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錄|我看公園夜間舞蹈社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前的社會生活節奏普遍緊張,工作壓力都不小,生活調濟,舒減壓力成為必要之舉。幾乎每個公園都有舞蹈社團,活動時間不論是白天晚上,常常吸引民眾參加。白天的參與者大半是退休或自由行業族群,晚間就不只是退休人員,還不乏在職社青及各種年齡層的夫妻檔。

在我每晚的散步途中,已至少見過四個公園夜間舞蹈社團。其中一個在〔半平厝公園〕,〔興大康河〕的河濱公園也有一個,至於〔國美館公園〕則有兩個。其中,國美館靠近英才路外側這個廣場,是一片打磨石地,非常之平整,似乎專為跳舞而設置。我常看到大批男女衣冠楚楚,在此酣歌曼舞。至於其他三個地方,都是一般土風舞社或是街頭藝人的賣藝場,熱情民眾配合演奏而跳舞。

這引發我一個另類的思考。我認為公園舞蹈社團堪稱是台灣庶民最容易參與的社交平台,當然,任何活動的參加者都可能懷著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也許有人當做運動,以跳舞舒散身心;當然也可能有人是懷抱不為人知的目的來參加。

台灣庶民的生活向來單調,隣里関係都太疏離。然而「身體的碰觸」、「彼此擁抱」的渴慕,是各個年齡層都會有的「潛在期待」。 我知道有些舞蹈社團,就算是夫妻一起參加,也被要求必須更換舞伴。 我一向不願自負面角度看待這事,因為渴望碰觸異性、渴望被擁抱,本是人性潛在的感情需求,可謂再自然不過了。

但因台灣人的性格普遍不像西方人開放,於是這個潛藏的感情被壓抑,如果能在舞蹈社的舞蹈活動當中得到釋放,誰曰不宜 ?當然,逾越應有的分寸,本來就該承受該負的道德或法理責任,那是當事人自己該去承擔和處理 。如果「不因噎廢食」,我倒是覺得舞蹈社團是個培尊重性別差異、養成君子風度的好活動呢~

〔興大康河〕河濱公園.街頭藝人演奏及其舞蹈(李建崑攝影)

〔興大康河〕河濱公園.街頭藝人演奏及其舞蹈(李建崑攝影)

〔館美館〕靠英才路測面廣場(李建崑攝影 )

〔館美館〕靠英才路測面廣場(李建崑攝影 )

〔館美館〕入口廣場(李建崑攝影 )

〔館美館〕入口廣場(李建崑攝影 )

〔半平厝公園〕的舞蹈社團(李建崑攝影 )

〔半平厝公園〕的舞蹈社團(李建崑攝影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1K會員
1.1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4/30
2025/04/29中國及海外網路流傳,華南理工大學院長及院長助理的教授林影、韓雙艷聯名發表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開信,歷數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以來的缺失,並呼籲中國人民尤其是大學生們「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與自由」。這是最近10年中國體制內知識分子最勇敢的政治批判。值得密切觀察。
Thumbnail
2025/04/30
2025/04/29中國及海外網路流傳,華南理工大學院長及院長助理的教授林影、韓雙艷聯名發表題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開信,歷數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以來的缺失,並呼籲中國人民尤其是大學生們「反對獨裁,爭取民主與自由」。這是最近10年中國體制內知識分子最勇敢的政治批判。值得密切觀察。
Thumbnail
2025/04/29
我曾是一位中文系教授,三十年來在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與唐詩,這不僅是個人人羨慕的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唐詩的丰采、文字的深意、詩人生命的起伏,我不僅傳授、研究,更深深沉浸其中。那些書籍不只是工具,而是陪伴我探索學術、思索生命的親近伙伴。
Thumbnail
2025/04/29
我曾是一位中文系教授,三十年來在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與唐詩,這不僅是個人人羨慕的職業,更是一份志業。唐詩的丰采、文字的深意、詩人生命的起伏,我不僅傳授、研究,更深深沉浸其中。那些書籍不只是工具,而是陪伴我探索學術、思索生命的親近伙伴。
Thumbnail
2025/04/28
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於1969年11月7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她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之一。三歲時,她隨父母蘇春槐與羅淑雅移民美國。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蘇姿丰自幼展現對科學與數學的天賦。她的科技熱情帶領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那裡她獲得電機工程博士。
Thumbnail
2025/04/28
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於1969年11月7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她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之一。三歲時,她隨父母蘇春槐與羅淑雅移民美國。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蘇姿丰自幼展現對科學與數學的天賦。她的科技熱情帶領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那裡她獲得電機工程博士。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