訊封閉,到911事件後國際新聞報導的開放,以及《環球時報》的興起,最後以中美貿易戰為例,探討資訊自由與國際關係的複雜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