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林中墜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懸疑小說,書封面及封底所寫的引言勾人心弦,首先是封面左右兩側的2句話,分別為『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任何人』及『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代出小說似乎會是探討人類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和生命的意義,而轉至看書的封底,可以設想小說的主人公就是青年,或是自己,致青年的自己。
此本的小說故事是從一名青年從森林中墜落開始,穿梭進一次次神秘事件,作者以懸疑且似無限流方式描繪故事,呈現複雜且豐富的人性。
但必須要說作者在挑戰看懂的人的底線,讀這本書的過程令我沉浸的同時卻又似懂非懂,可是在讀到故事的最終章後,我又彷彿如迷霧中貫穿一道霧燈般什麼都懂了,一人一世界,萬人閱讀會有萬種解讀,這本將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種種影響如何解讀的書,值得推薦的一本懸疑小說。
當黑夜在轉瞬之間墜落,人們總會忘記黃昏曾懸置多久
以第一人稱為描述,"我"為這一本書的主角,起因,是在找尋"父親"的過程,因為"我"想要點亮房間而拉燈繩後被墜落至不同的世界,而"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墜落中,"我"在世界裡似乎從扮演一個旁觀的闖關者,到"我"不知不覺地、彷若被同化、喪失些什麼般變成世界裡的其中一個表演者,到最後,"我"究竟是誰?
在扮演無數角色之後,我們終將成為誰?
或許墜落於這世間本身就是目的。
《有人在林中墜落》總共15個章節,分別有四個世界,而作者以"罪(GUILT)"、"債(DEBT)"、"被夢見的人將於深紅夢境之底驚醒"及"墜落",替書本設計切分圖稿,同時也彷彿暗喻著"我"接下來在世界將面對什麼挑戰。
There are a thousands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 Shakespeare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莎士比亞
一人一世界,萬人閱讀會有萬種解讀,而以下我將以我的理解做分享,但由於作者蒲熠星的手法多以暗喻手法,將引人深思的內容,以暗喻方式埋藏在懸疑故事中,因此我敢說,若妳/你也投身進入這本故事裡,妳/你將會與我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必須要說故事第0章節開始讀就持續迷惘著,但記住一定要讀到最後,到了第14章節時,終將恍然。
在我開始閱讀這一本書之前,我是因為蒲熠星這個人才購買,所以我是一名粉絲,但當我開始讀書之後,我已是一名讀者。
在拿到書之前,已經在網上先聽聞過讀者們揣測故事所說的燈繩,其實是作者暗喻那一條我們出生時繫於人間的臍帶,因此我有了個先入為主的理解,開始這場"我"的墜落,並且在閱讀第一次的時候,我覺得就是個懸疑小說,但第二次閱讀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不同面向的內容...
我們的目的已經在那裡了,我們只是要把它找出來而已。
找出來,因為我就存在於其中。
當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懸疑小說上來說"我"墜落到這裡,成為了闖關者。
故事簡述:在這世界中的"我"知道我的目的,找到那一條切換世界的燈繩,而這是以"我"為中心的故事,只有3天期限,我扮演一位要破任務的熱心市民,需要找到懸賞告示上公告重罪的人,依"註:此人具有與眾不同之大特徵",找到並通報來完成我的闖關。
一文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你,確,定,嗎?
我在想想吧!
當我第二次閱讀的時候,結合第14章節,這個"罪(GUILT)"似乎想引述的是父親,對孩子的一種愧歉,就像在我們生活中,我們自己的父母親由於過去曾經不好的經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承擔相同的過錯,因此會以"為我好"為由,出手干涉,而當孩子想做出與父母認為最正解的方式不同時,往往不是支持,而是質疑...,而孩子也會在這過程中失去些什麼。
故事簡述:在場墜落世界的第一個故事,"我"還保留"我"的意識和想法,"我"相信自己並闖關著,但隨著掮客的死並踏入第三司後,"我"才知道了通報時提供的線索有問題,就會死(被掛起來),因此"我"雖然懷疑公告上的通緝犯就暫時住在我居所樓下,但有個聲音,好像並不是我用耳朵聽見的,是直接在我腦袋裡響起來的"你,確,定,嗎?",而這使我落荒而逃離第三司,"我在想想吧!"。
後續就不在簡述我所看到的故事內容,但閱讀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感受真的很不同,所關注的故事內容也很不相同,仔細揣摩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斷點,彷彿都暗藏著意義,並且環環相扣...
那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你記得我是誰嗎?
你不記得了,喔對,你本來就不記得,沒關係,沒關係,這很正常。
第一次閱讀,在這裡我感受到表層的故事是,講著墜落的"我"成為了一名洼服務區裡的加油站員工,並且擁有規定的工作與行動軌跡,依規定"我"有兩項工作要做,一是加油、二是收過路費,在工作的過程中遇見了很多人,並且許多人好像長的很像,就像我們生活當中總是路過很多的人、總是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目送一輛輛車來往卻不曾放在心上,所以每個人都感覺遇過,不過真正的"我"其實不是加油站員工,"我"其實是一個人類學科普作家。
人從錯誤中總結教訓,從教訓中總結出規定,規定給人帶來安全,規定總不會錯。
這是你欠我的。
不要再去追那輛車了,
不然你會真的忘了我,你會忘掉其他所有重要的東西
那輛破皮卡沒了就沒了,
人沒事就好
我感覺自己的身體很單薄,像是只剩下了一具軀殼,但是這軀殼本身仍然沉重。
這一天極其漫長,但我從頭到尾都沒見過一根繩子。
我蜷縮成一團,大口呼吸,想要讓自己平靜下來。
我突然感受到一股衝動,讓我想要割斷自己和世界的一切聯繫,但我做不到,我就像是一塊木頭,在河流裡隨波逐流,我能做的只有避開那些石頭,盡量讓自己不再受傷。
第二次閱讀,我感覺"債(DEBT)"似乎想引述父母干涉後的過程,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孩子或許想要勇敢飛翔,但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干涉孩子,感覺孩子逐漸迷失自我,促使孩子在生活中要馬失去自我,要馬為追逐自我而割捨和父母關係並獨自在外闖蕩,漸漸地也受傷,不論是孩子或父母,父母始於關懷(愛),但這可能並非孩子所想要的愛的形式,使得愛的兩方都受傷。
我們的肉體,在虛無之中捕捉到了我們的靈魂,於是靈魂被囚禁在這個世界當中。
我終於看到了我自己。
無數個我,無數個各個時段的我
如果把我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比作一面鏡子,那麼這堵牆上就被貼滿了鏡子被打碎後的碎片
第一次閱讀,在這裡我感受到表層的故事是,"我"是採油廠的保安,"我"不記得我在這裡幹了多久,"我"幾乎沒有思考的憑藉本能將那個說孩子不見的女人打發走了,但"我"最終還是戴上雷鋒帽並抄起電筒的重新走進風雪之中,幫助她,但最後"我"發現"我"遇到了懸疑事件,因此"我"想尋找這座廠區的真相,但"我"的師父和師爺卻告訴"我"無關緊要,廠區內的其他人也毫不關心,好像這個世界只有"我"特立獨行,但"我"還是義無反顧的想要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只要我發了高燒,在半夢半醒的混沌期,我總覺得自己特別渺小,而眼前總有一個完全能遮蔽我視線的龐然大物向我飛來,我雖然看不清它到底是什麼,但我總覺得自己會被它完全吞噬
我現在可能是在做夢,夢是潛意識的顯現,有的畫面我還記得,有的我已經忘記了,但隨著這些照片修修補補,直到這些記憶,逐漸變成謠言
這裡沒有什麼目的,更沒有什麼任務,進入和離開每個世界從來都由不得你
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第二次閱讀,我感覺"被夢見的人將於深紅夢境之底驚醒"似乎想表述父親的存在或影響,潛意識上逐漸取代孩子的意識,又或者以真實生活面向思考,"我"們越到老就越和自己的父母親相似,不自覺的變相似,做事的行為風格、方式、說話的口吻或者是對待"我"自己小孩的方式等,"我"們沒有了當初墜落到這裡成為闖關者的"我",而"我"們也因為過去的受傷,想要提供"我"孩子不一樣的生活來彌補"我"的遺憾。
彷彿輪迴一般,第一次閱讀到這裡,我真的大為震驚,並導致我為何再次重新閱讀,而以下就是我第一次閱讀完之後的觀後感,或許當我第二次閱讀到這裡,我可以更細緻的補充更多的想法,但我仍然想只保留我第一次的觀後感。
當黑夜在轉瞬之間墜落,人們總會忘記黃昏曾懸置多久
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那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你想成為的任何人
第一次閱讀,覺得這本是在講述傳統家庭的問題,爸爸對命運逃避,不希望下一代也如此,因此企圖以年長的靈魂去指導孩子,以一切都是為你好為初衷 (利用「繩」臍帶作為血緣相連為比喻)(黑暗是命運,又或者曾經遭受過的經驗或記憶或恐懼)(森林是生活或世界或環境)(第三司是社會的拷打,工作)(小屋是家,生命的起眼,有燈或溫暖)
中間故事,很多都是爸爸曾經經歷過的,不好的事情,可以說是挑戰,書以任務的方式呈現,讓孩子遵守就能通關,但其實都是「別人的經歷」,所以不記得是正常的
第三個故事最後的怪人就像是闡述,希望記住發生的一切,但忘記影樓(可怕的過往.遭遇.經歷)
最後的最後,這一故事以割破臍帶作為結果,我想就如同作者在其他平台曾說過的,繼續尋找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般,墜落,但可以成為任何人
這是一本尚未完全釐清的懸疑小說,裡面還有幾個作者的暗喻尚未完全描述,真的要真實墜落至這本書中成為"我"來閱讀,享受作者所分享人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和生命的意義,而未來期待作者的下一步故事,例如這一本書中如光明燈般的學姐,又或者作者真實世界所擁有的其它光彩,堆積成為讀者我期待它能快點到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