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海還深》談幸福的典範移轉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小的時候,總會想說,長大以後一定不要成為哪種大人,直到漸漸長大後,才深刻的體悟到,理想中的的大人,也終究是理想。但是,沒有被實踐的理想並不表示不曾存在過,只是它是以記憶的方式存在於我們某個時刻的心理。如同片中所說的,人的記憶像幅油畫而不是記憶體,是一層一層堆疊起來的,而不是被取代的,過去的記憶並沒有消失,始終在人們心裡的某個位置上。


在颱風天的夜裡,聽著鄧麗君的《別離的預感》唱到「那是比大海還深,比天空還要藍,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我也做不到了。」母親(樹林希林 飾)說,這輩子並沒有感受過比海還深的愛,問兒子(阿部寬 飾)曾有感覺過比海還深的愛嗎?他說:「有」。


母親的愛雖然不若海深,卻平凡且長久,與老伴相處了50年,生活中或有忍耐、或有無奈卻也有相互扶持與陪伴。父親走了,兒子才發現,一向認為自己不成材的父親,其實常默默地支持他,甚至在手術急需用錢時,在當鋪對著老闆說,這是兒子初版的小說,將來一定會受歡迎而增值的。


兒子體驗過比海還深的愛,最後卻與妻子(真木陽子 飾)離婚了。「幸福是,沒有犧牲就得不到的東西。」為什麼幸福需要犧牲呢?假設幸福是建立在兩個人的關係之上,那麼幸福與否,便是雙方妥協的結果,沒有哪一方一定要犧牲或不犧牲。犧牲除了是指青春歲月的犧牲之外,一部分是犧牲個人的幸福,來創造1+1大於2的幸福。為什麼「我們」的幸福遠大於「我」的幸福呢?我的幸福,很容易,卻也較不深刻;而我們的幸福,之所以更深刻且更可貴的原因在於,我們都相信,沒有過不了的難關,而共同承擔了責任與共享了一起努力的記憶。


人生的階段是一步步向前的,從在一個家庭裡誕生、到一個人出外闖蕩、與喜歡的人產生關係、最後組織家庭。當我們在某個階段停留了久一點,想要在某個階段繼續奮鬥時,卻沒有注意到,環境與人事已逐漸隨著時間有了改變。尤其組織家庭之後,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的分水嶺,光靠個人的幸福是不夠的,必須犧牲個人的幸福來成就家庭的幸福。或許不該稱為犧牲,而是對於何謂幸福,有了不同的詮釋。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平凡與不平凡,而是放下過去,把握當下。當現實與理想衝突時,就該退一步想想,正在追求的,到底只是放不下的過去,或是不願面對的未來。人們總是在追逐失去的東西;追逐曾有過的榮耀感或幸福感,但結果往往像是變了心的女友,再也回不去了。把握當下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以及如何在現實之中走向更深的關係(成為一個好父親或值得信任的另一半),才是通往人生持續向前與幸福的保證。


什麼叫做平凡呢?當大家都在追逐全壘打時,相對於多數人的選擇,選擇保送是否才是不凡呢?在感情的世界裡,追求個人的全壘打是種理想,但是安安穩穩的保送,也可以是一種選擇。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對於幸福的定義都不相同,因為我的身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不相同了。幸福的定義,可以有無數種。而我們在遇見幸福之前,心理都對幸福先有一定的想像與期待,暫且稱之為「幸福典範」。當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依然用相同的方式追尋幸福典範時,卻往往發現了新的困難與舊有的方式無法滿足的部分,而產生了無法符合幸福典範的結果。導致幸福典範的定義與方式必須被修正,從而產生符合此階段的幸福典範。


在幸福典範移轉的過程中,必然會感到茫然、痛苦與不知所措,因為原本所相信的幸福,似乎突然失靈了。人生追求幸福的方式,是不斷改變的過程,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對於當下最合適的答案。我總喜歡和有點年紀、有點歷史感的人對話或聽他們說話,因為他們已到達了我還未到達的人生階段。而我,只能試圖了解那個階段可能的挑戰與理解人生的方式。然而,關於人生不同階段的幸福,只有當到了那個階段之後,真正追尋了之後,才能夠真正體會與看見那個階段的幸福是什麼。我想這就是人生階段不斷向前的樂趣與意義的所在吧。

2016/9/3

    7會員
    530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