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之差異
(一)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
沈清松在〈從現代到後現代〉中提出現代(modern)與後現代(post-modern)不是時間上先後的區別,後現代的出現不表示現代已走向終點,它是對現代的一些困境和弊端提出批判、質疑和否定,藉此延續、加深和補充現代。故現代包含後現代;後現代是現代的一種過程、一個面向,現代的歷程是持續不斷的,是人類追求及改變的過程。因此,「後現代」的精神不可能完全脫離「現代」的精神,「後現代」精神也繼承、包含了「現代」標新立異、不可協調的精神。在標新立異時,還是跟舊的因素有所連接,用創新的方式加以詮釋,才使人們有一個具體可知的形象。
沈清松認為,現代之所以為現代的「現代性」原因在於,第一,現代性包含了一個以「人」作為主體的對「主體哲學」(philosophy of subjectivity)的肯定。第二,現代世界之所以為現代,就是它呈現了一種「表象」(representation)的文化(具有「代表」和「表演」的雙重意思)。第三,「現代性」特別重視「理性」。「後現代」的精神則代表了一種批判的、質疑性、否定的力量。
後現代則針對現代性進行批判、質疑、否定。第一,後現代批判的是由主體的膨脹所發展出來的「權力的膨脹」;即成為絕對的真理,不再接受其他論述。後現代不再追問主體有什麼能力或先驗的形式使它成為可能?不再追問結構和意義,而是追問權力和制度。換言之,是在何種權力和制度之下,才使某個當道的言說(不允許異議的言說)成為可能。
第二,後現代針對表象(「代表」和「表演」)提出質疑。在藝術創作裡中,如:立體派、未來派、後期印象派,表象不再代表、反映世界,如:畫中找到反映世界的花瓶、風景。表象不再只是表象了,就語言學來說,表象總有一個「所指」(the signified,概念),如今「所指」已經消失了,再也不是為了指出真實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而是表現生命本身的自我肯定。
第三,後現代否定現代「工具理性」的成份,也就是對於「能運用某種手段來達到目的的有效性為理性」的否定。即否定後設的大理論、大敘事;其核心為否定理性原有「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觀,後現代根本的精神是一種「兩全其美」、「兩者兼顧」、「既不是....且不是....」。
(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關係
現代建築不等於現代「主義」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僅是現代建築的一個分支。現代建築同樣包含了後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同樣離不開現代建築提倡的人、表象(符號)與理性,此為後現代主義建築批判、質疑、否定的對象。故兩者同樣為互為表裡的、補充性的關係。
在范裘利《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下的現代建築與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關係為: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簡單性/複雜性、理性/矛盾性、非此即彼/兩者兼顧、新技術/新舊融合、確定性的設計/可能性的設計、表現式/意義式、隱義式象徵/顯義式象徵。
後現代主義建築是否亦批判由主體的膨脹所發展出來的「權力的膨脹」;即反對絕對的真理、容不下異議的真理?拉斯維加斯作為一種新城市的類型,背後反映的正是新的價值觀、新的權力和制度等差異;在不良環境的沙漠中,打造讓人放輕鬆、願意消費的娛樂城。然而,范裘利卻認為,「在此不必對拉斯維加斯的價值提出質疑。商業廣告的道德、賭博的興趣以及競爭的本能在這裡無需爭論。」彷彿拉斯維加斯的價值是絕對真理,或范裘利試圖「價值歸價值」、「建築歸建築」。然而,撇開建築與價值背後權力和制度的關係,單就建築而言,范裘利以「比較」的方式建立理解拉斯維加斯新形式和新空間的方法,及以複雜性與矛盾性作為建築思考和設計的基礎,就隱含非絕對而是相對的(兩者兼顧)真理關係。
後現代主義建築是否針對表象(「代表」和「表演」)提出質疑;即表象不再只是表象,沒有固定所指、概念的表象?建築的矛盾性即是針對同一個物(能指),產生各不相同的像(所指);即不同的使用者,因有不同的經驗、知識、價值觀,產生不同的認識與想像。語言之間不再追求真理、大敘事的共識,而是接受彼此的差異、多元、繁雜;建築不再是建築師或建築評論家所給的敘述,而是自我選擇的敘述,建立自我的知識網絡、意義。「共識」或「統一矛盾」成為討論的一個狀態而不是目的,討論的目的是各自對知識的建構;討論的目的是讓人們增加「想像」的能力,以更快速、完整的組構自我的敘述。故學習建築史與建築傳統,讓自我建立對建築完整、脈絡化的認識,才能迅速地以非傳統、創新的方式運用傳統,融合新舊意義。
後現代主義建築是否否定現代「工具理性」的成份;即「非此即彼」二元邏輯的否定?此即范裘利提出建築的矛盾性;即建築中雙重功能、雙重意義的「兩者兼顧」。現代建築偏重理性、功能性的思考和設計,此為「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智性思考下偶然的、個別的建築。然而,真實的建築卻是矛盾的、是「既彼又此、非彼非此」的,此種思考是打破二元對立、以理性(包含智性、直觀、本性、情感等)思考下必然的、整體的建築。
(三)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關係
綜上,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相同之處在於,皆為對現代性、現代建築的批判、質疑和否定;皆為對現代性、現代建築的延續、加深和補充。後現代是現代的一種過程、一個面向,現代的歷程是持續不斷的,是人類追求及改變的過程。
然而,後現代主義並不等於後現代主義建築,兩者至少有兩點差異,分別為:
第一,後現代主義建築不具普遍性。後現代主義建築作為一種建築理論,是先有建築才有理論,且該理論僅限縮於建築,如:范裘利提出以「比較」的方式作為認識拉斯維加斯之新形式和新空間。然而,「比較」本身即不具有普遍性,其所形成的理論亦不具有普遍性。而哲學的後現代主義,因其批判、質疑和否定的對象是人,即批判人的主體哲學、質疑生命應自我肯定和否定二元邏輯。故其理論具有普遍性的能融貫哲學、藝術、社會學、建築學等領域。范裘利雖提出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或許因為其為建築師,探討的對象又是自己的思考與設計,而未再向後、更深的探討複雜「性」與矛盾「性」需關聯於人「性」的問題。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轉向建築的人,即探討活的人在建築(城市)中,閱讀建築(城市)、使用建築(城市)、思考建築(城市),所產生的建築才是活的建築(城市)。
第二,後現代主義建築未去中心化。范裘利認為,「一座建築物不應該當成為建築師表達概念的工具。」「建築師涉及的社會問題越多,建築設計就越真實。」此論述皆隱含「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邏輯,即認為建築師應該「如何解決問題」而並非「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應該面對生活經驗和社會需求、面對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等真實問題才是真實的建築。或許是為了討論方便或批判現代建築,然而,當有「應該」或「不應該」時,即違反了後現代主義兩者兼顧、去中心化、多元化、自我敘述的立場。真實的建築,即設計、施工後可使用的建築,其建築已有自己的生命,建築師不再代表建築,故沒有象徵主義應該如何的問題。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去中心化,即是去掉以建築師為中心的建築,讓所有閱讀建築的人,都能成為建築的中心;非走馬看花、局部、點到點的線性閱讀關係,而是重複、反覆、由一到多的曲線閱讀關係;一個永不過時、不斷理解的過程,不斷與建築的生命產生關係、對話、價值與意義。
結論:持續批判、質疑和否定的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關係,相對於解構主義與解構主義建築,是非常貼合的;即由後現代主義建築能反思後現代主義,或從後現代主義推論後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持續至今,一方面現代性持續至今,後現代主義持續批判、質疑和否定現代性,以延續、加深和補充兩者的關係。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去中心化、多元的解釋性、有效性、包容性,使之仍具有影響性與時代性。
後現代主義建築亦持續至今,若說真實的建築都是矛盾性,那麼當代所有的建築都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即便是AI、數位建築,在成為真實的建築時,亦同樣具有矛盾性。都試圖批判、質疑和否定某些既定價值,都在限制中(不管是法規、基地環境、業主意見、預算限制或大數據)想辦法創造出似曾相似卻又與眾不同的建築。
2023/8/31