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胞胎女兒還在讀大學時,有一年利用過年假期,全家人到歐洲旅行將近一個月,因為姊姊A寶正在芬蘭當交換學生,去看她,也順便體會一下冰天雪地的北歐景象。
一如以往,旅程全程都由孩子們規劃,包括買票、訂票、訂房,總之一切事務全由她們打理,我跟太太就像參加旅行團的觀光客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聽孩子的安排。
旅程結束我們跟B寶回台灣,A寶繼續留在芬蘭,在她的臉書上看到一段她的感想:
「結束一個長途旅行,對我來說是趟畢業旅行,從跟我的父母關係裡畢業。進入到平起平坐的朋友關係。剛退休的媽、各種忙碌的爸、醫師國考前的妹妹來找即將畢業的我,認識我在這的朋友,走了趟冷冷的北歐與充滿金屬濾鏡的陽光西班牙。我和妹帶玩,爸媽則成為跟在後頭的小孩。
這不是一趟普統的旅行,我們各自面臨自己的下一關,而包辦整趟旅程大小事的我,因為對緊接而來的各種不確定處於既壓力又興奮的緊繃狀態。事前對他們的到來非常興奮,或許能提供些經驗給我,甚至還準備了份簡報,妹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每天不是在講笑話就是在鬧笑話,旅行總在各種笑鬧中度過。
某天,我們在找路,因為沒買無限網卡,airbnb網路也壞掉了,每天小心翼翼用網路找公共wifi。站在十字路口比對手機找路,我看到跟在後面不停驚嘆巴塞隆納每戶陽台設計的爸媽在那東指西指,我隱約感覺到,世代與責任的轉換在悄悄流動。」
朋友們看到她的臉書,消遣我:「會不會覺得失落?」我笑說:「身為父母不就期待孩子能夠滿懷自信的展翅高飛嗎?」
我相信每個父母親都不希望把孩子養成被動又依賴的媽寶,也不願意孩子變成一個只會考試,卻沒有生活能力的書呆子,我們當然也都了解,考試再高分,都比不上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這些期待與恐懼,無法藉由補習班或學校考試來解決,只有在真實的生活經歷中去學習與體會。
而且放手說來簡單,要放心的放手,真的不容易,畢竟當今世界的誘惑太多,社會又太危險。
從孩子進入小學中高年級起,我們就善加利用假日全家出遊時練習放手,讓她們在旅行時處理一些對外交涉,我們默默跟在後面觀察,剛開始還需要事後的檢討與提醒,但是在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她們已能熟練周全地處理大小事項,我們也就放心地讓她們單飛了!
旅行除了人際應對及生活庶務的處理外,我也會提醒她們要「帶著問號去旅行?」
在事前規劃時,就要給自己一些學習上的任務,自己提出一些問題,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去找答案。提問是想像與創造力培養的重要方法,也是主動學習的基礎,否則去過再多的國家,有再多的經歷,對學習的效果還是很有限的。
曾經有位資深的媒體人在擔任某個大專青年領袖選拔的評審時,感慨這些年輕菁英擁有的經歷雖然令人羨慕,可謂見多識廣,但是她在口試時,幾個問題就讓那些菁英們露了餡。
比如說,一位曾在德國紐倫堡當交換學生的青年領袖,當她詢問對紐倫堡大審的看法時,他卻一臉茫然:「什麼是紐倫堡大審?」又比如說,有位同學社團經歷寫著登山社,她就問他「登過哪幾座台灣的百岳? 」想不到這麼簡單的問題,又踢到無言的鐵板。
有句很粗俗的俚語:「一隻豬遊歷完全世界,還是一隻豬。」許多人像在集點兌換獎品般,不斷累積豐富的經歷,但是只追求數量的多其實是很膚淺,因為見得多,視得廣之餘,更要見得深,識得有獨特見解,這除了要探尋相關的背景知識外,還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沉澱與反芻。
旅行帶來的視野與氣度對一個人生命的成長幫助很大,但是若能帶著任務去旅行,帶著問號去探索,才能發揮旅行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