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露西.尼斯利|2019|后浪
《有滋有味》是其中一部在繪本原力裡介紹過的Graphic Novel 圖文小說,華文界的圖文小說作品比較少,畢竟涉及兩個媒體的創作(圖像與文字),除非本身是插畫功底,不然文字作家很少會想到過界創作吧?(又或跟人合作,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一直覺得圖像小說那條界線有點難定,說是繪本吧,但書本身又遠超一部繪本頁數,而且內容也明顯聚焦成人讀者,然而近年的繪本又有不少成人向的作品,例如齊米雷絲卡的作品文學性哲學性俱強,畫風詩意又有女性觸覺所以在韓國獲得大批女讀者喜愛。同樣,圖像小說又跟漫畫不同嗎?網上有文章說「漫畫主要以圖像為敘述的主軸,而以插入的對話、文字框作為輔助;圖像小說雖然具有漫畫的外貌,但基本上仍偏向小說範疇,在文字為主故事架構中,再將其描述的世界化作圖像」,怎麼好像又不是這樣呢?當圖與文結合創作時是否還可以獨立分開你還你我還我?例如每部份該如何用繪畫呈現,這必須考慮到分鏡,行文的多寡也要想好,還要顧及整體佈局、閱讀節奏也跟純文字不盡相同,創作時這些考慮是彼此衡量的,不是因為先有文字產生,然後圖繞文轉,繪畫可並不是配角呢。
無論如何我還未想到一個更好的答案去界定圖像小說,那便先回到《有滋有味》故事上吧。作者露西.尼斯利成長於一個美食家庭,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無數的回憶密密麻麻全跟味道相連。作者的母親是位專業主廚,父母的朋友中既有藝術家,也有行內人士,家中經常舉辦家宴請朋友品嚐新菜,對美食的追求還同時包括家庭教育:例如抵制速食文化、重視Farm to table、對土地產地友善等等飲食態度。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作者卻在書中坦言,小時候她更喜歡偷偷在朋友家享用微波食品,並曾經為了表現叛逆,刻意在父親面前大快朵頤地品嚐麥當勞以示抗議。
整本故事分為數個章節,每一章都是作者生活中的奇妙片段。例如,有一章講述了她十四歲時跟朋友探索墨西哥小鎮的趣事,這段經歷不僅包含了二人橫衝直撞當地碰上街頭小吃,還分享了她和朋友渡過了一個身心成長的假期。另外一章則描寫了她在芝加哥就讀大學期間的兼職經歷,從評鑑餐廳美食到在芝士店擔任售貨員,甚至參與時尚宴會為模特兒端上飲料。其實小時候的經歷對她還是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她後來更因為在日本經歷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之旅而開闊了自己的飲食眼光。
本書原文的副題是My life in the kitchen但並不是說作者的廚藝人生,那是個極大的誤會,事實上,這本書跟她的廚藝或實踐料理之路無關,因為作者的成長歷程和對食物的看法並不在烹飪上。作者從小就對藝術充滿濃厚的興趣,她本身也是一位藝術家,在完成芝加哥的藝術碩士學位後,她專注的始終是繪畫創作,這部作品更像是作者一個自我觀照,其對食物的態度都源於這份特有的家庭背景,或者說她成長路上大部份經驗剛好由美食引路,而她用筆紀錄了這份獨一無二的味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