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韓國電影《首爾之春 서울의봄》(20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活在和平的時代,這些需要記得嗎?

  以知道那段歷史的人來說,拍得真好。
  以不知道那段歷史的人來說,拍得真好。
  這才是一部好電影追求的。

  電影一開始使用字卡的時候,我真的有點擔心 (?
  牽扯的人這麼多,能把故事說好嗎?
  但體感完全不感覺到近三小時的緊湊,代表我真的多慮了XD

  韓國依舊非常會處理多人視角。演員們的程度相當,是和諧的交響樂。而且節拍抓得非常好,剪接和人設都非常厲害,令人非常過癮的一部片。

  一方面看這部片,一方面想韓國是放下了?還是這是主流思想,所以才拍出來了?
  近代史也由於非常接近我們,所以難以判斷史實的流動。

  電影結束時,也會想著,什麼時候能看到四三事件。又或許,不單只是想看到相關電影,而是想藉由這些新的詮釋去看我們這個世代,屬於我們的真實又是什麼。

  韓國的歷史就是不斷的內亂,不斷自我顛覆,所以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同時,自省性一直都很高。從文學和創作中都可以看到,那種沒有人能從外在毀掉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會滅掉我們的意識。
  這和台灣經歷的短短四百年各種非本島原生政權不同,所以創造出來的東西也難以相對比較。

  每個經過世宗路的人,無論是出現在《Sweet Home》的近未來科幻末日,或者是改編自近代史的《首爾之春》,都有李舜臣將軍這個強烈的畫面性。甚至《破墓》當中的錢幣,即使導演說是無意之為,韓國網友依然將李舜臣放進電影解釋中。
  韓國創作者在沈思的部分想要從李舜臣身上帶出什麼?
  也回頭想到我曾經的提問,台灣有什麼凝聚或具代表性的象徵?亦或是,我們需要嗎?把我們聚在一起成為國民的是什麼?什麼是台灣呢?

  我們需要學歷史嗎?
  台灣史是什麼?
  破壞之後,我們需要拿什麼來填補這中間的空白?
  我們和中國、韓國、日本的經歷完全不同,我們能參照他們的成長模式嗎?

  要能夠把事情用各種角度,並且把故事說好真的很不簡單。
  即使是歷史,也是故事。
  即使是事實,也是虛構。

  周末重看了《物怪》 (2018),取材自《朝鮮王祖實錄》中僅有一頁,關於怪獸故事,衍伸出整部電影架構。雖然片子本身很中規中矩,但切入點以及所謂的虛實性,是我們很缺乏的創作過程。也是常和朋友討論提到:我們的教育某種程度侷限以及抹殺了我們的想像空間。
  韓國在創造上的這種想像力,並不是憑空而來,是有依據但不受限的想像。而在有根據的事上建立出的「神話」,於我們而言,異常困難。
  我們反是想將神話固著在真實當中。是兩者非常有趣的差異。
  這種「神話」也展現在韓國他們對於史實上的自由詮釋。
  我們知道有這個歷史事實,但每個人的性格與檯面下的互動,則是想像。創作者的世界既是真實的,也是虛構的。甚至虛構的程度遠高於真實。
  台灣不太喜歡 (習慣) 這種詮釋法。

  對歷史而言,很佩服的是他們在解放媒體自由之後的絢爛。畢竟我們連50年前的事都很難攤開來看。第三者和第一者的視角要如何衡量?當代和近代的糾葛要怎麼解?

  所謂的過去,是否真的過去了?
  這部分的韓國非常美式。

  台灣什麼時候可以拍郝柏村是怎麼交出軍權的呢?

  很喜歡網友電影心得裡的一句話,「惹到政府好可怕。」
  沒有什麼政府是不可怕的。
  「當有人說他是為你好的時候,你就該注意了。」


  朋友提到了A24明年的新片《Civil War》,其實和韓國也有異曲之妙。


  美國與韓國於人民和政府其實是分治的狀態 (和台灣完全不同),所以在他們的電影中,如果遇到末日或內戰,都可以看得出來政權替換於民而言並無意義。批判政權是理所當然的發展。
  在他們國民心中有別的軸心,高於政府本身。
  韓國是民族主義。
  美國則是立憲主義。

補充:
  在看電影的時候覺得他們用了非常多的古弦去製造氛圍感,類似時代劇劍拔弩張的感覺,效果非常好,在營造步調和緊張感也很合。
  結果一查,是 《薄荷糖》(1999) 的配樂師 이재진

研究對照:
《被出賣的台灣》(2009)



avatar-img
2會員
61內容數
文化觀察、比較、研究的呢喃角落。想知道更多更多。無窮的好奇。 歐洲、中東,現在來到了韓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llery的呢喃角落 的其他內容
第一部長片拍的不是很好,其實很常見。
如果以導演全部的作品來說,這部最接近土地。
《青魚 초록물고기》(1997)
很喜歡宋康昊在專訪中提到這部片不是一般的電影,可能會有點門檻,但期待大家來看。所以我來了。
這就是一部「現在韓國可以拍到這種程度」的商業片。
「十年?十年應該拿來賺錢,收集詞彙做什麼?」
第一部長片拍的不是很好,其實很常見。
如果以導演全部的作品來說,這部最接近土地。
《青魚 초록물고기》(1997)
很喜歡宋康昊在專訪中提到這部片不是一般的電影,可能會有點門檻,但期待大家來看。所以我來了。
這就是一部「現在韓國可以拍到這種程度」的商業片。
「十年?十年應該拿來賺錢,收集詞彙做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哪一部電影,既精彩又令人感到憤怒,2023年在韓國票房冠軍,卻成為韓國人一輩子只想看一次的電影呢?   根據「雙十二政變」發生前後所拍攝的電影《12.12:首爾之春》,於2023年上映,以獨裁總統朴正熙遭人暗殺身亡,人民期盼的憲政改革、直選總統的這波首爾之春,卻被一場政變給摧毀。以全斗光(全斗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Thumbnail
韓國電影《12.12:首爾之春》(서울의봄)以真人真事改篇而成,香港曾經短暫上映,這是一部深刻探討韓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電影,它重塑了1979年12月12日在韓國發生的政變,我們以2小時電影經驗了一場9小時的政變,讓我們不僅看到韓國近代民主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對韓國民主化進程的一次重大考驗的反思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串連著看這些韓國電視電影,令人頗滿足的,像在上歷史課一樣!不論每一次看哪一部,都有那種想要在腦中搜尋這部電影的主角或故事是從哪一部的延伸?可以從中往歷史再探索,對於觀看歷史的角度,便不再那麼單一的只看掌握話語權的人說出來的那些,才能進而明白「歷史」本來就是看誰站在什麼立場告訴你。
Thumbnail
分享一部討論度蠻高的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第一集的步調有點慢,但是進入後半集之後帶出主要劇情,角色的互動更明確,就越來越好看了。好的劇要貼近人心,這部劇充分做到這點,談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劇中的角色在濟州其實算是療傷吧,因為童年或青春期的回憶,不論是美好或痛苦,都會成為成長的養分。
Thumbnail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哪一部電影,既精彩又令人感到憤怒,2023年在韓國票房冠軍,卻成為韓國人一輩子只想看一次的電影呢?   根據「雙十二政變」發生前後所拍攝的電影《12.12:首爾之春》,於2023年上映,以獨裁總統朴正熙遭人暗殺身亡,人民期盼的憲政改革、直選總統的這波首爾之春,卻被一場政變給摧毀。以全斗光(全斗
Thumbnail
看畢《1212:首爾之春》,再回想幾年前的《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以及近期的《破墓》,不禁感嘆韓國的近代歷史/政治/主旋律電影真的越拍越得心應手! (下有劇透)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Thumbnail
韓國電影《12.12:首爾之春》(서울의봄)以真人真事改篇而成,香港曾經短暫上映,這是一部深刻探討韓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電影,它重塑了1979年12月12日在韓國發生的政變,我們以2小時電影經驗了一場9小時的政變,讓我們不僅看到韓國近代民主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對韓國民主化進程的一次重大考驗的反思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串連著看這些韓國電視電影,令人頗滿足的,像在上歷史課一樣!不論每一次看哪一部,都有那種想要在腦中搜尋這部電影的主角或故事是從哪一部的延伸?可以從中往歷史再探索,對於觀看歷史的角度,便不再那麼單一的只看掌握話語權的人說出來的那些,才能進而明白「歷史」本來就是看誰站在什麼立場告訴你。
Thumbnail
分享一部討論度蠻高的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第一集的步調有點慢,但是進入後半集之後帶出主要劇情,角色的互動更明確,就越來越好看了。好的劇要貼近人心,這部劇充分做到這點,談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劇中的角色在濟州其實算是療傷吧,因為童年或青春期的回憶,不論是美好或痛苦,都會成為成長的養分。
Thumbnail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